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子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敦煌变文中的被动句式有“于”字句、“为”字句、“为……所”句、“见”字句、“被”字句、“吃”字句以及“为”、“见”、“被”、“交”两两结合而构成的综合式等多种。不过前四种被动句式用例甚少,是上古句式的残留;其中“于”字句、“见”字句则因句式间的类化作用而出现了特殊形式,“被”字句结构形式多样化:A、可以带关系语,引进施动者;B、动词后可以带多种性质的宾语;C、动词后可以带多种形式的补语,具有前代所没有的特点,成了被动句的主要形式,另外又出现了“吃”字被动句式的萌芽。这说明,被动句式在唐五代时期已有了很大发展,表现了中近古被动句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略论敦煌变文中的孝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荣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20(2):19-22
本文主要从表现孝亲思想的儒家经典--<孝经>在中古社会的巨大影响及历代高僧对孝亲文化的认同入手,详细地分析了孝亲思想在敦煌地区的流播及其对变文讲唱的作用,从而揭示了变文中孝亲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和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3.
翟勇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5):99-101
唐五代在汉语史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这一时期重要作品《敦煌变文集》和前代相比晓畅易懂、明白如话,体现出这一时代的语言特征,是古白话系统逐渐成熟的标志。通过对敦煌变文中词缀的分析,揭示出部分汉语词缀从魏晋六朝到唐五代这一时期的发展变化,证明了附加式构词能力逐步增强是近代汉语复音化趋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李向菲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5):75-77
通过对敦煌变文中表达天命的词语进行整理,可以将其分成四个类别。本文对每一类别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并结合其他唐代小说中对天命的表述,探讨了这些词语产生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5.
项楚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5-9
帝释从印度走进中国,成为中国民众信奉的神祇,这是佛教在中国民间广泛传播的背景下实现的,它体现了中国文化接纳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格,敦煌变文中的帝释形象便集中显示了这种包容性. 相似文献
6.
喻忠杰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8-33
在敦煌世俗变文中,历史故事变文和民间传说变文是两种故事性和戏剧性较强的说唱类作品,这两类变文在主题和内容方面,对后世戏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历史故事变文主要以有说有唱的单线叙事方式,为戏剧故事的表演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叙述手段.民间传说变文中所演绎的故事在发生之初就具有明显的民间性,而在其故事文本逐渐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其故事自身始终与民间文化相表里,并最终在元明时期成熟戏剧的表演中定格为一种戏剧文化. 相似文献
7.
周甜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
作为绚丽多姿的飞天艺术的杰出代表,唐代敦煌飞天是宗教偶像与女性形象的合而为一,是对女性形象成功塑造的典型,独特地展现了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女性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善与恶的辩证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希仁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22-28
黑格尔对人性善恶的分析包含着合理的辩证法思想。善和恶是事物本身包含的矛盾 ,是矛盾发展借以表现的形式。事物之所以具有能动性 ,能够自我发展 ,就在于它本身包含着矛盾的否定性。黑格尔所说“人本性恶”论的意义在于 :它说出了善与恶的辩证关系 ,说出了发展的动力和杠杆 ,说出了不应存在的东西 ,说出了行为责任的根据。抽象地肯定人性善或人性恶 ,都是肤浅的识见。正确理解黑格尔的善恶观 ,才能理解恩格斯在解释黑格尔的思想时所说“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的形式”命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81-84
针对人们对敦煌变文研究中的名实指称不明,对其概念的使用存在着扩大外延、缩小外延、一名两实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应当根据历史和现实的因素为“敦煌变文”正名,并以“(敦煌)变文”指称广义的变文,以“(敦煌)纯变文”指称狭义的变文。 相似文献
10.
钟书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2):90-93
为了深入解读敦煌李陵变文,了解它的渊源情况,通过运用比较、例证等多种方法,将一些历时和共时性史料进行了有机的组合。认为李陵故事的渊源流变,与《史记》、《汉书》、唐代诗文的咏唱及其唐代安史之乱后的社会风气,都有着天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傅义春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1):91-95
《敦煌变文》的词汇对于构建科学而系统的汉语词汇史有着重要意义。择取《敦煌变文》中表“持握”义的九个动词加以探讨,通过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类动词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两个结论:一、“持”逐渐被“拿”替换;二、“扶”的使用频率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2.
傅义春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2):53-56
<敦煌变文>的词汇很有特点,对于构建科学而系统的汉语词汇史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文择取<敦煌变文>中表"举擎"义的五个动词加以探讨,通过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类动词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两个结论. 相似文献
13.
郑阿财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7(3):36-42
构词奠基于词根,词义因构词而丰富,更因语境等因素的变化,随语用而扩大、缩小乃至转移.称谓词交际性强,与语境的关系密切,随着时代、地域、文化、阶层的不同,使用上有构词、语义及语用等等的变化和兴替,这些情况在社会文化快速发展的唐代渐趋明显.敦煌变文中"阿婆"一词分别出现在九篇变文中,总计有28处之多,除了构词与词义的研究意义外,更可作为唐代称谓词在语用表现上的考察.根据唐代寺院宣讲的实况,衡之讲唱者与听众的互动关系,参酌《北里志》、《因话录》等记载,押座文、解座文中的"阿婆"似可解读为当时妓女对假母、老鸨的称谓. 相似文献
14.
傅义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56-59
文章选取<敦煌变文>中与"手"的动作有关且表示"采拾"义的六个动词,并把该类动词及其在其他五部相关作品中的用法作比较,得出如下结论早期词义负担过重的或口语化程度低的词最终要被其他的同义词部分或完全替代. 相似文献
15.
邱震强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10,(5):102-103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中的"不具来生业报恩"当作"不惧来生业报因"。"业报恩"不可理解,"业报因"是佛教经论中的常见搭配,且变文中旁证甚多,故"恩"当作"因"。"具"虽可与"业报因"搭配,但不合上下文意;上下文多说地狱之可惧,且"惧(畏)因(果)"是佛教经论中的常见搭配,故"具"当作"惧"。 相似文献
16.
敦煌变文可能态句法结构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永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9):309-311
敦煌变文中存在三种唐五代新生的可能态句法结构 :“V +O +不得”、“V +得 +O”、“V +O +得”。在表达肯定 /否定语义时 ,前两种结构呈现出句法不对称性。在汉语史上 ,语言内部对这种句法现象进行了调节 ,并使之由不对称到对称 ,由不平衡到平衡 ,实现了语言系统的最终优化 相似文献
17.
女性受众与传媒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珍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3):39-42
着眼于女性受众的权益和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本着媒介的社会责任和自律原则,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应该从片面走向完整,从矫情走向平实.媒介在赢利至上的市场规则下,也应该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体现出一种温暖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8.
王俊恒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了一系列女性形象,有英雄型女性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贤妇型女性林冲娘子;淫妇型女性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等;柔弱型女性金翠莲等.这些女性性格多样,形象丰满,体现了作者相对进步的女性观.《水浒传》女性形象的塑造,对小说主题的揭示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意义和叙事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9,(5)
项楚先生的学术成就与贡献,主要集中在对以王梵志诗、变文和歌辞等为代表的敦煌俗文学文献的大面积精细校订与准确释读,帮助众多读者能够顺利地读懂这些文献。这既有功于恢复敦煌俗文学文献之真貌,又方便后学利用这些文献展开研究,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这便是项先生的大贡献、大功德。巡礼项先生的敦煌学研究,可见其文化守护与传承的担当意识,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的艰苦磨砺,尊重学术、礼敬前贤的谦逊态度,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科学精神,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的卓绝贡献,津梁后学、沾溉文林的永久功德。全面总结项先生敦煌学研究的成就与影响,以及项先生的治学路径和学术品格,对于继承项先生敦煌学研究,从而不断地将敦煌学引向深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明娥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4):45-51
采用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方法,对变文中的词缀进行全面透视,初步揭示某些词缀的运动轨迹,并指明汉语词缀的发展是汉语双音化的一个内在推动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