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必然影响宋代的民事审判,使得宋代的民事审判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审判官员渐趋专业化;民事审判与刑事审判运作机制明确分离;审判理念由伦理型向知识型转变。  相似文献   

2.
因对刑事审判价值的不同要求 ,导致了各国在设置实现刑事审判价值方式上的差异。刑事审判价值的实现过程是动态的 ,刑事审判价值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条件 ,这些条件直接决定了刑事审判价值实现的程度。因此 ,要真正实现刑事审判的价值 ,就必须对刑事审判这一社会实践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范  相似文献   

3.
审判公开原则既是审判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公认的审判标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在我国,审判公开原则在认知和实践的程度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本文分析了审判公开原则在当前未能全面落实适用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笔者认为审判公开的关键是形成裁判结果的过程应公开。只有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立法完善为前提,以提高法官素质为动力,以审判方式改革为载体,才能使审判公开原则真正地、全面地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审判管理是法院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大庆市两级法院自2009年探索创新审判管理工作以来,目前基本形成了相对规范的审判管理体制、审判过程监督指导机制和审判质效目标考评机制,在超审限、案件质效、法官队伍整体素质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工作开展不顺畅、信息系统不完善、管理层次不高等问题。要进一步提高审判管理工作水平,就要不断深化法官队伍思想认识、提高审判管理水平、加强法官队伍建设、推进科技服务司法建设、强化法院审判职能。  相似文献   

5.
张娟 《江淮论坛》2012,(4):116-121
能动司法在我国行政审判的生成缘于行政审判的新形势,能动司法在我国行政审判的展开路径缘于行政审判的新探索。但同时,能动司法也存在着其相应的局限。能动司法局限的克服,需要从夯实能动司法在行政审判的能动基础开始:准确的思维定位是能动司法在行政审判展开的思想基础.精良的制度设计是能动司法在行政审判展开的关键支撑,高素质的法官队伍建设是能动司法在行政审判展开的重萼保障.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刑事审判权主体的行为表现出现代性与传统性交错的特征。一方面 :刑事审判权主体中立性获得一定的制度保障 ;刑事诉讼制度为刑事审判权主体提供了一定的与其他诉讼主体进行“交涉”的空间 ;公开性也成为刑事审判权主体的基本行为特征 ;刑事审判权主体行为已具有基本的规范性。另一方面 :刑事审判权主体自主性欠缺 ,仍存在审判行为行政化倾向 ;隐形程序的暗箱操作使刑事审判权主体行为形式上的交涉性和公开性受到损害 ,导致刑事审判权主体行为规范性降低。当代刑事审判权主体行为传统性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如下方面的影响 :程序观念淡薄 ;权利观念的缺失 ;伦理法对程序的腐蚀 ;集权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7.
财产二重属性的内在矛盾必然导致非正义的发生,非正义之事必然引起纷争。生活在财产二重属性基础上的人们设计出了审判制度,通过审判实现了人类财产和社会的有序。通过审判实现财产和社会秩序的有序,是对审判、审判制度进行伦理评价,并由非正义走向正义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审判正义。审判存在的价值依据是实现正义,即实现审判正义,而审判正义的正义之源是公众的合意。  相似文献   

8.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创新,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司法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网络也将会更多地介入审判实践.这对革新庭审方式、提高审判效率、降低司法成本都有重要的意义.以此为背景,一种新的审判方式--远程审判,就应运而生了.许多法院也开始尝试采取远程审判解决一些传统审判方式所难以解决的审判难题.远程审判已经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我国转型期出现的多种审判制度创新可用"立体化审判"这一概念来总结和概括。其内容主要包括审判内容方面的创新制度、审判形式方面的创新制度、审判与调解的对接。各个维度之间,存在着交叉关系。立体化审判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是司法制度创新发展的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一、现代司法审判管理的历史和现状2 0世纪 70年代末以前的中国司法审判管理是借鉴苏联的运作模式 ,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司法审判管理行政化 ,司法审判管理的依据是刑事政策、民事政策 ,依法进行司法审判管理的意识淡漠 ,对司法审判组织管理 ,过多地强调其工具性 ,没能真正体现司法审判管理的特殊性。所谓工具性即为巩固统治阶级政权服务的工具、受政权组织的指挥和管理 ,司法审判特有的社会职能即社会性没有体现。 2 0世纪最后 2 0年的改革开放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 ,司法审判组织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由过去的…  相似文献   

11.
远程审判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应当在司法实践中逐步推广,这已经在法律实务界和理论界取得广泛共识,其正面意义毋庸置疑。但是,远程审判无异于一柄双刃剑,随着远程审判的深入,也产生了许多负面作用,包括减损法庭的威严、降低审理的真实感和真实性、可能不利于当事人权利的公平行使、受技术因素的制约等。针对远程审判实践中存在的不足,设计远程审判的适用规则,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应用于审判工作的优势,扬长避短,克服远程审判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法理基础上,南京国民政府民事审判活动贯彻“党治”与独立审判两个指导方针,其实质是在国民党统一领导下进行民事审判,司法审判不能背离国民党的党纲和党义。在国民党的政治领导之下实行独立的审判,具有很大的伪善性。在该指导思想之下,民事审判的公正性问题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司法独立应是审判权和检察权的独立这两者的结合与统一。审判独立必然要求法官独立,而在我国只能定义为法官审判独立。这就要求我国审判方式改革必须依照法官审判独立的原则而行。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自1945年秋开始,驻日盟军总司令部先后逮捕了127名A级战犯嫌疑人,其中28名由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对于剩下的A级战犯嫌疑人的审判政策,国际检察局曾设想设立后续的国际军事法庭继续审判,然而随着东京审判的进行和国际局势的变化,美国及其他同盟国的审判政策几经变化,最后除丰田副武由特设的丸之内法庭审判外,其余A级战犯嫌疑人全部无罪释放。通过研读美国内部及同盟国之间的相关档案,梳理同盟国在亚太地区对日A级战犯审判政策的流变,研究同盟国不同国家的主张及其协调过程,本文探明了同盟国的A级战犯审判政策由东京审判演变到丸之内审判的过程,揭示了在这一过程中以美国为主的同盟国家因其自身的政治利益而侵蚀国际司法对正义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环境资源审判机构的设立作为顺应生态文明时代要求而设立的崭新审判模式,其与现行审判机构有着不同的指导思想,它不仅是对现行审判模式的反思和补充,还是对现行审判模式的超越和变革,它不仅涉及审判理论的重构,也涉及具体审判模式的创新,为传统审判制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为审判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存废之争,对当前审判委员会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就审判委员会性质及功能进行界定,深刻反思了在新形势下审判委员会制度功能定位和工作机制存在的诸多弊端,对审判委员会职能重新定位和制度重构提出了建议,以期对当前开展的审委会制度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法律实用主义审判"是一种注重实践和经验的审判路径,它追求法律的科学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证主义审判对概念形式过度依赖的缺陷。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面对不断涌现的疑难案件实证主义审判模式自身的诟病暴露无遗,这也造成了我国的法治建设迷雾重重。因此,借鉴域外的审判经验,适时地把"法律实用主义审判"模式引入到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WTO框架下的知识产权审判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TO框架下的知识产权审判机制 ,不仅为了解决审判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为了尽快建立和完善与WTO相适应的运行快捷、保障有力和公正协调的知识产权审判机制 ,解决我国知识产权审判的现行机制与TRIPs执法机制的矛盾冲突 ,早日实现我国知识产权审判机制的“入世”。  相似文献   

19.
中共审判日本战犯工作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审判日本战犯工作,是战后盟国审判日本战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日本侵华史中不可替代的法理证据;沈阳、太原审判是包括东京审判在内的历次审判日本战犯中最成功的一次.它创造了教育改造和审判惩治相结合的成功经验,为中日关系的长远发展发挥了特殊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忽视中共审判日本战犯工作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更由于战后中国政治对峙格局的影响,国共双方在审判日本战犯问题上存在矛盾和斗争,人们难以客观评价国共各自所开展的审判工作,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本文试就战后中共对惩治日本战犯的态度,国共双方在审判日本战犯问题上的斗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阳、太原特别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工作作一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20.
中英审判流程管理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判流程管理制度是一种科学的案件管理制度。我国的审判流程管理的现代化、系统化程度较低,而英国的审判流程管理非常发达。英国成熟、系统、积极、完善的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对我国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