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施蒂纳哲学的形而上学本质的批判是马克思进行思想革命的重要一环,因此,梳理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对于揭示马克思思想变革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施蒂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以唯一者、利己主义者为出发点发展出唯一者哲学,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大量篇幅对施蒂纳进行批判,阐发了唯物史观.立足于马克思对施蒂纳利己主义的三重批判,即对利己主义者二重化的前提批判、对个人利益和普遍利益对立的基础批判、对利己主义者作为主体的现实批判,揭露施蒂纳利己主义的本质,阐明个人利益和普遍利益的现实关系,明确现实的人作为唯物史观出发点的重要意涵,揭示施蒂纳和马克思研究路径和最终归属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作为青年黑格尔派代表的施蒂纳在其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表达了观念优先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是观念创造了历史,把历史看成是观念发展的历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施蒂纳等小资产阶级观念优先的唯心史观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判,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阐述了实践优先的唯物史观,从而实现了历史观的划时代革命。  相似文献   

3.
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施蒂纳批判了费尔巴哈作为“类存在物”的人,他指出,要使人成为现实的,自由的,就要使“我高于一切”,使人成为利己主义的.在施蒂纳看来,这个“高于一切”的现实的个人(Individuum)就是“唯一者”.施蒂纳给了马克思很大的冲击,使马克思开始反思费尔巴哈理论的局限性,开始重视个体(Individuum)的地位和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重新定义“现实的个人”(das wirkliches Individuum)的内涵,马克思认为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自由的共同体不是资产阶级国家这种虚幻的共同体,也不是施蒂纳所谓的“利己主义者的联盟”,而是共产主义这一“真实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所罗门的雅歌或唯一者》一节中,马克思通过对施蒂纳"唯一者"概念的虚妄性的细致批判和对"现实的个人"概念内涵及其解放途径的详细阐释,确立了从现实的生活实践出发来取代形而上的思辨作为考察世界的研究方式,并反映出他在哲学境界上实现了对施蒂纳等整个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革命性变更和超越。厘清马克思对施蒂纳"唯一者"思想的批判逻辑,对于我们准确理解马克思的新哲学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早期通过批判利己主义,追求人的自由解放。他分析了政治解放所造成的人的二重化,进而阐明了人们的阶级差别和对立。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用人固有的社会本质来批判以货币为中介的异己交往关系,把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阐明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是对利己主义的人的理论抽象。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对人的孤立化理解,马克思强调,利己主义的人处于社会联系中。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实践出发,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的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既定社会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出发,批判了施蒂纳的极端利己主义等,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6.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两个不同的层面使用和把握“意识形态”概念。其一是指意识形态的现实的具体形式——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就是指“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等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这里的“意识形态”是指抽象的、思辨的、虚假的思想体系;其二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也就是指在阶级社会中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思想体系。探析意识形态概念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  相似文献   

7.
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施蒂纳从强调人的唯一性的考虑出发,表达了他对语言、思维与世界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他通过语言叙述使思维完成了对世界的建构,又借助观念转换使思维实现了对现存世界的占有。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施蒂纳的思维观无论从实际上还是从逻辑上都会遇到诸多困难,因为它不能处理诸如现实内容的多样性、不同个体之间的唯一性、个人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冲突以及观念怎样引导甚至支配现实等问题。当然,马克思的观点既与施蒂纳相对立,也与一般唯物主义不同,而是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观照世界方式的双重超越。进一步说,语言之谜、思维之谜、世界之谜及其相互关系之谜,之所以剪不断、理还乱,根源在于人的现实复杂性和精神超越性。  相似文献   

8.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首次系统阐释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物质生产、“现实的个人”、个人的全面发展等论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找寻其产生根源、明确其主体和对象、明晰其根本目标具有重要价值,关于意识形态、唯物史观、人与环境关系等论述对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正确认识客观环境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策略、优化教育环境等方面应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汲取经验和智慧。  相似文献   

9.
李弦 《理论界》2022,(9):1-8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来批判施蒂纳,足见施蒂纳的重要性,尽管其批判过程显得琐碎,但总体而言,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从理论前提、立场、观点、方法四个维度对施蒂纳作了全景式的批判,施蒂纳不是一个小丑式的人物,他作为“我们词语世界的最后一块砖”,重要地影响到了马克思,马克思正是在批判施蒂纳的过程中确立了自己理论的边界意识。  相似文献   

10.
当前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依然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对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否存在着异化理论长时间以来在学界多有争论,有主张“无异化论”者,这一主张极易造成马克思思想之自我分裂,造成本不应有的“马克思反对马克思”的理论混乱;有主张“有异化”论者,但也鲜有提出令人信服之理论根据。本文对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异化思想的存在进行肯定,并通过分工与个性角度提出“马克思异化总体根源理论”,从而力图说明马克思异化思想发展之理论脉络。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历史解读大多局限于第一章,而对几乎占了全书三分之二的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却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应当看到,作为青年黑格尔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施蒂纳,像费尔巴哈一样也是思辨哲学的坚定批判者,他不仅批判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还把批判矛头进一步指向作为思辨哲学批判者的费尔巴哈,而且施蒂纳对思辨哲学的批判理路和指向与马克思曾经展开的对思辨哲学的批判、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为什么费尔巴哈曾经得到马克思的高度评价和重视,并且马克思一直没有对费尔巴哈展开系统的批判,而对施蒂纳却不惜笔墨,在作为马克思创立哲学新世界观标志性文献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施蒂纳展开了无情的、甚至是苛刻的批判?这是一个在思辨哲学的语境中永远无法说清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马克思已经由对哲学的形而上学本质的单纯指认和形式上的批判与指责,决定性地转入对哲学形而上学之根基、来历的思考,并已经在此基础上准备制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框架;作为一个在思想上"生不逢时"的人物,在费尔巴哈之后的施蒂纳的所有批判却依然是从思辨哲学出发批判思辨哲学,在思辨哲学内部批判思辨哲学,甚至于这种批判不仅没有达到、而且在许多方面低于思辨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水平;既然那个曾经对马克思思想境域的转换发生了重要影响并因而得到马克思高度评价的费尔巴哈都已经被马克思抛在了身后,这个甚至还低于费尔巴哈水平的施蒂纳又岂能寄希望于从马克思那儿得到些什么积极的肯定呢!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实际上意味着一个新的哲学语境的开启.认真对待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为我们所开启的哲学革命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以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等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所鼓吹的历史观时写到;“当这些理论家们亲自从事编篡历史的时候,他们会匆匆忙忙地越过过去的一切,一下子从‘蒙古人时代’转到真正‘内容丰富的’历史,即‘哈雷年鉴’和‘德国年鉴’的历史,转到黑格尔学派蜕化为普遍争吵的历史”。①这里所说的“蒙古人时代”出自麦克斯·施蒂纳的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在该著作中,施蒂纳极力宣扬对精神力量的崇尚,使用了“蒙古精神”,“蒙古人时代”等术语,认为任何历史都是“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3.
科学地理解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张一兵南京大学哲学系《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完整表述他们新世界观的一部十分重要的文献。我以为,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逻辑线索被有意无...  相似文献   

14.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意识形态观。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生成、内涵、本质、权力等作了独特的阐释与论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起源于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社会分工以及阶级分化,由有概括能力的意识形态家加工而成;意识形态具有上层建筑和虚假意识两种意蕴;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主要体现为统治阶级意识;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权力的派生物,是一种思想权力。系统梳理和总结《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观,对于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以黑格尔“绝对精神”为主体的唯心史观和以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为主体的唯物史观展开批判,从而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唯物主义思想.本文通过对现实的个人及其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展开论述,进一步把握了唯物史观“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理解马克思1845年哲学变革的两个要义;一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除实践主题外,还有现实社会历史的主题,特别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视点,脱离一定社会历史形式谈论实践不是马克思的本义;二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已进一步从实践规定深入到社会历史发展中现实的物质生产层面,由此形成从一定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历史联结为理论中轴的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从批判唯心史观的角度阐发了对意识形态的一般认识。他们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证科学"语境中实现了对传统意识形态的解构,建构了以揭示历史规律为主要任务的新历史观。意识形态是对生产方式的间接反映,各种意识形式不管多么虚幻,都必然折射出特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性,改造或重建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必须从改造生产方式及其现实维度出发。《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消解传统社会的阶级意识及其具体形式的同时,确立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也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19.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施蒂纳的激烈批判无意中造成了一个假象,即施蒂纳只是马克思众多思想敌人中最荒谬绝伦的一个,这样的判断将误导我们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和施蒂纳之间争论的本质和意义。就其实质来讲,正是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致命一击推动马克思彻底抛弃费尔巴哈以及任何本质主义的哲学立场;同时,马克思借助施蒂纳反对唯心主义的提示和经济学的训练,最终找到了描述历史和改变世界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直接动机,是要回击1845年《维干德季刊》第3期上布鲁诺·鲍威尔等人所阐述的见解。“圣布鲁诺”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的起始篇章,因此,从把握作者思想表述和逻辑展开的角度考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应该从这一章开始。鲍威尔对费尔巴哈的批判路径,是从费尔巴哈出发,利用“恩格斯和马克思”作过渡,最后到赫斯;其中的一切判断都是鲍威尔“通过自身、在自身中并与自身一起”完成的。这个“自身”质言而之只是观念和思辨,它在现实命运中自恃甚高而一无实际后果。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鲍威尔一直在精神领域内施展伎俩,始终站在黑格尔哲学特有的基地上,并没有离开思辨的基地来解决思辨的矛盾,致使对困扰德国古典哲学的难题并没有实质性的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