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对比克尔凯郭尔与黑格尔哲学实质的不同和在源流上的关系, 着重突出克尔凯郭尔宗教哲学的入世情怀;结合文本解读克尔凯郭尔哲学的精神实质;得出结论:克氏的入世宗教预言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促使现代人对生活进行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相似文献
2.
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创的传统本体论的基本思想模式是:首先,设定一个超越性本体作为一切现实存在及其意义的根据和原则;然后,通过理性思辨之路来实现对"本体"的认知.在克尔凯郭尔的个体生存论中,他用概念"无"取消并超越了传统本体论对一切绝对本体的设定,从而敞开一个"无"的"空场";用"间接交往"说否定了理性认知路线对"主观真理"的把握.这样,传统本体论的基本构架被彻底瓦解.克尔凯郭尔对传统本体论进行的这场生存论革命开启了一种哲学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张庆熊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1):35-40
索伦·克尔凯郭尔思想兼有哲学和神学两个维度,舍弃其一,就说不通。此外,他以反讽的、否定性辩难的方式进行写作,其目的不是让一方胜过另一方,而是让其两败俱伤,让理性陷于绝境,从而引向信仰。克尔凯郭尔志趣在于揭示理性主义生存方式的困境,以面向上帝的个体生存之路为归宿。 相似文献
4.
姚万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5)
克尔凯郭尔这位存在主义之父对鲁迅影响很大。本文从接受背景入手着重论述了《野草》创作的克氏影响 ,一是表现为存在哲思 ,二是表现为哲思的形象化诗意化。由于鲁迅对克氏影响创造性的消化融合 ,最终促成了《野草》的独创性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陆心宇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3(4):127-137
本文探讨克尔凯郭尔作为心理学家的自识对其诠释的影响,阐述其独特的心理学概念与现代性问题之间的关联,并且在克氏语境中把现代性问题还原为关于主体性之有效性及其限度的反思。勃兰兑斯最早把克氏的哲学价值从基督教传统拓展到更一般的现代性问题,开拓了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诠释路径。克氏本人也经常把他的工作界定为心理学,但这并不同于现代心理学范式,而是"一种哲学人类学"和"关于人的可能性的现象学"。其对象为私人的、个体的、主观的生命体验,而其范式是一种以审美想象为方法的"实验"。对克氏而言,美学是指在个体生存之具体性中追寻抽象理念的可见性。克氏的心理学与现代性问题之间有三种主要的关联,即:作为心理学对象的传记经验、对生存的审美探究、选择与主体性问题。作为心理学对象,克氏的忧郁在浪漫派的语境下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能指,在个体的生存经验中展现着自由的否定性及其揭示的主体所内蕴的虚无主义。作为心理学家,克氏诉诸诗学的建构探寻理念的可见性。在《恐惧的概念》中,选择是其心理学实验的重要主题之一,他通过对选择的生存论分析来建构、揭示作为现代性原则的自由所蕴含的内在局限性。克氏的心理学家是主体思想家,主体思想家的任务是... 相似文献
6.
王平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4
存在哲学与思辨哲学的理论分野也正是西方现代哲学与近代哲学的本质区别所在。存在哲学否定思辨哲学将人的存在逻辑化和概念化的倾向以及将人归结为理性的思想实体和认识主体的观点,把人的存在视为一个动态的充满矛盾的生成过程,这一生成过程的本质特征是未完成性,它不能为抽象的哲学思辨所把握,而只能为与存在个体相关联的具体思想所关照。 相似文献
7.
叔本华意志哲学与克尔凯郭尔信仰哲学的比较研究——兼析东西方思想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玉昌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叔本华意志哲学和克尔凯郭尔信仰哲学作了比较研究:其一是探讨为什么它们都以传统宗教为归宿,却同时成为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开端,由此加深对西方哲学现代转折的理解;其二是分析叔本华走向东方宗教和克尔凯郭尔回归原始基督教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何以殊途同归,由此揭示东西方思想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论文展望了东西方思想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生存的"单个的人"与单个的人的"生存"——对克尔凯郭尔个体生存论的概念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勇为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6):9-14
个体生存论是克尔凯郭尔的基本哲学思想,个体生存论思想的形成缘于对思辨哲学体系的彻底批判以及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单个的人”和“生存”是个体生存论的核心概念。“单个的人”就是由激情的内向性和不断生成的主体性所构成的生存性存在,成为一个单个的人应该是人的生存目标;“生存”是对人的生存性结构的描述,即人是一种关系,是无限与有限、永恒与暂时以及自由与必然的综合,“生存”就是人实现自我本真存在的过程,包括人的自我参与、自由选择和自我实现。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审美人生、伦理人生和宗教人生,表现了人生选择的三种层次或境界,人在这三种层次间的挣扎与决断,表现的是人的生存辩证法。 相似文献
9.
严家强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44-50
关于死亡的思考,我们多源于对他人死亡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如果进行形而上学的追问,又多趋向于对经验的抽象概括。而克尔凯郭尔对于死亡问题的思考,则把思考的方向侧重于伦理的面向。在厘清死亡的主语之后,克尔凯郭尔站在对死亡“无知”的立场,把对死亡的形而上学追问转向了“死亡意味着什么”的伦理追问。克尔凯郭尔对死亡的“无知”是一种关切的无知,进而推动个体反思死亡在自身生存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死亡的确定性包含了结果的确定性以及精神不朽的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则是死亡时间和精神不朽的不确定性。个体在面对死亡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中,将重新去思考死亡对于生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8)
克尔凯郭尔在《畏惧与颤栗》中聚焦人的存在,强调个体的孤独体验终将走向信仰。克氏信仰观表面上游离于确定性之外,且建基于个体的主观经验,具有明显的内在化维度,但这种信仰观实则与外部世界塑型的伦理体系相关联,彰显出克氏信仰观对个体发展的关注及社会现实的批判。《畏惧与颤栗》体现了克氏对宗教与人类生存景况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他强调信仰,但并不排斥道德,批判理性,但并没有完全依靠感性,从而揭示出一种存在主义版本的神学救赎图景。 相似文献
11.
12.
陈学祖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1):63-69
沈从文湘西小说有两种诗性:抒情诗性和哲理诗性。沈从文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创作以原生态和象征态叙事来构筑抒情诗性,浓郁的抒情性和理想化色彩是这种小说的突出特征;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转向观念态叙事,深沉的思索和智性的灵光显示出批判的锋芒。如果说沈从文早中期的湘西小说呈现出唐诗的意境美,那么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是一种宋诗般的理性美。 相似文献
13.
邹建军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4-20
苏轼的诗词是高度个性化的存在,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存在。然而,这种个性化除了来自于诗人的自我之外,同时也来自于诗人一生中各时段所在地方的特性,我们称之为“地方性”。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与诗人的自我、诗中的自然、诗中的人文和诗人的思想以及诗中的地名等有着重要的关系。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来自于他所到过的许多地方、诗人自己对自然的敏感以及他深厚的地理意识,同时也来自于他对于诗歌艺术时空的建构。苏轼诗词里的“地方性”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对于当代汉语诗歌创作也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宝玉的死亡遐想和他诗性生存追求息息相关,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背离儒家主流文化的死亡模式,维护自己本真的生存状态;呼唤充满灵性的心灵,感受存在的深度;迷恋女儿世界,寻找灵魂的居所。这三个层面相互依存转化,共同建构了一个不同于世俗理性的真、善、美的自由和谐的生存境界,这种生存追求有相对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1):16-21
在现代社会,现代人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之中,由是探讨诗意地安居如何可能的问题,对于现代人来说无疑是有意义的.晚期海德格尔将著名诗人荷尔德林的著名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予以深刻的哲学诠释,为寻求终极觉悟的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粮.在海氏存在论解释学视域内,其缘在展现、本真存在、临界状态中的觉悟,以及诗意的理想与现实的安居相即不二的思想,其存在澄明的敞开状态和诗思合一的生命体验境界,都非常接近中国大乘禅宗佛学的识度. 相似文献
16.
王路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1)
在现代社会 ,现代人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之中 ,由是探讨诗意地安居如何可能的问题 ,对于现代人来说无疑是有意义的。晚期海德格尔将著名诗人荷尔德林的著名诗句“人充满劳绩 ,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予以深刻的哲学诠释 ,为寻求终极觉悟的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粮。在海氏存在论解释学视域内 ,其缘在展现、本真存在、临界状态中的觉悟 ,以及诗意的理想与现实的安居相即不二的思想 ,其存在澄明的敞开状态和诗思合一的生命体验境界 ,都非常接近中国大乘禅宗佛学的识度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再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剑英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5,42(6)
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探讨建构中国哲学的新形态,它主要表现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建构。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前提性问题是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应着眼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总体性特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体现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立场,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须凸现民族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在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中,应当认真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准确地捕捉时代性问题并给出新的回答。 相似文献
18.
生存哲学视野中的自由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6)
雅斯贝尔斯教育哲学的理论核心是"生存",他的"自由"本质上是指内在自由和内在权威相统一的"生存的自由"。基于"生存本体论"的自由观,教育被定位于一种生存交往活动,自由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因素。生存自由在教育实践中强调求知意志,使"理性"和"非理性"相结合,要把大学建成"生存共同体",并在传统的陶冶中纳入"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陈旭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4):103-107
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对“意义”进行了重新思考,复活其广阔自由和无限可能性,从而解放了长期以来为在场形而上学所封闭和僵化了的“意义”。而“意义”的构建与交流正是传播学研究的内核,因此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实际上构筑了一种富于解放性内涵的传播哲学。它的无中心、差异化的多维思路可以启发人们在传播活动中还原“意义”的自由,重视“意义”的个体性、精神性,并且建构多元差异和谐共存的传播情境。 相似文献
20.
苏培君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9-14
老子的生态哲学思想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道生万物”物无贵贱的万物平等观、“道法自然”的生态规律观以及“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它告诫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应该改变传统的以人为中心、把自然看成人的依附物的观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放弃为追求利益和效率最大化对自然进行随心所欲的改造的做法,加强对技术以及人的私心、贪心的道德约束,建立平等、和谐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