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经济、金融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上海市作为文化、经济以及科技汇交的窗口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通过研究上海市经济影响因素,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选取长三角经济圈16个城市经济指标,建立上海GDP与长三角经济圈中各个城市经济关系模型,验证上海市在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地位。同时研究上海市近十年对长三角经济圈各城市的辐射作用,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长三角经济圈各个城市与上海市的居民消费、财政一般预算等六个主要经济指标关系,同时对经济传递机制提出科学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数字经济推动人类进入数字化城市星球时代,推动了数字文化产业的崛起.长三角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在于:迈向一个跨越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的“跨时代世界级大城市群”,一个“世界级经济型-文化型大城市群”重合形态的升级版正在加速形成.长三角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色在于“一生态两引擎”,即建设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一体化发展生态,塑造“点、线、带、廊”结合的空间布局;打造充满活力的数字文化生产力引擎,增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打造不断升级的数字文化消费力引擎,建设全国领先的一体化文化消费大市场.  相似文献   

3.
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我国中部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基于我国中部地区82个地级市的截面数据,采用WLS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及截面门槛模型,检验了数字经济对中部地区实体经济的总效应、条件效应和阶段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中部地区实体经济的总体呈现挤出效应;同时,在差异实体经济水平的条件下,数字经济的挤出效应恒定,但影响效果呈现出边际递减规律;此外,数字经济的倒"U"型影响,证明了数字经济对中部地区实体经济存在影响"门槛".因此,我国中部地区的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地方数字经济规划,加强数字基础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要素配置,完全释放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最大动能.  相似文献   

4.
杨齐 《兰州学刊》2023,(12):134-145
文章选取2010—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系统分析了数字政府建设对农村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政府建设对农村创业活跃度有显著促进作用,该结论不仅通过了稳健性检验,而且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仍然成立。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政府建设主要通过改善区域创新能力、市场化程度作用于农村创业活跃度。异质性研究发现:(1)数字政府建设对农村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地区不同,在经济欠发达、较发达地区的影响明显大于经济发达地区。(2)区分不同创业主体的研究表明,数字政府建设对农村私营企业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大于对农村个体创业活跃度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科学衡量城市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文章构建了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四个一级指标,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R&D项目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电子商务销售额、城市公共财政支出额、软件业务收入等16个二级指标的城市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全国31个省市的发展数据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各级指标权重,实证得出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地区等结论,筛选出现阶段影响我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影响因子,测算我国东中西部城市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文章深入挖掘数字经济的绿色价值,阐释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发展的作用机制。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测度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基于2011—2019年中国27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并探究其中介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提高了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且能够通过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邻近城市的绿色发展;区域创新产出增加和资本要素配置效率优化是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中介渠道;相较于北方城市、资源型城市和非试点城市,南方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试点城市的数字经济具有更明显的“绿色红利”;中国应增强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优化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加快传统产业数字渗透,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以更好地引领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7.
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考察了数字金融对居民创业成功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居民创新成功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通过缓解信贷约束间接影响创业成功率;地区创新能力对数字金融与居民创业成功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高金融素养的、创业动机为生存型的居民实现创业成功。研究结论为进一步促进居民成功创业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从点轴发展走向网络发展--兼论杭宁发展带的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三角都市带发展和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失衡"问题,说明有必要改变长三角目前的以上海为中心的"点轴"发展形态,通过对长三角主要城市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测算,笔者认为长三角地区实际上是一个"匀质"地区,区域内各主要城市都已经具备相当的发展实力,因此,从长三角整体论出发,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应该走多核心的网络发展的道路,而建设杭宁发展带,可以实现提升杭宁城市地位,构建浙苏合作平台,拓展民企成长空间、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改善网络效应,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2011—2019年2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本文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潜在影响、作用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区域数字化能促进该城市高质量发展,但对邻近城市高质量发展并未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2)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区域数字化层面,数字经济对低渗透融合率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低于中高水平地区;在高质量发展层面,只有中等水平的城市,数字经济才对地区高质量发展表现出促进作用。(3)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改善物质资本配置效率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但由于服务业扩张的“鲍莫尔病”现象,虽然数字经济改善了人力资本配置效率,却不能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刘远 《南京社会科学》2006,(11):138-140
中小企业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信息化是增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性措施。本文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认为:应该把信息化作为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新一轮创业目标,政府要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并提出营造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环境、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社会服务体系、创新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空间和结构两个视角考察2011—2020年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异的研究表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差异不断缩小,空间分布上东强西弱、南强北弱和增速上西快东慢、北快南慢的特征显著。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异的形成机理为: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分别是横向东中西三大地区和纵向南北方两大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异的主要空间来源;除中部地区外,覆盖广度差异是全国及其他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内源结构性因素中覆盖广度差异、使用深度差异和数字化程度差异对全国层面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异的作用强度依次降低;外源社会经济因素中,经济发展差异和金融科技水平差异均是影响全国及分区域层面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各要素差异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朱洁西  李俊江 《浙江社会科学》2023,(12):31-42+156-157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激发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的赋能效果,已成为中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构建数字经济影响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11—2020年中国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的具体效应及中介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推动了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其作用机制包括人力资本机制和技术溢出机制。(2)相对于成渝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的推动作用更显著。(3)在三种空间权重矩阵下,数字经济对周边城市的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对推动中国制造业高水平“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充分释放数字经济潜能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经济影响区现已成为城市发展所密切关注的焦点。运用势能模型划分我国31个省会城市的经济影响区,并概括它们的总体分布特征;研究各省区的经济影响区构成情况和各经济影响区的跨省分布情况;将省会城市经济影响区与省域行政范围进行叠合分析,得出两者间的4种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14.
"胡焕庸线"的生态涵义可归结为生态承载力在空间地理上所呈现的差异,它具有表征中国区域生态承载力的理论价值,可据此设计区域生态承载力方程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表征指标,并可基于此进一步对区域生态赤字、生态环境公平等问题展开分析。通过测算全国74个重点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可以发现:全国三大主要城市群中,长三角地区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高于京津冀地区,珠三角地区高于长三角地区,因此国家层面应充分关注地区间的生态承载力差异,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确立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鼓励经济活动从生态承载力低的区域向生态承载力高的区域转移;相对其生态承载力,多数全国性中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人口经济规模已处于严重超载状态,各城市应据此确定其合理的发展方向;此外,应对因周边区域生态负载过高导致部分区域实际环境质量偏低的生态环境公平问题予以关注,并在评判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绩效过程中充分考虑其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长三角地区有代表性的特征城市,并对其经济增长中土地要素的贡献及作用趋势进行核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地贡献率及其趋势与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发展程度存在负相关性.本文据此提出,完善土地利用制度,制定科学和严格的城市发展规划,有助于长三角城市尽快摆脱粗放式发展,进入集约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使城市成为全球要素流动的主要节点和指挥控制中心.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其城市性质目前正由区域性工商城市向世界经济中心城市转型,即向洲际级的世界城市转变,并在不断地往综合性的世界城市特征演进.由此趋势决定,上海近年来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最显著的变化,在于作为核心产业的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和发展,它是带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部门.当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改变长三角地区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的同时,也在极大地影响该区域内房地产业发展的定位、规模、资金流向和产品生产形态.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县域经济发展带有明显的不平衡性。经济发展水平与长三角县际差异的大小呈倒“U”字型曲线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县际差异呈增大趋势,而具有较高发展水平地区的县际差异呈缩小趋势;90年代以来随着省一级政府向县域财政分权和控制资源能力的下降,由人口密度决定的市场规模条件(或者说农村城镇规模)已成为决定长三角县际差异变动的重要因素。而遍布长三角的“块状经济”较之于城市工业化更易于阻碍县际差异的扩大;政府缩小地区差距的各项政策努力,特别是扶贫政策的确减缓了长三角县际差异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同时也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区域之一。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之下,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否有利于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和促进区域碳达峰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在比较分析国内外碳达峰研究的基础之上,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05—2019年的二氧化碳核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碳达峰预测。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的二氧化碳排放聚集效应明显。总体而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要素市场一体化、外商直接投资、公共财政收入和科技支出显著影响长三角地区的碳达峰。如果充分考虑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溢出效应,长三角地区将提前7年在2023年实现碳达峰。根据实证结果,本文就如何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上述地区尽早实现碳达峰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顾秀君 《学术探索》2013,(12):95-98
长三角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但由于中国行政划分的体制等问题,长三角物流呈现地区分割、流通速度不高、投入高产出低下等不相协调的问题;同时,国际环境压力加大,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对长三角社会物流和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要保证长三角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需要以长三角社会物流的协同发展为基础,结合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分布,打破行政划分的限制,做好长三角社会物流的规划,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促进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系统健康持续。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高校科学联合与产业发展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经济联系与合作日益紧密,对科技、人才也提出更高要求,要求“长三角”地区高校能够适应这一新的趋势和变化。“长三角”地区高校进行深层次的办学协作与联合,不仅符合客观经济形势,也是高校转变办学观念的全新尝试。本文探讨了“长三角”地区高校之间的协作与联合的主要途径,认为应当打破地域限制,合理设置分工,优化组合、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加快科技转化,主动充当“长三角”经济发展的科技、人才的助推器,提升区域整体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