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契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既冲突又契合.五四运动时期,我们选择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反传统,是看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冲突的一面,是期望通过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华传统文化,改造中国社会,挽救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心理相契合,却是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条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她的故乡德国生根发芽,而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开花结果,除了其他的社会历史因素的作用之外,还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心理相契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各自独立的异质文化体系,但这两种文化体系在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社会理想等方面具有契合性。这些契合之处是两种文化互动的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三化的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及得到中国先进分子及普通民众的认可,是与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契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传统的"重人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论有相通之处;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与共产主义思想有相似之处;中国传统的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具有内通性。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契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前提,二者是一种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契合。价值契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完成颇具时效性的政治使命,还要使之成为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整合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维度.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与创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上,用正确的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科学的评价;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深层机制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整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大力加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推进文化创新、不断提高在世界文化市场中的竞争力,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结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传入中国,伴随着中国革命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且成为大部分中国人的信仰。这其中除去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魅力和中国社会的客观需要,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契合之处。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探讨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信仰的文化和民族心理根基的原因,旨在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基的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是理论与实践的辨证统一,是一般与具体的辨证统一,继承与创新的辨证统一。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科学体系的必然选择。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7.
8.
在阐述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文化条件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前提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衰落、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与文化启蒙、社会变革和传统理想嬗变、对资本主义的判断分析与西方社会主义的共鸣,共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深刻理解这一问题,对于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可能性,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这两个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着力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并指出对二者的结合要辩证地理解。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发展的可能性可以规约为三个层面,即主体层面、客体层面以及实践层面。主体层面,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既要具有深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又要兼具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同时还要有推动二者契合发展的主观意愿。客体层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属于异质文化,但他们符合“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之特点,二者在形而上层面具有“形似”之同质性,均关注人的问题,注重人伦道德的提升。实践层面,两者契合发展的前夜乃是文化的迷茫时期,契合发展是在多元文化的角逐与竞争中逐渐形成的,是在有识之士的推波助澜下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指中国化的成果,不论过程还是成果,无不包含鲜明的文化特征。同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确立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属性,解决了困扰中国多年的两难文化困境。从文化维度、文化向度和文化态度三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属性,以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找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出于实践与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两者结合的基础在于它们内容上的共通之处以及各自的开放品格。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很强的实践取向与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两者的结合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要谨防传统文化消极成分的渗入。两者可以在多个层面上以多种方式进行结合。  相似文献   

13.
在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最后指出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实践层面理解,是指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文化层面来审视,则是我们党的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和不断提升的过程。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更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文化自觉的生动反映。基于此,该文试从文化自觉的视角来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理论不是简单地重述或停留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而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总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新鲜经验,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及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文化思想。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和时代潮流,凝聚全国人民的意愿,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勇于进行开拓性的实践探索,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理论。党的十七大报告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理论体系的集大成,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理论的基本框架。文章从马克思主义有关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性质、目标、切入点、动力、领域以及保障等方面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要的一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民间文化,其蕴含的文化符号已渗入民众的血液,薪火相传,经久不息。但作为普通民众,有可能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表现出一些文化拒斥的社会征象。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对民间文化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文化重建,促进普通民众的文化认同,对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实质上反映了人民大众对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与选择的过程。面对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挑战,需要不断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努力推进文化现代化,才能赢得人民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进一步文化认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需要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不断引导人民大众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内化为自觉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向度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的角度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能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关键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这种结合的表现形式;二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主要是理论的创新和形式的创新;三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实现大众化必须抓好理论内容常识化、与公众实践相结合、走进日常话语、走进日常意义、接受超常识的整合等五个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