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不小心,我们中的很多人就成了现代化的"奴隶"。我们无法也无力将这些"奴隶"的生活与情感形态一网打尽,于是我们只好用"切片"的方式对我们认为最有代表性的"N"个"奴隶"进行描述和解读。  相似文献   

2.
"美",这个字眼对我们来说再普通不过了:看到漂亮的花朵,我们会说"美";看到特别的风景,我们会说"美";看到可爱的姑娘,我们会说"美"……其实,在"美"的另一面,其意义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好看"和"漂亮"。"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油条哥刘洪安"……"最美"的他们  相似文献   

3.
"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油条哥刘洪安"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最美"——唯有把我们的学生、我们的乘客、我们的顾客放在心里,用真心对待,才当得起"最美"。人性的美好不外乎人心的真与善,用人心的真来对待自己的乘客、自己的学  相似文献   

4.
世界的细节     
朗诵但丁诗歌的"首席肉贩"我们听到过"首席小提琴手"、"首席编辑"、"首席设计师",但我们很少听到过"首席肉贩"。这个发生在意大利"首席肉贩"身上的故事,可能不仅会改变我们的做法,甚至会改变我们的想法。  相似文献   

5.
著名的遗产学家劳拉简·史密斯认为,世界上所有的遗产都属于无形文化遗产1;据此,我们也可以认为,世界上所有被称为"遗产"的都属于文化遗产。"非遗"当然在属之列。近代世界遗产之谓与"法国影响"甚大;无论遗产作为"关键词"抑或作为"事业",都有法国身影。中国正迎来文化复振,我们自有一整套遗产道法,只是需要探索;探索的前提需要了解别人。对于西式文化遗产的"话语"而言,我们属于"他者";对于我国的文化遗产体系而言,他们属于"他者"。中国古传的智慧告诉我们:"知己知彼"。是为理。本文既讲"人家的,"也讲"我们的。"  相似文献   

6.
虽然在语言实践中,我们经常谈到"不知"与"所不知",虽然我们可以说"知"相对于"不知"而言,"知"由"不知"过渡而来,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所知学关于"我们所谈论、所研究、所自觉处理的一切都是我们的所知"这一基本观点."知与所知"对"不知与所不知"具有优先地位,"不知与所不知"只不过是特殊的"知与所知".  相似文献   

7.
知识论不应只顾在传统的本体论和方法论视域中喋喋不休,纠缠于"可不可能"、"可不可修正"、"可不可怀疑"、"唯心与唯物"的问题,沉迷于"真理与谬误"、"证实或证伪"的追寻和辩护。在无穷无尽的逻辑论证和方法吵闹中,我们常常忽视了"求知"的人文关怀和终极价值。我们努力地求索,尽管攫取了"知识",接近了"真理",却时常让自己的生活陷入痛苦,让自己的人生越来越远离了幸福。其结果,又反作用于我们的"求知",导致对"知识"的热情和希望的丧失。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应认识到,幸福,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8.
由于国家利益的不同,霍金斯与贝尔切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的"敌人"。令人讶异的是,通过作者苦心安排的近距离接触,"我们"却发现他们同"我们"身边的亲人与"朋友"并无二致。正是由于这份历经岁月沉积残留下来的相似性,唤醒了我们潜意识中对同类的认同和亲切感,使我们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和"兄弟"。不幸的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国家、民族的利益,将人类硬生生地划分为"敌人"和"朋友"。本文拟对《异乡客》中的"敌人"形象进行系统的剖析与归纳,展现战争与人性的冲突,将作者关于人性、战争的思考作一系统的铺陈。  相似文献   

9.
蔡英范 《老友》2012,(11):24-24
上世纪"大跃进"年代,我还在读中学。那时,什么"大炼钢铁""放卫星"等中心活动,我们学生都要参加。记得当我们停课去山上砍树、挖土窑焖铁告一段落,回到学校还不到一个月,校领导又按上级通知要求,要我们班停课半个月,跟着县里来的两个人来到离学校15里远的公路两旁,与当地的干部群众一起,在这里"放"高产"卫星"。前3天,我们  相似文献   

10.
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以历史、文化、价值观和共同理想为根基,感召个体形成连续一致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想象。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近现代历史,遮蔽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认识;贬低民族文化,模糊"我们何以成为我们"的认识;抽空共同价值观,混乱"我们是谁"的认识;虚无共同理想,动摇"我们去向何处"的信念。破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实质,增强文化自信,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从而提升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感。  相似文献   

11.
蒯因在论述本体论问题时,认为要区分何物实际存在及我们说何物存在,后者即"本体论承诺"的问题。从"本体论承诺"的角度理解技术,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回答"技术是什么"技术哲学中这一基本问题,对我们看待"经验转向"和打开"技术黑箱"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走向春天     
姜风平 《老友》2021,(2):1-1
送走庚子年,我们迎来了辛丑年的春天。带着希望,带着憧憬,带着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豪情,我们走进"十四五"规划的第一个春天。为了接续创造新的发展奇迹,为了谱写"十四五"规划的开篇,我们的力量在迸发,我们的激情在飞越——飞越长江黄河,飞越高山大海,飞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里。  相似文献   

13.
第一人称代词的虚指及其心理动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虚指与语境密切相关,并有其心理动因."我们"可以指"我","我"可以用来指"我们"或"我们的"、"我国"等,"咱"、"咱们"可以单指"我"、"你"等.得体的第一人称代词虚指,有利于引起接受者的注意,有利于激发接受者的代入感,有利于表达者情绪情感的抒发,有助于表达和接受的良性互动以及语言符号与言语使用者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余玮 《华人时刊》2011,(12):16-17
2010年8月30日,号称"京城第一高楼"的北京国贸大厦建成开业。主塔楼建筑"海拔"330米!"北京又长高喽!"有人自豪地说,我们也有摩天大楼,这是北京的象征,是我们的光荣。摩天大楼,真的值得我们顶礼膜拜吗?面对近年全球不断刷新的建筑高度,我们不禁发问,这"高度奥林匹克"可有极限?  相似文献   

15.
    
新年开始了。当我们迈步走进新年,让我们细细地品味一下这个"新"字吧!它是由"立"、"木"、"斤"三部分组成的,这三部分正好意味着三个启发。"立"就是挺胸站好,这是要告诉人们:我们能站得稳当当的,我们有的是胜利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
人类文明的终极问题是什么?不是"人应当如何生活"的道德问题,而是"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问题。这一问题的哲学辩证要求调整关于文明的理念与态度,由"轴心文明"走向"对话文明",回到"我们"的第一人称复数,回到人类文明史的简洁智慧,回到人的生命和生活本身。苏格拉底之死、上帝之怒—孔子周游、老子出关,中西文明的诞生史虽万种风情,却以悲剧和喜剧的不同体裁演绎着同一主题,这便是人类从伦理世界中分离和回归的悲怆情愫。"上帝死了—尼采疯了"、"打倒孔家店",现代文明的"青春期危机"反绎了同样的文化密码,只是问题式由"我们如何在一起"的终极追问,演进为"我们能否在一起""这个世界还会好吗"的终极怀疑。走出危机,有待哲学地反思:"‘我’,如何成为‘我们’?""‘我们’的世界缺什么?"。"我们在一起"的和而不同,需要两大哲学条件,一是伦理,二是"精神",它凝聚为一个口号和信念:"学会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文艺学发表高见,并以此为"唐风汉韵"再献上几份"锦绣斑斓"。当代文艺学已经不满足于"李白杜甫司马长卷",但在这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时代,人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让我们所重构的礼义春秋能够和世界接轨。"重新进行创造性的阐释"不但意味着我们应该有"走为麒麟飞为鸾"的自由心态,而且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有"秋风谬掌花柄权"的机制和氛围。古代长安已经有了足够多的辉煌,当代中国的文化气候正在召唤着更多的辉煌。从思想构筑上说,纯粹的传统的中国的文艺学已经不可能了。如果说文艺是距离潜意识最近的意识形态,那这种潜意识的通俗化说法就是魂魄。重塑文艺学魂魄的途径之一是用"究天人之际于文本"的方法来丰富我们的审美历练,用"通古今之变于语根"的方法来深化我们生命的意义。文艺学的当代建构中还有许多更丰富、更深刻的意见,我们期望以此"沧海之一粟"而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8.
不同的语境中"我们"一词的所指会有不同的范围。按照是否包括交际双方,可分为包括性用法和排他性用法。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为"我们"的包括性用法,什么情况下又为"我们"的排他性用法呢?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发现"我们"的所指规律和人与人之间的权势、等同关系具有紧密的联系。可见,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可以更好地透视人称代词的所指规律。  相似文献   

19.
正为什么有的人积极乐观,有的人却整天愁容满面?幸福与不幸福,是因为我们拥有的东西不一样,还是因为我们的心理感受不一样?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我们"对幸福的感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幸福程度,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幸感力"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正不知从何时起,提起"白衣天使"。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护士;提到"最可爱的人",我们脑海中会闪过解放军战士的形象;提到"城市的美容师",我们会想起环卫工……教育者群体也有一个特定的称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看到这一称谓在给教师带来荣誉的同时,也成为套在教育者身上、求全责备的枷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