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话写萧红     
近几年来,写萧红的文章,日渐增多了。各地报刊杂志,包括香港台湾在内,是不乏有人在写萧红。今年八月,我有机会接触两位归国讲学的美籍华人学者,据说他们在美国也是以写萧红著称的。萧红是哈尔滨出身的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她从事文学活动还不足十个年头,就给我们留下一笔近百万言的文学财富,研究萧红及其作品,对于发展和繁荣当代文学,毫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我国30年代著名的左翼女作家,命运多劫,英年早逝。从1933年在哈尔滨开始发表作品,到1942年夭逝香港,创作生涯仅8个年头,却给人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除了长、中、短篇小说,还有大量的散文。萧红以《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优秀长篇小说知名文坛,但她那满贮着诗意的散文,却更具摄人的魅力。其实她的小说都明显地具有散文的特点。可以说,散文的美,代表了萧红创作的基本美学特征。一、坦诚真实地述说亲身经历读萧红的散文,不难感到,作者是一个坦诚而直率的人。从她的文字中,我们丝毫感觉不到那所谓深不…  相似文献   

3.
《东西南北》2014,(23):70-72
1934年,在青岛陷入困顿的二萧——萧军、萧红把自己的作品寄给远在上海、从未谋面的鲁迅。二三十年代,鲁迅是左翼文学青年的精神导师。之后,萧红成了鲁迅家中的常客。常客的程度,许广平后来在《追忆萧红》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萧红先生无法摆脱她的伤感,每每整天的耽搁在我们的寓所里。为了减轻鲁迅先生整天陪客的辛劳,不得不由我独自和她在客室谈话,因而对鲁迅先生的照料就不能兼顾,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4.
张润芝 《东西南北》2013,(11):57-59
一部电影《萧红》,把作家萧红重新拉回人们的视野。不久前,霍建起导演、宋佳主演的电影《萧红》上映,对萧红好奇的人多了起来,不过大众最好奇的是萧红的情事,如何逃婚了又和未婚夫在一起,如何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了端木蕻良。还是没有人说,萧红是个好作家。不见其文,只闻其情,从1942年在香港逝世至今,萧红被低估了71年。萧红的被低估,像是一场“两边不靠”的误会。在“左翼阵营”中的时候,她显然不重要;当人们想法改变了,她又被淹没在“左翼作家”群体里。  相似文献   

5.
发自黑土地的呐喊——浅谈萧红作品的特色刘春生萧红从1933年在哈尔滨登上文坛,到1942年病殁香港,创作生涯整整十年。这十年正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人们称道的“三十年代”,这是最引人注目,最为辉煌的时期,涌现出众多的文坛新秀和左翼作家。在这个动荡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西北土地升华的美─—论赵燕翼的儿童文学许文郁赵燕翼是一位四十年代后期已开始文学活动的老作家。五六十年代,他的《草原新传奇》就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曲折动人的情节,富有传奇性的悲欢离合”,吸引了众多读者。新时期伊始,又为孩子们写了大量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萧红作品审美风格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作品审美风格刍议王秀珍每个有作为的作家都要按照各自的审美选择,寻找自身的归属,并且以独立的特色而自居。萧红也不例外。萧红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充满着忧郁的灵性,但又不囿于忧郁和哀伤,在忧郁中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一说起忧郁,人们马上就会将...  相似文献   

8.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勤于变换写作手法的先锋性实验派作家,她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常有出人意料之笔.萧红从由鲁迅作序、胡风写读后,发表<生死场>以来,她的结构一直是有争议的.20世纪30年代就有"结构不坚实"的微词,而她却逆势创作了短篇小说<手>、<家族以外的人>、<小城三月>,结构完美地无可挑剔.40年代,茅盾掩饰不住对<呼兰河传>的溢美之情,称其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新时期,杨义则进一步将她的小说定位为"诗之小说",称其为中国"30年代的文学洛神".  相似文献   

9.
不以诗名 别具诗心——谈谈作为诗人的萧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一生只有三十一年,而她的创作生涯不过十年。但是,她不甘寂寞,不甘波折,不甘屈服,一拿起笔,就没有放下来,她写了近百万字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和少量的诗歌。她虽不以诗名,可是我却要说,她别具诗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诗人。  相似文献   

10.
萧红,原名张 莹,三十年代初在萧军同志的影响和帮助下,踏上文坛,在东北地下党的领导下积极从事左翼文艺活动。笔名“悄吟”和“田娣”。从第一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到与萧军自费印刷的短篇小说、散文集《跋涉》的出版,萧红在自己的作品中,以她比较熟悉的东北农村社会生活为素材,用血淋淋的事实反映了在日伪统治下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打破了东北文坛上为日伪反动黑暗统治歌功颂德的汉奸文学的一统天下。作者还大胆热情地歌颂了在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因此,萧红受到日伪特务机关的仇视和迫害。在中共东北地下党组织的关怀下,萧红和萧军一…  相似文献   

11.
贾浅浅 《唐都学刊》2005,21(2):131-135
萧红作品的主导思想就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与重新审视,她作品中所反映的现代性与超前性,通过其个性化、女性化的生命体验与广大人民的切身痛苦结合起来的这种独特的言说方式,使其作品独具魅力,这使她的小说在20世纪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独特价值,对现代小说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吕新 《浙江学刊》2001,(5):99-104
本文以"生命意识"为视角观照萧红及其作品,通过研究其对人类生存状态和复杂的生命现象的描写,及其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等具有终极意义的人生大问的追问,对萧红及其作品给出一种新的诠释,以期对萧红研究有所贡献.本文主要在萧红作品对人本身的关注、对生命异化现象的深刻揭露和反思、对"人的精神空前失落"的揭示,对"人的精神"的深情呼唤,对人类渴望获得顽强生命力,彻悟生命真义超越轮回的揭示,以及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试图借此找出萧红作品历久常新、酎人寻味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万红韩 《社科纵横》2012,(6):107-110
法国的雅恩·安德烈亚曾说:“人们以为写作很容易,恰恰相反,你知道写作是下地狱。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特别是中国20世纪以政治为中心的时代,只靠文学创作“吃饭”的职业作家中想要寻觅富翁是很难的,但是许许多多明知“贫困”却还在继续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他们追求的是什么?本文以萧红为例,从萧红漂泊流浪、颠沛流离、穷苦短暂的一生来看,萧红幸福的时候很少。让她走上不归路的孤寂与苦难,是跟她的家庭生活、个人经历和她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但是更重要的物质和经济生活对萧红最后命运产生的影响应该是更大的。作为一个作家,又是一个穷人,她的人生悲剧包括她文学的命运都与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本文以萧红穷困坎坷短暂的苦难人生浅析萧红在物质极度贫困、精神极度压抑的情况下坚韧执着的苦难命运。  相似文献   

14.
萧红作品的魅力——一个外国读者看萧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众多的研究学者和读者所阐述的那样,萧红作品的最大魅力是它美丽而丰富的语言.这也是笔者从二十几岁到现在一直倾心于萧红的重要理由之一.然而,汉语毕竟不是笔者的母语,这就使得笔者经常要与"到底自己能够理解多少萧红的作品"这样一个疑惑作斗争.今天,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谈一谈作为一名外国读者足被萧红作品中的那些语言表达所吸引,以与中国读者们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5.
萧红是30年代从哈尔滨走上全国迈进世界的著名女作家。自1979年铁峰在《文学评论丛刊》第4辑上发表《萧红传略》之后,在陆续读到一些关于萧红的研究文章之外,我们已经看到了美国汉学家葛浩文教授的《萧红评传》以及日本燎原书店于1983年出版的东京法政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尾坂德司先生的《萧红传》。但令人遗憾的是,直到1991年哈尔滨出版社出版铁峰著作的《萧红文学之路》以前,却没有一本中国学者自己著作的萧红研究专著出版。仅从这一点来说,《萧红文学之路》的出版,就很值得高兴和欢迎。 《萧红文学之路》是铁峰十几年来研究萧红的结晶。…  相似文献   

16.
“萧红现象”阐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萧红走上文坛正值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年代,又是她个人彻底地叛离了封建家庭,刚刚结束了旷日持久的爱情、婚姻纠葛,与青年作者三郎(萧军)初结伉俪,在茫茫人海中幸得一片栖身舐伤的绿洲,生活相对稳定时期。痛定思痛,对封建地主阶级反戈一击,为陷入死亡线上的劳苦群众呼号呐喊,向民族的脊梁寻找希望之光,都是她积蓄于胸日夜长大的潜意识。  相似文献   

17.
《呼兰河传》:纯美的大荒诗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玉斌 《学术交流》2005,(3):171-175
对萧红最重要的代表作《呼兰河传》的文体定性后,从四个方面表述其作为诗化小说的特点,即:诗的纯净、诗的风情、诗的意境、诗的律动。童心美使作品充满了童真、童趣;地域性给作品敷上了特异的文化色彩;丹青妙笔绘出了北国风光;复唱、用韵等又奏出了咏叹调。这一切构成了一首归返精神家园的史诗。  相似文献   

18.
从早期(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曾对历史做过真实而深邃描写的乡土文学,到三十年代大大加强了的地方色彩,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条发展线索。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鲁迅才特别强调文学的地方色彩。在致何白涛的信中,他说:“我想,现在的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在致罗清桢的信中说,“地方色彩”也能增加“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人,看起来是觉得非常开拓眼界,增加知识的”。我们从鲁迅的上述意见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地方色彩对于文学创作,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鲁迅不但这样主张,而且也据此评论过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文学创作,他把这样的创作叫做“乡土文学”。随着文艺运动的发展,到了三十年代,在众多的乡土文学作家中,鲁迅特别看重东北女作家肖红。他在与斯诺的谈话中说:“田军的  相似文献   

19.
一民俗,是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民众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作品,尤其是在文学史上闪耀着光辉的文学作品,在它们的艺术真实表现中,往往能真切地再现民众生活的民俗特色,折射出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心灵的祈求,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本质。同样,作为一个善写乡土民俗的作家,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往往包含着普通民众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多种涵量。一句话,透射着深层的文化现象。萧红是一个乡土文学作家,独特的东北地域特色,鲜明的民俗色彩,为她的作品濡染上一层淳厚的生活原汁。她的作品可以称得上是一幅幅斑斓、细膩的东北风情画卷。这里不仅  相似文献   

20.
抹茶 《东西南北》2010,(10):70-70
有一天,听一位朋友提到她父亲收藏了一只上世纪70年代国产蒸汽机火车头,放在郊区,因为怕生锈,租了一块地,曾经给它盖过一个大棚,连同150米的铁轨,请了一个当地农民看着。后来才搬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