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基于2016—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长江经济带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特征。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系统与经济系统发展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发展态势良好;两系统间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但空间发展不均衡,总体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差异格局;成渝城市群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耦合协调度趋向协同发展,三大区域间差异呈缩小趋势,长江经济带协调度水平整体向好发展。最后,从加强政策引导与财政支持、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优化基本公共服务空间格局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战略思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人口、城市密集的重要发展轴线,在全国“两横三纵”空间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各省市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目前已经形成了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川渝三大城市群以及若干个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仅次于沿海经济带,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上中下游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大、城镇化水平差距大、居民收入差距大,需要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镇体系、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3.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和空间动态计量模型,以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空间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财政支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空间交互视角下,比较分析了两大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并对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两大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路径存在较大差异,反映出两大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内部机理及动因不同;从空间效应上看,财政支出与收入差距对两大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均有显著的空间效应,且两大经济带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均较为明显,但长江经济带财政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要强于黄河经济带,在短期和长期分析中都有类似特征。长江经济带应着重进行财政制度改革,对重点城市和主导产业进行治理和规制,增强产业发展的互补性,容忍适度收入差距;黄河经济带应大力缩小收入差距,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和方向,提升财政支出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要通过激发内生动力、构建绿色空间组织体系、创新生态保护机制、靶向数字空间等策略来促进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农村产业融合的新型业态引领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且有效驱动了产业振兴和农业现代化.采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地区除外)2009-2017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绿色城镇化与城乡均衡发展三系统的协同效应分析体系,测算三系统的综合指数及协同发展水平,讨论东、中、西部以及全国三系统协调耦合和协同发展的趋势特征及其差异,进一步构建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门槛效应回归分析模型,针对这三系统与耦合度的线性与非线性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村产业融合度、绿色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均衡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三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逐渐增大;单一系统对耦合度的促进作用会由于其余两个系统的干扰而减弱;三个系统对耦合度的影响均存在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提高创新水平为基础。通过对我国1991-2015年各省、市、自治区创新集聚与收敛检验,发现我国省域创新集聚与收敛均呈先发散后收敛的态势,但收敛过程中不同省、市、自治区作用不同。利用倍加统计标准误逆推的动态随机冲击模型对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冲击效应进行比较,发现长江经济带与东部沿海省市冲击效应显著,创新产出增长速度较快。我国空间上呈创新初始区域、创新加速区域、新兴创新区域与深度创新区域四层次并存格局。科技强国建设中要根据区域所处的创新阶段分层合理确立不同省市创新功能,协同推进区域创新,为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奠定条件。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0—2020年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这一区域一体化政策的实施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区域一体化政策实施的民生福祉增进效应。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民生福祉水平呈现出下游>中游>上游的趋势,且2014年以后高于全国水平;(2)区域一体化政策的实施可以显著增进民生福祉,且具有城市规模异质性;(3)人口流动、外贸市场、产业结构升级与数字普惠金融是区域一体化政策实施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路径。据此,应深化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加快转变特大超大城市发展方式,有效促进人口合理流动;着力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内需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创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以数字技术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制度是产业集聚形成与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2004—2016年相关数据,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经济制度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制造业集聚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某省市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变化会对其他省市制造业集聚水平产生显著影响;规范的经济法律制度、开放的贸易政策会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制造业集聚,紧缩的财政政策以及政府干预的加强则不利于制造业集聚发展。因此,沿江省市需结合实际情况,创新系列经济制度安排,促进制造业集聚,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数字经济直接驱动、金融支撑、技术投入驱动和要素禀赋驱动等.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促进作用,并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异质性,即上游地区影响较为显著,中下游次之.要强化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需要协调区域发展共同推进产业数字化、鼓励科研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要素禀赋增强产业升级活力.  相似文献   

9.
李祎雯  班晴晴  张兵 《江海学刊》2024,(1):100-106+255
“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随着区域分工和贸易的不断发展,区域间贸易联系日益紧密,不仅促进了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也导致了碳排放的转移。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的分析结果显示,由于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要素禀赋结构差异,区域贸易引发了碳不平等问题,也影响了区域碳减排责任的划分。区域协同是长江经济带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路径包括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能源革命、协同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低碳转型、建立区域差异化碳减排责任体系等。  相似文献   

10.
如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中国当代迈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2010—2019年中国县级和市级面板数据,利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政策冲击和强度DID方法,可从政策红利与地理禀赋互动的角度,揭示地区增长差异的形成原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平均而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与内河航运禀赋的互动,使地区的GDP和人均GDP分别提高了2.49%和2.66%。机制检验发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构成了地区增长差异的重要来源。“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使得货运成本大幅下降,产生了工业集聚、要素驱动和需求引致创新等效应,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变化,形成了地区增长差异。异质性分析表明,处于长江经济带中上游的地区和低内河航运禀赋的地区,有更快的经济增速。这意味着,如果能够针对各地区的地理禀赋实施相应的制度改革,不仅可以帮助在“三重压力”下找到新的增长动能,而且能够帮助解决区域发展差距过大问题,共同推动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非期望超效率SBM模型,分别测算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空间网络结构和绿色发展绩效,识别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对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外向关联度显著提升了绿色发展绩效,而内向关联度对绿色发展绩效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城市群绿色发展的虹吸效应和扩散效应并存。异质性分析显示,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回归结果与基准保持一致,而成渝城市群两类关联度均提升了绿色发展绩效;2014年以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内向关联度对绿色发展绩效的抑制作用不再显著,而外向关联度对绿色发展绩效的促进作用变大。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是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影响绿色发展绩效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是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空间单元,在这一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下分析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有助于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而从协同治理的政策科学视角,判断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五个维度,将为构建沿线11省市协调机制奠定坚实基础。进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与协调机制的七种方略,将助推这一区域重大战略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3.
长江经济带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研究基于2015—2018年沿线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在微观层面上直接以上市公司企业作为样本估计了其生产率关联效应。结果显示,在样本期内存在显著为正的生产率空间溢出,在2011—2014年这种效应并不明显。2014年以来,随着国家层面的推动及相关规划的出台,长江经济带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上市公司间的关联和互动也得以增强,从而形成生产效率互为溢出的外部性。不同行业企业间的生产率空间正向溢出效应要强于同行业间,而规模较大企业与较小企业间的关联和互补相比大企业和小企业各自间要更加有效,另外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以及成渝、长江中游、长三角三大城市群各自内部企业间的空间外溢要比相互区域之间的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互动合作机制是区域互动合作成功的关键.区域间互动合作需要两大条件:互动动力和对非规范行为的约束,存在两大风险:利益不对称和信息不对称.文章在分析区域互动合作的两大条件和两大风险基础上,构建了区域互动合作机制体系框架.区域互动合作机制的内在构建分别是动力机制、协调与约束机制、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和信息交互机制.以辽宁的沿海经济带与腹地互动为例,提出四点关于建构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之间区域互动合作机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区域政策出现新的变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倡议、自贸区建设等区域政策的提出与推进体现了新时期的国家战略意图。在这一过程中,区域政策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区域政策的综合性提高,国内区域政策与国际区域战略相结合,区域政策转向与城镇化规划相结合。综合型区域政策的推动需要提升规划的功能,在区域政策的规划与实施中,地方的作用不断增强,区域成为央地互动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研究城镇化对环境压力的影响,将环境保护列入到城镇化建设规划中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文章建立在STIRPAT模型基础上,以我国东南六个省市1993-2012年20个年度的相关数据为依据进行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东南部地区处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中级阶段,城镇化对环境压力的影响呈现正向效应,城镇化水平提高1%,引起环境压力提高0.515688%,说明现阶段东南沿海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带来环境污染。同时,通过比较分析六省市的环境压力差异,可以发现,其中服务业发达、城镇化率最高的省市和工业相对落后、城镇化率最低的省市环境压力较小,而工业高速发展、城镇化率水平居中的省市环境压力较大。省市间的环境压力差异为该地区在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何有效落实环境保护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长江为地域纽带和集聚轴线,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形成区域联动、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格局。然而,囿于"自扫门前雪"的传统城市本位思想,当前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呈现出"各自为战""竞争大于合作"的阶段性发展特征,节点城市间的网络连通性仍存在着巨大的上升空间,强化区域合作所形成的潜在增长空间尚未被有效挖掘。2021年正值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建设五周年,建议应当进一步强化区域板块合作,全力推进长江经济带更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强化成都与重庆的双中心协作引领,唱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双城记";二是从成渝"双城合作"走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双圈合作",推动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板块协同;三是要主动谋划成都与上海联动"沪成河",打造新型城市合作典范。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已经和城镇化进行全面融合,形成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旅游业在拉动消费、产业融合、提升幸福指数、改善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决定了其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将成为重要动力。本文着重讨论了旅游业与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及旅游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促进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构建涵括绿色投入、绿色产出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法测度2013—2020年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效率。而后借助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Moran指数分析法以及Markov链,揭示八大经济区绿色金融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与动态演变趋势。实证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发展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分区域来看,东部沿海经济区绿色金融发展效率相对较高,长江中游、南部沿海与北部沿海经济区处于领先水平,大西南与大西北次之,黄河中游与东北经济区相对滞后。进一步分析区域差异与变化趋势发现,绿色金融发展效率总体差异总体呈增加趋势,区域间差异是产生该差异的主要来源,且各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效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或跃升转移趋势。对此,提出多维发力,创新绿色金融体制机制;精准施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协同运作,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为推动绿色金融质效变革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20.
刘庆林  郭天资 《东岳论丛》2023,(1):33-43+191
“双碳”背景下,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的协同日趋紧迫。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其示范作用尤其明显。剖析FDI对东道国尤其是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效应,对吸引外资过程中实现“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江流域沿线10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在Copeland-Taylor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技术因素,基于2007—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环境污染指标体系,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对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FDI对东道国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进行传导。就长江经济带而言,技术效应十分突出,在其作用下,长江流域的环境质量总体得到改善。中国应该从战略角度参与国际碳边境调节税的制定,为经济增长争取更大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