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直到今天,国内翻译界对于鲁迅的翻译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如部分学者认为鲁迅的译文信有余而达不足。本文通过分析鲁迅翻译选目中的弱国情结、翻译理论中的启蒙翻译文化观、硬译的方法论和重译的翻译路径,从翻译的历史语境视域出发,指出以上观点是从单一文化语境来看待鲁迅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的结果。本文提出鲁迅翻译理论的目的绝不局限于语言表层,而是一种改造中国语言文化、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的文化策略,其硬译的翻译方法是他的翻译目的在语言层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直到今天,国内翻译界对于鲁迅的翻译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如部分学者认为鲁迅的译文“信”有余而“达”不足。本文通过分析鲁迅翻译选目中的“弱国情结”、翻译理论中的启蒙翻译文化观、“硬译”的方法论和“重译”的翻译路径,从翻译的历史语境视域出发,指出以上观点是从单一文化语境来看待鲁迅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的结果。本文提出鲁迅翻译理论的目的绝不局限于语言表层,而是一种改造中国语言文化、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的文化策略,其“硬译”的翻译方法是他的翻译目的在语言层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从巴赫金对话理论看鲁迅文学翻译之“硬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人们认识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翻译过程牵涉到译者、文本和读者,本质上就是一个多重的对话体。本文试从作者与读者、读者与文本主人公、文本主人公意识与社会意识以及译本与读者的对话角度来审视鲁迅文学翻译之"硬译"现象。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翻译向来被视为“死译”、“硬译”。事实上,作为译者的鲁迅,在翻译活动中,总是认真地考虑读者对象、翻译目的、文本类型等诸因素,从忠实原文文本出发来确立其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科学的、辩证的翻译策略。更可贵的是他自觉地根据文化任务来选择翻译方法。因而客观地评价翻译家的翻译思想十分重要。在文化日益趋向大融合的今天,鲁迅的翻译策略必将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鲁迅之“硬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谈到鲁迅先生的翻译,大家马上就会想到他的“硬译”观。鲁迅先生主张“硬译”的说法,在翻译界已成定论。凡提“硬译”,必涉及到鲁迅先生;凡提及鲁迅先生之翻译观,必以“硬译”统而概之。而这“硬译”必是和生硬的文笔、句法相提并论。通过仔细阅读鲁迅先生谈翻译的文章,觉得并非如此简单划一,一言以概。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翻译思想中有着丰富的"存异"伦理价值,而对这些伦理价值的挖掘,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研究鲁迅的翻译思想,而且可以为消除当代中国翻译界的暴力翻译、道德扭曲、社会属性缺失等诸多不良翻译现象提供指导。以鲁迅的"存异"翻译伦理为立足点,以《十月》的译文为个案,可以发掘出鲁迅翻译思想中的"存异"伦理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童话文学翻译是他文学翻译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鲁迅文学翻译的方式还是主导思想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他童话翻译的方式和主导思想.鲁迅的童话翻译活动中,有不同于他翻译其他文学体裁的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直译与硬译中兼顾顺迟、适应儿童特点以及对传统文化、语言的吸收.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与梁实秋翻译论战的场域里,两人主要围绕"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展开论辩.双方所较量的不仅关涉语言规范问题,更突出的是,参与者藉翻译之名,争夺文艺思想的合法性,亦即翻译社会学意义上的象征资本.  相似文献   

9.
坚守与突变:试论鲁迅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意译"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迅乃翻译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 "宁信而不顺"的硬译主张,因译文生涩饱受争议.笔者认为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他采取了与其一贯坚持的"直译"相异的"意译"法.本文主要从儿童心理、爱好、审美情趣入手,结合翻译作品的题材、语言等,较为详细地分析了鲁迅儿童文学翻译采用"意译"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现代翻译领域,译者之间的笔战是较为惯常的学术现象。其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梁实秋为中心的几次翻译笔战最具典型性。除与鲁迅持续数年的"硬译""死译"之辩外,他还与傅东华有关于弥尔顿《失乐园》翻译的笔战、与邢光祖有关于如何翻译莎剧的笔战、与郑振铎有关于泰戈尔《飞鸟集》翻译的笔战等,且与当时译界聚焦的热点问题高度关切,如直译与意译、语汇的散韵、移植和增删、译者的责任、伦理和规范等问题。这几次翻译笔战有助于翻译活动的规范化,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的成熟,值得当下翻译研究者去认真梳理和汲取。  相似文献   

11.
关于翻译的方法历来为各种学派争论的焦点,可谓百家争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透过众多译法主张,不难找出他们所恪守的一条准则,即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标准是检验一切翻译理论合理与否的唯一准绳。本文从直译和意译的基本定义出发,依据翻译的标准,针对其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分别加以阐述,究其内在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讨论翻译活动中各自所遵守的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12.
翻译领域一直存在着直译、意译的争论,后来又演变成为关于归化,异化的争论,这两对概念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本质上的不同。文章从两对概念的争论出发不仅探究了两者在文本选择、传译、目标人群、使用的主要领域和使用动机层面的不同,还简要探讨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由于翻译策略的变化反映着翻译理论研究范式的发展和变化,翻译策略研究成为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作为特殊翻译形态的自译本身具有生成性、过程性和内部回应性的特点,可以为翻译策略的研究提供一个内视角,增强了对翻译策略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翻译批评作为联系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纽带,与翻译教学密切相连。翻译批评主体,客体以及批评标准具有多样性,这赋予了翻译批评多元特征。在翻译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能成为批评主体,展开批评实践,共同确保翻译教学有效进行。以翻译批评的多元特征入手,探寻翻译批评与翻译教学的联系,以期得到翻译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15.
源于语言学的语篇的概念不仅对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对英语翻译教学方法的改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语篇概念基本知识的介绍,探讨了语篇意识对英语翻译教学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出了运用语篇知识进行英语翻译教学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旨在强调语篇意识对英语翻译教学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翻译界争论的翻译实践是否需要翻译理论指导的问题,对比了张经浩先生和孙致礼先生的《爱玛》中译本,并由此进一步探讨了两位译者的翻译观,得出了翻译实践离不开翻译理论的结论。并指出,忠实与通顺是文学翻译的基本要求,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一位翻译理论家《苍蝇王》译文选段的评论与改译说明 ,认为翻译理论对翻译只起导向作用 ,并不能帮助译者解决翻译中的具体问题 ,甚至翻译理论并不一定能使翻译理论家识别译文的优劣。拿出好译作 ,重要的在于译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根底与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8.
罗斯玛丽.阿罗约后现代主义翻译观反对盲目崇拜原作权威,在课堂教学上强调译者积极参与意义建构的做法解构了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权力观,提高了译者的地位,使翻译不再为不忠实带来的罪恶感所捆绑,具有积极意义。但对意义的不稳定性的阐述似嫌矫枉过正,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9.
英语教学任务和目标是在不同阶段培养相应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其有机组成部分包括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这是两种概念不同,目的相异但又相互联系的教学设计类型。本文尝试由语言教学理论和语言教学角度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在概念和目的上不容混淆,但二者教学上存在着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20.
翻译中的文化预设及翻译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预设是沉积于原语(sourcelanguage)及原语读者(SLreader)心中的文化因素,是指导原语读者世界观、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基本准则。这无疑是翻译实践中的一大障碍。根据奈达对文化预设的分类,分析英汉翻译中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