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鉴于朱熹及其理学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中地位和影响的重要,鉴于历史上对朱熹文学和美学观的误解以及对朱熹理学美学研究的空白,本文认为有必要系统地考察与研究朱子理学美学。这对于填补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应有之环节,揭示中国传统文论中相对见弱而理学美学中相对见长的理性思辨,消除断言中国传统美学不具备思辨品格的偏见,宏扬中国传统审美哲学的理论精华,在辩证地分析理学美学二重性影响中,吸取有利于建设中国有民族特色现代美学体系的积极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子理学美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带有深刻的两重性 ,其方向的两重性表现为直接的顺承和反向的冲击 ,其作用的两重性则体现在伦理的强化与思辨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何善蒙  卢涵 《浙江社会科学》2020,(10):115-122+160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从"树"这一中国哲学中的典型意象入手,梳理朱子和阳明对同一意象的不同利用方式,并通过两者对"树"结构和生长的不同解读来分析两者在思想上的差异。第一部分简单梳理了中国传统中对"树"这一意象的运用,引出朱子与阳明对"树"意象的使用,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朱子以"树"为"气",以之为静观对象的思想,并由此反映出朱子在格物这一道德修养功夫上流露出的"有意识""刻意"的倾向,第三部分是对阳明以"树"为喻,对"心即理"进行说明,并以"心"为根,以枝叶为"节目",将功夫总结为培养本源,保持体用的整体性和上下的一贯性,第四部分根据阳明的"树"喻按条目分析了心学的功夫论,主要落实在内在的善念和身外位置的把握。最后一部分总结了树的意象与理学功夫论的分歧,可以用"种"和"格"区分心学和理学功夫论的差异,从功夫对象来说就是以"生"为主的根茎和以"成"为主的花实的区别,因而可由"树"喻见心学功夫达道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5.
宋儒林希逸的理学思想一直没有得到足够关注.笔者研究林氏的《鬳斋庄子口义》以及其晚年诗文集,逐步认识到林希逸是南宋理学家中一个有特色的人物.林氏思想集中于由内在进路体认天理,并且倡导开放的文化观,其基本内涵可以界定为:即心悟理、三教归一、归于自得.这是南宋理学发展中朱、陆之外的另一种思路.厘清这条思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南宋理学的内部形态.  相似文献   

6.
宋道贵 《理论界》2009,(3):131-132
在宋明理学家中,朱子对鬼神问题讨论得最多.他首先从阴阳二气的角度揭示了鬼神的存在本质,否定了世俗信仰中的惟灵论的鬼神观念.同时,他又根据祖先与子孙之间一气流通的生命相续关系,强调子孙生命活动之精神即是祖考精神的展现,因此,在祭祀时要以诚相感.在这两者基础上,朱子表达了对生命根源与归宿的敬畏,由此也使他的鬼神观念超越了宗教的形式而具有了哲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戴震对理学"理"、"欲"二分思想进行了批判,提出"理存乎欲"的观点,其思想路径是将"理欲之辨"与对理学诠释传统的批判结合起来。戴震在"理欲之辨"中展开了对理学以"自私"为特征的诠释传统的反思,进而提出"无私"与"无蔽"的观念,对理解的历史性进行了批判,同时,其"理"、"欲"统一思想的阐发亦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完成。  相似文献   

8.
乾道、淳熙年间是理学得到重大发展的时期 ,但同时也激起非学术层面上的对理学的冲击 ,这种冲击不过是强权对学术的冲击。从表面上看 ,它有效地禁锢了当权者视为异端邪说的思想学说的传播 ,但实际上 ,它适有助于抬高被禁锢的思想的地位 ,同时也极大地扩展了其社会影响。乾道、淳熙年间南宋朝廷的反理学声浪是理学思想主导地位得以确立的前奏  相似文献   

9.
近二十年来,我因为稍微留心经学,遂暴得“专家”之名。其实,自己的斤两,自己最清楚。我有两怕,一怕《尚书》,二怕理学。怕《尚书》,以其文字艰深;怕理学,以其义理玄妙。承蒙陈良中先生不弃,赠我《朱子〈尚书〉学研究》一册,并嘱我看后提出批评意见。这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  相似文献   

10.
朱子认为忠恕之道是先秦儒学传承的核心义理,他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对忠恕思想作出了创造性的诠释.他从天地的忠恕、圣人的忠恕和学者的忠恕三个层面理解忠恕之道,分别开显了忠恕之道的本体论、境界论和工夫论内涵.他认为本于仁德发用的恻隐同情之心是忠恕之道的基础,阐述了忠恕之道的心性论依据;认为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忠恕之道与格物致知是相同的为学工夫,但两者表述思路存在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11.
朱子一生最后绝笔为《楚辞集注》.正因为感同身受,朱子才能在生命中最后的几年,花极大的心血注解《楚辞》,实则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在极力表彰屈原“忠君爱国”精神的同时,极力痛斥扬雄之“偷生幸死”,将忠义之精神、君臣之大义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将朱子心中郁积之情愫表露得一清二楚.正如朱子在序言中的夫子自道,《楚辞集注》度越前人的方法有两端:沈潜反复与嗟叹咏歌.“沈潜反复”是朱子治学的普遍方法,“嗟叹咏歌”是朱子治诗赋的特别方法.二者之间其实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理一分殊的关系,也可谓主从之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朱熹理学从道德理性的高度审视了南宋的民族矛盾和阶段矛盾,把“正君心”放到治理国家的突出位置,强调君主“自家有这德”。对外抵抗异族的入侵,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统一;对内“认百姓为自家百姓”,政治上宽民、经济上惠民、思想上教民,充分发挥理学特有的道德功能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同时,朱熹理学的“以德治国”思想是一种“人治”思想,这是现代法制社会提倡“以德治国”思想时人们必须注意的。  相似文献   

13.
朱子诠释学是在"理一分殊"的大框架下,逐步系统展开的。朱熹认为,"物理"是万物之理,是所有事物得以存在的依据,亦是所有事物在分享"理一"后具体的呈现;"文理"是文本之理,它是经典对万物之理的承载,既体现于文本结构的脉络、文义中,又表露于圣贤文字、语句所蕴藏的义理之中。在文本诠释中,"物理""文理"必须相互关联,彼此统一。其最终要达成的效果是,经典要义的理解必须基于意义的理解,在文理逻辑的推动下呈现,而多元化文本的意义理解又必统摄于单一物理的理解之下。可以说,"物理""文理"恰似"对子",对之关系的正确理解是后人把握朱熹诠释理论架构的关键之匙。  相似文献   

14.
15.
朱子文集《仪礼释宫》提出营建宫室以宗祠为先,住宅制度之平面布局、立面结构、建房思想以“礼”为中心;房屋定向以“理在气先”之风水观念。 本文以朱子文集《仪礼释宫》内容提出一些有关理学与徽州古民居所反映的一点素材。作为引玉之砖、谨望同仁对“理学与建筑”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李新灿 《江汉论坛》2020,(10):76-83
作为"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形象的核心魅力在于文学与理学对她产生了势均力敌的影响。文学使她充满性灵、个性张扬、沉浸于爱情时带苦涩的甜蜜之中;理学却使她自我约束、自我孤立、对婚姻充满无助与绝望。早期,文学与理学在她灵魂深处产生的是自发对抗,而后期她却自觉利用文学向理学进行抗争。在文学与理学长期的逆向强力牵引中,林黛玉的灵魂被撕裂了。造成林黛玉悲剧的并不是由于某个极恶之人的残害,更不是由于一群极恶之人的合谋施虐。她的悲剧是王国维所说的"第三种之悲剧",极为震撼人心。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学史上 ,宋诗之所以确立与唐诗并峙的地位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构建了重“理”特质。考察以重理为核心的宋诗本质特征的形成过程 ,即清晰地表现出与作为宋学核心体现的理学之间的深刻的内在关联。南宋后期 ,宋诗的重理特征发生变异 ,诗坛出现向唐诗重情范型总体回归的倾向 ,“宋调”至此而趋向式微。理学事功派学者本身多为文士 ,他们以反对深受理学影响的江西诗派为契机 ,倡言晚唐风韵 ,在实践上推进了“宋调”式微的创作进程 ;理学正统派在“心”与“理”的对立中使“情”得以高扬 ,从而在观念上促进了“宋调”式微的理论进程。由理学分化与“宋调”式微的各自进程 ,可以见出中国思想史与文学史实际上存在着的一体化关系  相似文献   

18.
由徽商在经商所到之地建立的徽商会馆遍祀朱子,成为徽商文化的一大特色,不仅有其徽州地域文化的社会历史背景,而且对一代儒商的锻造意义深远。徽商崇奉朱子之“义”,提升商业理性之举,有重要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会富 《理论界》2013,(9):116-119
太谷学派是清朝嘉道年间在长江下游地区出现的民间儒学流派。它接受了宋明理学的道统意识和道统谱系,并延续了理学的人文语境、诠释文本和核心话题,保持了理学的思想旨归和话语系统。其圣功之学也与理学功夫论一样,都是学者通过修身养性而超凡入圣的功夫,二者具有同质性。这使得太谷学派呈现出明显的理学特性,成为理学思潮民间化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20.
理学发生之原由及思想渊源既是佛教与道教的挑战及其与儒学融合的结果,也是魏晋玄学以道家为主体融合儒、佛二家这种尝试影响的结果。处于"唐宋变革期"内的时代特性则是理学发生的前提条件。理学开山也应从比以往更为宽阔的视野去寻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