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创作动机     
当心理学的方法引入文学创作论的领域,探究创作动帆的文章便一直在频频问世。然而,名人笔下的创作动机,其内涵与外延实际上均不尽相同。立足于创作论的本论,我们认为创作动机有“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之别。但我们的这种区分不同于韦勒克等人所提出来的文学的“外部”与“内部”之分,而是以作家能动地反映客观生活的具体创作活动作为界分两种动机的标准。因此,我们这里的创作外部动机,指的是作家心理尚未有具体创作目标、尚未进入具体创作活动、却已指向一般创作的需求与动力,创作的内部动机,则是指由具体作用为目标的、激励作家为这一目标进行具体创作实践的需求与动力。本文将对二者的提出、以及它们的产生与特性作出描绘与阐释。  相似文献   

2.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同客体作为范畴是成对出现的,作为“存在”是相互建构的。人类社会实践历史地规定着它们用来标志认识过程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两个对立面。所谓认识主体,就是一定实践和认识发展的历史阶段上,具有认识能力并进行着实践活动的社会的人。要唯物辩证地理解主体,应当从四个方面具体界说。第一,从客观方面(即本体论)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本身是客观性的物质实体。第二,从主观方面说,人又不是一般的存在物,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能够能动地加工感性材料,进行理论概括,形成主观观念,并通过实践,物化这些观念,达到能动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三,从实践方面说,人只有参与了感性的物质活动——实践,才能认识客观对象。离开实践,充其量只不过具有认识能力,而还不是一个现实的认识主体。第四,从社会历史性方面说,人的认识能力、手段、方法以及认识所能达到的结果,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所以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都是一定历史阶段上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人。实践不仅界说了主体范畴的本质,而且,对客体的界说,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科  相似文献   

3.
孟德斯鸠说过:“各种名词中间,歧义丛生,以多种方式打动人心的,无过于自由一词。”自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历史上每一种真正的哲学几乎都涉及到自由问题的探讨。而各种自由学说的根本分歧无不可归结于对自由涵义的理解的差异上。人类自由认识史上的每一进步,都表现在对自由内涵从广度和深度的拓展上。在形形色色的自由界说中,有两种最引起我们的注意。其一,自由是法律范围内按自已的意志活动的权利。此即所谓政治学意义上的自由。其二,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此即所谓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这两种界说都具有较大的真理性,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是这两者的分立本身就表明了它们都不是自由概念最高层次的界定。它们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自由的内涵,但它们都是不全面的,不能涵盖自由的所有形式。再者,它们显然不是自由概念最严整的界  相似文献   

4.
元人杨载作《诗学正源》说:“诗有六义,而实则三体。风、雅、颂者,诗之体;赋、比、兴者,诗之法。”这是关于《诗经》六义的体,法之分,类似的说法不少,杨说较为简明。关于这种分法,直到今天,也仍然无大歧议,基本都这样看了。 但是,关于“赋、比、兴”三法的具体理解亦即界说问题,却自汉至今,论者纷纭,迄无定论;特别关于“兴”法的界说,则似乎尤为纷歧。由于界说的分歧,就必然要导致一系列有关认识及继承方面的分歧,这是不可避免的。 界说分歧的原因很多。主要的,当然是由于这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但考察历代论者,多喜讲求笺疏或师承,尊古心理较重,就不免影响一些人进行独立的思考;另外有不少论者,甚至包括一些名家在内,往往把后世的诗篇同“三百篇”相提并论,这就混淆了研究对象,当然也得不出一致的结论。 所以我认为,要弄清有关“兴”法的诸多问题,就必先弄清其界说,要想弄清其界说,就必先分清源流。而“兴”法之正源在《诗经》,那就必须先从《诗经》去考察“兴”法的原貌,把认识统一在《诗经》上,才能得出“兴”法的本义。另外,对过去的一些界说,必须分析评判,取其合理部分,以求得我们自己的答案。这应是研究“兴”法的真正起点。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科学和技术有何联系和区别,这些都是科学学遇到的基本理论问题。近几年讨论这些问题的文章不少,我以为并未讨论清楚,有必要继续讨论下去。一、科学的含义在科学的含义问题上,可以把众多的界说概括为三种型:1.与活动相对立的科学,即认为科学的含义不包含科学活动,只是指科学知识,科学活动不过是取得科学的手段;2.与知识  相似文献   

6.
真理是人类认识追求的目标。但什么是真理,不仅历史上不同学派、不同人物的理解各不相同,就是在当今我国的哲学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内部,对真理的界说也并非完全一致。本文不打算考察历史上众多学派对真理的不同界说,只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谈淡我对真理界说中几个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客观的道德评价对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道德评价中对动机的评价占有重要地位。动机具有主观性、内隐性的特点。思想史上"无人为恶"的观念主要是基于动机基础上的个人行为选择与自我评价。对动机的善恶评价还必须有社会评价;同时,我们还需要明确和统一什么是善、善的标准等问题。善是善和善的事物的统一;善的标准具有历史性、阶级性,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科学、准确地认识善和善恶评价标准,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人生社会阅历,在实践中我们就能对动机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对行为善恶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一古往今来,人们总是问: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人性是什么?本文把这种在“是什么”的思维框架内发问、探索、争鸣和求解的追问定名为“求真性追问”。从特定的意义上说,这种追问方式有存在的必要,但不可否认的是,第一,这不是人学研究中的唯一的追问方式;第二,仅仅局限于这一种追问方式,会给人学研究带来弊端,实际上,这种追问方式本身就有弊端。古今中外的人学史上,对人是什么的追问和界说可谓汗牛充栋。如果我们对这些界说进行总结性评价的话,那么,结论只能是:它们都是既有道理,又无道理。说某一种界说有道理,是因为…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国内的哲学教科书大都是这样界说理性认识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所把握到的关于事物本质、规律性的认识。这种见解把理性认识看作是现实的正确认识,人为地造成人们对理性认识的误解和许多理论上的困难。究竟应当怎样理解理性认识的正确性,不仅关系到如何界说理性认识,而且还关系到认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0.
认识论只有到了融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时才算是全面的、深刻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认识论研究者从以往那种离开文化,就认识研究认识的狭小圈子里跳出来,转而把人类认识当作文化现象进行研究。而要从文化学的角度观照、反思认识,就必须首先探讨认识的文化本性问题。认识与文化:员们的行界说要说明认识的文化本性,首先必须对认识和文化作出正确的界说。什么是认识,这似乎是一个简单明了、易于达到共识的问题,其实并非如此。从古至今的认识论基本上都是离开文化、从纯粹认知的角度就认识研究认识的,我们不妨把这种认识论称之为普遍认识论…  相似文献   

11.
田纳西·威廉斯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作家,他自己不但是个同性恋者,他的作品也常常描写暴力和同性恋问题.在<热铅皮屋顶上的猫>剧中,田纳西创作了一个似是而非的同性恋形象布里克.本文试析同性恋问题及<猫>剧创作时代背景,从而揭示作者创作这一形象的动机.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中有不少表现妇德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一方面 ,作者通过它们来寄寓自己的人生理念 ,实现其道德教化的创作动机 ;另一方面 ,针对不同层面的受众的喜好及接受程度 ,其在创作中又表现出某种迁就、迎合倾向  相似文献   

13.
冯梦龙的历史小说理论与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冯梦龙的《新列国志》不是根据余邵鱼的《列国志传》增补而成,而是冯梦龙的独立创作。冯梦龙创作《新列国志》带有总结历史经验的动机,小说结构有其独到之处。在创作中形成了他对历史小说的基本认识,要求历史小说创作要严守史实,对历史小说和故事小说应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4.
人类认识的发展首先是从认识客体开始的,进而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然后深入到对主体本身的认识。认识的重心是不断转移的。一人类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古代印度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到古希腊哲学,它们研究的中心问题都是世界的本源问题,即所谓本体论问题。古印度学者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由地、水、火、风构成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把金、木、水、火、土看作是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古希腊罗马早期唯物主义学派——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先后把  相似文献   

15.
<正> 创作主体性问题,人们有彼此不同的多种看法。本文也就创作主体性的内在形式,谈谈自己的几点见解。 一 创作主体性的两个方面 作家的创作主体性是单一的呢,还是存在着矛盾着的几个方面?当人们认识到应尊重文艺的自由规律之后,这个问题便成为文艺理论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文艺的主体性就是“超越性”,就是作家所具有的“自由精神”对现实的“超越”而直接进入“自由的领域”;有的同志则停留在过去的理论边界线之内,把文艺主体看成是文艺反映现实的手段。这些看法,前者偏于创作主体的情感、意志、要求和自由理想一边;后者偏于现实政治和客观认识的一边。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强调人在实践中的客观性和规律性。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产生和发展这个事实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在社会领域和意识领域中,人类不但具有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能力,而且具有不断的完善“现在”、预见“未来”的智慧;但是,所有这些,却都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人类只有依循着种种客观规律的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辩证逻辑与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辩证法没有明确的分界;辩证思维与思维辩证法混淆不清;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关系区分不明,致使辩证逻辑难于确定自己的对象,逻辑界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此,在今天研究和创立辩证逻辑的热潮中,有必要对上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做一些界说。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就教于哲学界和逻辑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7.
<正>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一个有诸多界说的理论之“结”,“反映认识说”、“斗争工具说”虽不无道理地解说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某个侧面、某个片断,但又以其缺乏张力的涵盖,片面地理解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整体面貌。这不仅大大减损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普遍意义与指导价值,并给社会主义的文艺实践造成了令人痛心的损失。笔者认为,毛泽东文艺思想正确地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人学传统,并将他自己的社会理想溶化进这一思想的全部美学追求之中,这也正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普遍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理论界对动机和效果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现在把一些同志的观点综述如下。一、动机和效果的关系一种意见认为,动机和效果的关系存在着三种情况:一是好的动机产生了坏的结果。医生治病,是为了使病人恢复健康,动机没有什么不好,但因为对病情判断不准,不但不能治好病,反而损害了病人的健康,这样的效果就不好;二是坏的动机产生了好的结果。帝国主义奴役殖民地,同时又刺激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日常生活中也有所谓歪打正着的例子;三是有什么样的动机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的事实是大量的。医生  相似文献   

19.
欧阳英在《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 6期撰文认为 ,中国传统实践观与西方近代实践观之间 ,无论在考察问题的角度 ,还是在认识问题的深度和理解问题的背景上 ,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但也有相互关联的一面 :首先 ,它们都在知和行的关系中考察行 ;其次 ,它们都经历了一个逐渐认识到行的重要性的过程。在对中西方实践观比较研究的基础上 ,实践问题研究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也得以显现 :第一 ,在知行关系问题上达到认识的统一并非易事 ;第二 ,关于实践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应该是什么”到“是什么”的发展过程 ;第三 ,关于知行关系的探讨是…  相似文献   

20.
灵感一直是文学创作研究中的一个十分诱人的话题,其中最让研究者感兴趣的又是灵感的来源问题.关于灵感的来源,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三种,一是神赐说,二是天赋说,三是无意识说.本文则从作家的创作动机入手,实事求是,顺藤摸瓜,认为灵感来源于欲望,进而描述了欲望的满足与否对作家创作风格的重要影响,同时论述了灵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