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文字、语音、语义、语法、语用五个平面考察上古文献中第一人称代词,可以发现:第一人称代词字源有假借字、形声字、会意字、象形字;从声母上,可以把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系统分为两套:第一人称代词语义方面稍有区别;句法功能和称数不同;语用方面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2.
"数"是语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考察上古文献中第二人称代词的称数,比较它们的发展变化,我们就会发现:第二人称碟词在殷商时期的卜辞中极少出现,"汝"、"乃"表示单数,"尔"为复数。西周时期,"女(汝)"、"乃"、"尔"、"若"可表示单数和复数,"而"、"戎"为单数。春秋时期,"尔"、"女(汝)"可表示单数和复数,"乃"、"而"只表示单数。战国时期,"女(汝)"、"尔"、"若"可表示单数和复数,"而"、"乃"基本为单数。秦至汉初,"若"、"女(汝)"可表示单数和复数,"而"、"乃"、"尔"只指称单数。西汉中晚期,"汝(女)"、"尔"、"若"、"而"可表示单数和复数,"乃"为单数。  相似文献   

3.
上古第一人称代词称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是语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考察上古文献中第一人称代词的称数,比较它们的发展变化,对深入研究汉语代词史有一定意义。殷商时期我为复数,余朕为单数。西周时期与春秋时期表示单数的第一人称代词一样,是余(予)、朕、、吾、台,我单复数同形。战国至西汉,吾、我既可以表示单数,也可以表示复数,但表示单数的频率大大超过了表复数的频率;余(予)、朕只能表示单数。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复数的表达方式,就是吾侪、吾曹、吾属的使用,这是我所没有的。秦至汉初时,吾后仍然可以加属、等、众构成吾属、吾等、吾众等词语表示复数。秦至汉初,出现了一例指称复数时也可以有形式上标志的我侪。西汉中晚期,我后跟属、曹等复数形式标志的例子增多。  相似文献   

4.
本文引进西方语言学中关于指示代词"冠词化"的理论,穷尽性考察上古9部传世文献中的"指示代词+NP"短语,探讨上古汉语指示代词是否存在"冠词化"现象,最终得出"此(斯)、是、彼、夫、其、之"等所具有的定指功能,是上古汉语指示代词的功能之一,是指示代词本身就具备的功能。至于"夫",它不仅可以起宾语小句标示词的作用,而且可以用于关系从句结构之首,表示类指意义,甚至可以加在任何核心名词之前有修饰语的情况,起明显的标记NP作用,具有"冠词化"倾向。但是由于出现的频率较低,且始终没有发展出句法强制性,未能成为如其他语言中出现的定冠词。  相似文献   

5.
付敏 《琼州学院学报》2014,(3):52-55,67
汉语和日语的人称代词在用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为日语人称代词的种类多于汉语,而使用的频率却远远低于汉语。其原因与敬语表现、授受表现、感官形容词、感官动词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汉语代词在历史上往往发生一种特殊变化,即由一个疑问代词跟一个非疑问词组合形成一个复音式疑问代词,这个复合式疑问代词又可以通过省缩原来的疑问词部分而保留起初的非疑问词部分,然后成为一个新的疑问代词,这一过程又常常伴随着音变。汉语史上代词的这种变化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汉语代词历史演变的一种特殊规则。注意这种特殊变化,对于研究汉语代词的历史演变及探索汉语发展变化的规律,都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7.
上古汉语连词用于连动式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从《尚书》到《左传》到《史记》,连词数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连动式中连词的使用频率则经历了从少到多再到少的过程。连词在上古连动式有语法、语用和语义三个方面的功用,其使用频率的变化则存在连动式语法化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郑张尚芳、许宝华、潘悟云等认为上古汉语二等有r介音,r在演化过程中变为,再变为,在此基础上或变为i,或变为u。客家话口语土俗词中找出5个字的考证:梗kuang3(菜梗),坑khua3(大窟窿),庚kua1(饱满、充实),杏fa1(huang1,见于杏红一词),赫fak7(huak7,向上挑起)存在着读u介音的层次,可作为这个构拟的旁证。  相似文献   

9.
王红生 《云梦学刊》2016,(6):104-109
上古汉语OV词序是继承原始汉语述宾结构词序而被赋予新价值的语法形式。综合归纳诸种OV词序所表示的语法价值,可以确证这种词序表示的语法价值是凸显句法焦点。讨论上古汉语OV词序的语法价值这种问题,对深化认识汉语历时句法学的一些重要问题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表现语气的句调各方言相似,中外各语言也基本一致,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陈述句用降调,一般疑问句用升调.古今汉语句调也应基本相同.语气词是与句调共同来表达语气的,其字调受句调控制.上古汉语中陈述句和一般疑问句与语气词的字调有比较整齐的对应,陈述句用上声字,一般疑问句用平声字,这应为上古字调的反映.上古平声和上声有音高的区别,平声是升调或高调,上声是降调或低调.语气词中没有入声和去声字,入声的缺位是由于塞音尾不利于顺畅表达语气.上古上声大量作语气词则说明其没有塞音尾,上古语气词主要是阴声韵(少数几个为阳声韵)也说明上古阴声韵没有塞音尾;去声问题比较复杂,其性质待考.上古语气词主要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反映的是该时期的声调状况.  相似文献   

11.
张振林 《学术研究》2007,(1):153-158
通过汉族与兄弟民族的关系、早期复音词和联绵词产生的背景、汉语方言状况和语言间相互影响的规律等的分析,作者认为,汉语本质是音节性的,不存在复辅音;从词汇学看,缓读析言是早期单音词发展为复音词的主要来源;从语音学看,先秦广泛存在的缓读析言和急读合音体现了国产反切术的语言基础和群众基础,同时推动了语音的分化发展,在一个原音基础上分离出前音、后音,增加了介音,在文字上表现为同一个字变成多音字,同一个声符多个读音。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外国留学生作文中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及对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情况的调查结果的分析,归纳其使用第二人称代词的规律。说明对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探寻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汉语史分期研究分歧探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史分期问题长期存在分歧,即使是分期的标准,也是矛盾重重,众说纷纭。原因在于:第一,分期的对象尚不明确,必须清楚要为什么“汉语”和为汉语的“什么”进行分期;第二,已有的分期标准是不全面的,很少顾及促使汉语发生变化的外部因素;第三,分期研究缺乏系统观;第四,分期研究应当吸收、借鉴和采用新理论、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尹钟宏 《云梦学刊》2008,29(2):136-139
重叠短语是一种较新的提法,代词构成的重叠短语是重叠短语的一种.代词的立类问题,汉语语法学吏上历来有分歧,其总数虽然不多,但在语料中的出现频率却相当高.代词构成的重叠短语和代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古代典籍中的"言"字的用法,对先秦经典中的"言"字进行仔细研究,发现它共有五个意义,与传统的研究有较大的不同。它既是一个虚词,又可以是实词。既是动词、名词,又是代词、连词,还可以作为形容词尾,争论较大的是作为代词使用,而它本身是具有代词功用的。  相似文献   

16.
汉语国际传播工作是我国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软实力提高的充分体现.文章以哈萨克斯坦等国汉语国际传播调研为依据,对目前中亚地区汉语国际传播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如何寻求中亚汉语国际传播之路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与美国意象派研究中存在一些需要澄清的问题,如影响闻一多的意象派诗人究竟包括哪些人,闻一多受意象派诗人弗莱契影响而创作的<秋林>到底是哪首诗,闻一多为什么后来对意象派的热情突然减退等,通过具体细致的思考与辨析,厘清了美国意象派影响闻一多的一些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8.
汪志斌 《天府新论》2013,(5):131-137
理想典型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关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设想,对于社会科学认识的规律多有揭示,至今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在梳理理想典型思想的基础上着重就其在上古研究中的可能性应用展开讨论,通过梳理童恩正、张光直二位先生在上古巫觋研究上的得失,阐明上古巫觋研究中应用理想典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对上古巫觋理想典型建构的核心结构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多数音韵学家对上古入声韵尾的构拟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一般以-p、-t、-k收尾,但对阴声韵韵尾的构拟有较大的分歧:"有的学者把阴声韵构拟成收浊塞音尾的闭音节,例如高本汉、李方桂等认为阴声韵母有-b、-d、-g、-r等浊辅音韵尾存在,此外还可能有-r、-kw、-gw、-Y、-w、  相似文献   

20.
十年来汉语外来词研究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汉语外来词研究在内容、方法和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有一些不足.未来的外来词研究应进一步注重方法论的研究,采用科学的方法论和先进的方法手段,对外来词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促进外来词研究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