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冀平  吉利强 《河北学刊》2007,27(2):256-258
文章从法国视角审视法、德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安全关系发展的历史,着重论述了法国在其中的地位及其在维护自身利益、稳固全欧安全、建设欧洲安全防务一体化道路上所作的努力,宏观地回顾了法、德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自身安全问题的根本选择,以及围绕此问题所展开的合作与斗争。  相似文献   

2.
赵四亮 《北方论丛》2004,(3):98-101
波兰地处德意志和俄罗斯中间,特定的地缘政治环境决定了其疆界变迁频繁.1918年波兰独立后,波兰的东西边界成为巴黎和会讨论问题的中心之一.此后确立的建立在苏德两国对波兰战败的基础上的波兰东西边界令两国耿耿于怀.1939处,苏德瓜分波兰,波兰从欧洲政治地图上消失.在雅尔塔会议上,在没有波兰代表参与的情况下,苏美英三大国初步商定了波兰东部的边界.波茨坦会议上,苏美英三大国商定了波兰的西部边界,并提出以民族自决的原则来解决波兰与苏德的边界问题.战后波兰东西边界的确定,改变了东欧几百年的历史.在随后的冷战氛围中,领土纠纷再次播下了民族不和的种子.  相似文献   

3.
刘宏松 《阴山学刊》2005,18(5):82-85
英、法两国民众的和平主义情绪、德国民众的复仇主义情绪以及它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而集合产生的外交政策理念对两次大战间欧洲国际秩序产生了破坏性影响。但同时,这种情绪经过民主政治过程后的相互碰撞,使欧洲主要大国的互动结果不以人们的和平意志为转移地集结为一股瓦解原有欧洲秩序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19纪初,欧洲大国在东方问题上展开角逐。英国力图保持一个由它控制的、表面独立的奥斯曼帝国,以保障其在东方特别是在印度的利益,并借此控制两海峡,遏制俄国势力伸向地中海。英国为了维持这条东西方重要通道的畅通,在近东与俄国展开了长期剧烈的斗争,在19纪中叶,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两国在战场上兵戎相见。阿伯丁领导的英国政府“宣布和发动了首相本人反对的克里米亚战争”,其决策过程是复杂而艰难的。  相似文献   

5.
19世纪初,欧洲大国在东方问题上展开角逐.英国力图保持一个由它控制的、表面独立的奥斯曼帝国,以保障其在东方特别是在印度的利益,并借此控制两海峡,遏制俄国势力伸向地中海.英国为了维持这条东西方重要通道的畅通,在近东与俄国展开了长期剧烈的斗争.在19世纪中叶,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两国在战场上兵戎相见.阿伯丁领导的英国政府"宣布和发动了首相本人反对的克里米亚战争",其决策过程是复杂而艰难的.  相似文献   

6.
自近代以来,欧洲一直是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焦点,而德国则是牵动欧洲的重要的神经中枢。谁控制了德国,谁就能在欧洲战略上处于优势。二战结束前后,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与苏联也毫不例外地在德国问题上展开激烈的争夺。虽然它们曾一度打算合作处置德国问题。然而,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它们之间的战时盟友关系逐渐破裂,从而在德国问题上无法协调一致n冷战的爆发使美英法西方三国和苏联在德国问题上分庭抗礼,各不相让,最终导致德国的分裂。美苏英三大国在二战期间,为共同击败德意日法西斯轴心而结成同盟。虽然它们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7.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两重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希特勒德国1939年9月1日开始进攻波兰到军国主义日本1945年9月2日投降,已经过去40年。可是国内外关于大战性质的争议,直到现在还没有结束。这一点,概括说来,有以下三种:1.大战的全程,都是反法西斯性质;2.德国从攻波以后,到进攻苏联以前22个月是帝国主义性质,以后4年为反法西斯性质;3.在以上22个月中,从  相似文献   

8.
二战中法国猝败及反败为胜的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中法国猝败及反败为胜的原因初探膝国林法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主要参战国之一。号称“欧陆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周内被德国灭亡,抵抗运动孤悬海外,尔后又与盟军返回法国,反败为胜,原因何在,颇值探讨。德国战败波兰,吞并挪威;卢森...  相似文献   

9.
评析英国绥靖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析英国绥靖政策王宇博绥靖政策是本世纪20~30年代英国针对欧洲推行的外交政策。它对欧洲局势的演化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着重大影响。通过对这一政策的研究和探讨,可从一个侧面看出英国由强大走向衰落的轨迹。一绥靖政策是英国政府在两次大战之间的20年中,...  相似文献   

1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和美国这两个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根本对立的世界大国,从各自的根本利益出发,既冲突斗争又联手合作,不断调整着彼此之间的关系。苏美两国关系的演变,不仅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态度,更影响着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美两国由于各自的战略地位和根本利益的差别,其矛盾和冲突就已经初露端倪。为了遏制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维护欧洲和平与安全,苏联政府从三十年代初,一直致力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争取同英、法、美等“非侵略的民主国家”组成联合阵线①。1933年11月,苏联为…  相似文献   

11.
统一后的德国成为欧洲第一强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推动德国走向政治大国之路。德国的大国战略的实施不会一帆风顺,但如不出现特殊情况,德国的政治大国增位最终当会得到确认。中、德都是当今世界上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日益上升的大国的,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具有共同的战略利益。进一步发展中德友好关系,有利于两国和两国人民,也有利于促进世界力量的平衡以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健 《江汉论坛》2003,(3):27-29
德、法是欧洲的两个大国,德法轴心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两国历史的巨大差别,他们对欧洲一体化的认识及政策也存在重大区别。分析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德法关系及欧洲一体化进程。本文即从历史遗产的角度对德法两国的欧洲一体化政策作了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13.
1935年,为了对付来自德国的挑战,英、法两国采取了不同的对德政策。由于对德政策的分歧,英、法在如何处理意大利对外侵略的问题上互不配合,有名无实的对意制裁又把意大利赶入了德国怀抱,使欧洲局势更加恶化,并最终把世界再次推入大战的深渊。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惨烈的一场战争,也是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场正义战争。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而言,这场战争既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一度的衰竭,又造成了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契机。正如毛泽东同志还在大战方酣之际就指出的:“凡属正义的革命的战争,其力量是很大的,它能改造很多事物,或为改造事物开辟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战后世界范围内强大的革命和改革潮流迅速兴起的重要推动力。这个革命和改革的潮流不仅仅表现在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和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而且表现在西方资本…  相似文献   

15.
门阀“贵族”支配及“清”的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因强调中国历史的停滞性和近代日本对亚洲的指导作用,间接地给日本军部侵略中国造成口实。大战以后,反省从前的研究,掀起了将中国史视为与欧洲相同的历史发展进程的风潮。同时,日本学界也存在战后中国史研究的重要争论点——中国古代历史分期问题。这在如何理解六朝门阀“贵族”  相似文献   

16.
美国人权运动的历史回顾陈锡镖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政治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各大国都允诺要尊重和保护人的基本权利。然而,由于社会制度和国情上的差异,各国对人权概念的解释和实施人权保护的过程都有所不同。一些西方国家往往打着保护人权的...  相似文献   

17.
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大国,两国在现实的国际战略中有许多利益交汇点,因而旨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历史文化传统、国际战略取向等许多方面又都存在着根本性差异,尤其是美国对于中国的崛起抱有极大的戒心,因此中美关系又是当今世界最为动荡不安的双边关系之一。正是中美两国战略上的这些异同决定了中美之间既合作又斗争的现实。  相似文献   

18.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两国人民有许多相似的文化特点与传统,在经济、文化上有过长期的友好往来和交流。特别是近代以来,中韩两国人民在反对外来侵略的共同斗争中更是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际国内的原因,中韩两国关系一直处于不正常状态,彼此隔绝近半个世纪。1992年8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的正式建交,不仅谱写了中韩历史的新篇章,而且对于促进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对于促进东北亚地区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苏军和美军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北部和…  相似文献   

19.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战胜国,英国在重塑战后欧洲国际关系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一战后初期英国外交政策的重点———扶德抑法、拉德反苏形成的原因、表现及影响,说明在这种政策作用下形成的欧洲大国关系直接导致了这一地区在短短的20年间就发展成更为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给美国和中国的多语教育带来什么挑战?美中两国采取何种语言战略应对全球化挑战?这些都是全球化时代大国在政治斗争和软实力较量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语言意识形态和语言秩序两个概念,并以这两个概念为理论框架,对美中两国的语言意识形态、语言秩序及语言战略的历史和现实做出初步分析.全球化正在改变美中两国的语言意识,并重组两国的语言秩序,从而给多语教育带来挑战和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