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领导决策信息》2014,(37):28-28
继2013年首次推出中国新一线城市榜单后,《第一财经周刊》近日又从人才吸引力这个维度对新一线城市榜前50个城市重新排名。无锡、大连、成都三市领衔“最具人才吸引力新一线城市TOP20”榜。此次报告是在对约500名公司新人进行城市吸引力调查后分析得出,并将吸引人才的要素划分为8个指数:人才储备、薪酬、工作机会、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成本、娱乐、购物。  相似文献   

2.
正继2013年首次推出中国新一线城市榜单后,《第一财经周刊》近日又从人才吸引力这个维度对新一线城市榜前50个城市重新排名。无锡、大连、成都三市领衔"最具人才吸引力新一线城市TOP20"榜。此次报告是在对约500名公司新人进行城市吸引力调查后分析得出,并将吸引人才的要素划分为8个指数:人才储备、薪酬、工作机会、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成本、娱乐、购物。  相似文献   

3.
“抢人大战”城市大量集聚科研人才是否会引起城市房价上涨,一直是悬而未决的关键性问题。文章运用面板门限模型,发现科研人才集聚对城市房价存在倒“U”型的影响效应,并与城市高质量创新发展阶段有关,从而为政府制定合宜的人才引进政策稳定房价,并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以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社会生活环境、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构建5项一级指标和30项二级指标,组成江苏省城市科技人才吸引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系统聚类分析,对江苏省13个设区市的综合吸引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苏州、南京、无锡对科技人才的综合吸引力明显高于江苏省内其他城市,各城市在不同维度的得分具有差异性,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科技人才吸引力的首要因素。江苏省各城市应结合自身状况,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吸引科技人才落户。  相似文献   

5.
从副省级城市角度入手研究人才环境对人才竞争力的影响。根据副省级城市实际状况的构建人才环境指标体系,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各城市2012年人才环境得分,计算结果验证了人才环境与人才竞争力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灰色关联性分析法分析结果发现对副省级城市人才竞争力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包括"科技支出占GDP比重"等。  相似文献   

6.
当前众多城市将人才列入影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议题,纷纷制定并出台“人才新政”,而土地财政依赖下地方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扶持,普遍被视为此次政策扩散的重要动因。文章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估计政策效应,实证考察“人才新政”对城市住房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才新政”对全国城市住房价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不同层级城市住房价格的政策响应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刻画城市品牌经济与市场环境的解释模型,并建立有关评价指标体系,展开耦合状态的评价。然后,选择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和惠州7个城市作为样本,并采集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深圳、佛山、东莞和中山的环境因素中排位第1的是企业环境,次之的分别是开放环境、人才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在影响广州城市品牌经济的环境因素中排位第1的是文化环境,次之的分别为企业环境和资本环境。由此证明,城市品牌经济与市场环境耦合状态的实证分析方法,能够很好地揭示城市品牌经济发展的环境作用,有益于推动城市品牌经济与市场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8.
从促进城市环境管理水平入手,阐述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作用与主要成效,并将“十一五”“城考”指标与“十五”指标进行了详细比较,探讨了提高各城市“城考”工作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旅游吸引力的增强不仅对外地旅游者构成了强有力的吸引,而且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与提高知名度中的地位作用也日益突出和重要。通过分析城市旅游吸引力构成要素,制定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与旅游竞争力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0.
建设生态城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给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在不断地扩大。城市的高密度、高耗费、高增长,使城市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的生态环境恶化加速,进而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如何才能既保证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又不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这是摆在城市建设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至今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但具有共性和个性的特征。其共性包括: 和谐性。这是“生态城市”概念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和谐,寻求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新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