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忠顺军的前身是由入仕明朝的蒙古、女真和回回等少数民族组成的达官军.明廷把他们安置在卫所里,给以较为优厚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因民族成分特殊,达官军单独编组,除参加重大军事行动外,并不参与日常戍守、承担杂差,显得很"另类".嘉靖中后期,由于明蒙关系的变化,达官军开始参与京畿地区的日常防守,并于隆庆二年改称为"忠顺军",与内地汉族各军兵种一起入戍京畿、修守长城等,其职责与汉族官军趋同.明清易代后,这批少数民族最终完成了从另类到普通身份的转化,其社会地位与内地汉民族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关系史研究的领域里,胡钟达先生的近著《明朝与北元—蒙古关系之探讨》(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4年第五期),是一篇引人注目的佳作.明朝与北元—蒙古的关系,作为十四世纪中至十七世纪中二百余年间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曾经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解放后,尤其是近年来,历史上的蒙汉关系,包括明代蒙汉关系的研究,已经引起史学界的重视,论著屡有所见,在不同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然而,北元—蒙古算不算当时中国的一个政权,明朝与北元—蒙古的关系是不是当时中国内部两个并列政权的关系,这样的核心问题,论述者并不多.  相似文献   

3.
卫所制度是明朝军队的一项基本军制。卫所缺伍的原因主要是边班、清军、勾解等措施在实行过程中产生了诸种弊端。明代军中各级官吏贪占政府粮饷、收受军兵贿赂是各种军制无法实施的根本原因并对明朝灭亡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西北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及其运行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北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意义是:政治社会化是他们对国家认同的条件、政治社会化是他们对政治制度认同的条件、政治社会化是他们对民族政策认同的条件、政治社会化是他们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必备条件.以政治进步带动和促进西北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不失为西北少数民族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思路和途径.西北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在"社会初始政治教育"、"社会期望政治教育"和"社会发展政治教育"三个方面分别存在资源缺乏、起点低和水平低三个问题,推进西;北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是建立西北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运行机制.这个机制包括政治动力机制、政治激励机制、政治整合机制和政治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明朝洪武永乐时期朝廷对西域诸国实行的政策是明朝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的一部分,它是在明朝与北元及后来的鞑靼和瓦刺这对主要矛盾前提下制定和执行的,因而它服从和服务于明朝对蒙古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明廷在这个时期对西域诸国的政策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因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明朝初年,明廷与北元和女真各部之间的政治关系错综复杂。洪武时期、永乐时期、正统以后三个时段尤当引起注意。此间涉及了辽东被纳哈出占据,明廷降服纳哈出的过程;蒙文、蒙语在各民族交往中的作用;明廷、阿鲁台、卫拉特蒙古贵族之间的斗争;阿鲁台、脱脱不花、孛来、毛里孩对三卫和女真地区的经略。明廷在女真地区建立的众多卫所及女真诸部的发展壮大等内容。明廷与北元的长期对抗战争是满族得以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明朝初期,部分蒙古、女真人南下,投降明政府,被称为"达人".在优抚政策的影响下,他们受到明前期历代统治者的特别庇护,在授官、俸禄、通关等方面享有特权."达人"的存在对于明代的边防、财政、官制、京畿治安、皇权更迭都产生很大影响,成为明代政治的一大隐患,是明朝由盛转衰、最终走向灭亡的重要因素.对此,虽然有远见大臣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但因"达人"在皇权制衡中的特殊作用,终得到权力阶层的支持而使有关建议被搁置.  相似文献   

8.
明朝的北直隶地区是安置附明少数民族的重点区域之一.为了能对内附民族进行有效管理、利用其特殊价值,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有以达官世官管领达军、宽严结合应对治安事件、坚持达官优遇政策等等.明政府的管理措施在将内附达官军改造为明朝倚重的重要军事力量的同时,也推进了内附少数民族内地化的进程.这恰恰是明政府与内附民族双向互动关系呈现良性发展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云南民族"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云南省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特殊和帮扶的政策,保证他们直接地但却是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历史性的跨越,这些地区被称为民族"直过区".50多年后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等部门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方式,对"直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发现"直过区"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是我国现在最贫困的地区,该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是我国最弱势的群体、最特殊的族群,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低层次,所以,政府和社会应该予以该地区特别的关注和扶持.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研究过于强调经济学分析方法,从而致使政府扶贫行动与民族地区人文特性出现背离.要纠正贫困问题研究范式的这种工具理性误区,需要反思现有的制度化了的贫困经济学分析方法.笔者在回顾经济社会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概括经济社会学理念和研究方法特点,并以其为分析立足点,从经济社会学视域构建"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的分析方法与研究重心,包括:考察社会群体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影响少数民族贫困发生与再生的各种社会因素及社会条件;支配少数民族人口的经济行为与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以及其行为对贫困与反贫困的影响;对少数民族贫困群体的经济过程进行社会学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政策实施的社会依据和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从过程、行动、互动三个方面建构了今后"少数民族贫困"研究的重心.  相似文献   

11.
明代的卫所制度是重要的军政管理制度,遍及全国各地的卫所,管辖着从各地抽调而来的军户和面积不菲的田地,从而形成了数量巨大的军卫移民群体。军卫移民以家庭为单位,他们自明初移居之后,近三百年间绝大部分都没有回到原迁出地。明代河南的军卫移民,在与迁居地军民共处的文化交流中,表现出以下特点:武官是卫所移民社会中文化建设和文化传僠的主导者,而军卫群体则是文化传播重要的参与者和引导者。  相似文献   

12.
明朝是发育比较完整的朝代,有一个主要通过社会内部的变化从凋敝走向繁荣但最终不得不衰亡的过程。明朝建立之后,经过太祖的"重典"治理,经历了成祖的"靖难",又经过短暂的"仁宣之治",国家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到明朝建国100年前后,逐渐进入到多元化社会。但是,随着多元化社会的继续演进,问题也随之产生。社会的多元化侵蚀着传统道德的底线,腐败痼疾开始持续侵蚀着明代官场并愈演愈烈。社会的多元化推动着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国家的舆论引导机制难以建立,政府的影响力日渐消退。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冲击了单一的农业经济,而政府的政策既阻碍了民间外贸的发展、隔绝了官方与海外的联系,也没有能够及时地由几乎单一的农业税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多种税收并举,从而切断可能得到的财源,国家财政陷入困境。决策者的地域构成和民族构成,使得明朝难以制定出保护、发展海外贸易、边境贸易乃至境内工商业发展的国家财政政策,也无法制定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对非农业地区、对边疆地区海疆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保护政策。这样,当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为争得更多的政治、经济份额欢欣鼓舞时,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却在悄然改变国家的最终命运。东北的女真—满族政权、西北的农民起义,夹击着明朝早已缺乏应对大规模战争能力的军事力量,明朝的灭亡也就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3.
明代“恩威兼施”的民族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建立后 ,为了消灭蒙古贵族和边疆各地的割据势力 ,收降和治理少数民族各部 ,缓和民族矛盾 ,实现全国统一 ,明太祖及其后继者在民族方面制定、施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 ,对于明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明王朝的兴衰存亡关系重大。明太祖在“华夷一家”、对各个民族要“一视同仁”的民族观指导下 ,制定了“恩威兼施”的民族政策。这项政策强调 :“治夷之道 ,必威德兼施 ,使其畏感 ,不如此不可也。”1“盖蛮夷非威不畏 ,非惠不怀 ,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 ,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 ,惟威惠并行 ,此驭夷之道。”2 威是指军事…  相似文献   

14.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元惠宗逃出大都,朱元璋建立明朝。一大批元朝的蒙古贵族、官吏及平民或留在内地,或归附明朝。明朝政府对这一部分臣民究竟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其影响如何?本文就这一问题,略陈管见。 一 自十三世纪中叶起,蒙古入主中原,建“元”统治近百年。许多蒙古贵族官吏在内地任职、守戍,元惠宗出逃漠北时,他们仍居内地。对这批蒙古臣民,明朝政府采取禁胡俗、正礼仪的强硬措施,以削弱蒙古势力,加强新生的朱明王朝统治。  相似文献   

15.
关于明朝的羁縻政策 ,研究成果十分丰硕 ,但对女真文化的单纯研究并不多见 ,有一些关于满族文化研究的论著涉及了明代女真文化 ,但一般都是寓明代女真文化的研究于满族文化的研究之中 ,没有突出体现明代女真文化的特点及嬗变过程。本文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明朝的羁縻政策给女真文化带来的影响及女真文化的嬗变进行深入的研究 ,并探讨文化边缘地区文化嬗变的发展规律。一、明朝对女真族实行的羁縻政策概述  明朝政权建立以后 ,为了有效管辖并统治女真地区 ,在女真地区实行了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 ,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设立羁縻卫所 ,任命各部…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自7世纪中叶传入我国,历经唐宋元之后,到明初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一,经元代大批穆斯林入华,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迅速增长,做为伊斯兰文化主要载体的回族已基本形成,并遍布全国各地。其二,伊斯兰教在我国诸多宗教文化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开始对明代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分析研究明前期统治者对待伊斯兰教的政策,对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明朝的民族同化政策与对伊斯兰教的宽松政策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从维护朱家王朝对中国的长久统治出发,对一些少数民族采取强迫  相似文献   

17.
有明一代,随着明朝与北元—蒙古诸部关系的演变,明代学者的蒙元史学著作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明代前期,明朝采取恩威并举的外交策略,与此相应,出现了贯彻和反映这一策略的《元史》。以《元史》修纂为中心,出现了诸多续补、改编、补正元朝史事的著作,推动了明人蒙元史学的发展。明代中期,以"土木堡"之变为节点,明人的蒙元史学编纂发生了由战记史学作品向边镇志书的转变。明代后期,随着女真势力的崛起,明人的记述重心又发生了由"九边"向"东事"的转移,对相关蒙古诸部的记载往往附着在对女真的记载之下。  相似文献   

18.
明代卫所军城是在继承原有城市的基础上,依托卫所制度建立的军事性城镇,主要分布在北边、沿海和内地民族聚居地区。卫所军城初兴之时,以军事功能为主,但随着历史的变迁,人口构成的异质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功能也发生分化,其中部分卫所军城叠加了行政、经济和文化功能,演变成综合性城市。明代卫所军城的设置不仅对于明代政治、军事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明代城市以及清代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广西最早的曲艺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明朝。明代以前广西就有民间传说、歌圩唱和、巫术活动等流传,这些是孕育少数民族曲艺萌芽的文化土壤。清代是广西少数民族曲艺的形成时期,曲艺大致有在民间祭祀仪式中形成和在跨区域、跨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中产生两条形成路径。民国时期开始直至20世纪80年代是广西少数民族曲艺的繁荣时期,社会的变化与时代的感召推动了少数民族曲艺艺术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新世纪民族工作,集中体现了党的历史任务与民族发展主题的统一,它为新世纪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深入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着力研究和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社会生产力问题提供了强大动力;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现代化进程,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为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团结稳定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