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战国时期荒政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亚光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3):13-15
战国时期荒政有了飞跃发展,集中体现在防灾能力的大大提高,表明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刘秀容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1):162-165
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 ,“士”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这种地位的获得 ,与当时列国的纷争有很大的关系 ,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他们自我的觉醒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自信的结果。“士”的觉醒 ,主要表现在 :1、极力宣扬“士”阶层在社会政治和军事方面的重要作用 ,强化统治者对于“士”阶层的重视 ;2、努力争取“士”阶层的政治和经济权益 ;3、争取个体的人格独立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缅甸上座部佛教一直同王权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政教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关系,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缅甸封建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蒲甘王朝后期,寺院经济膨胀,教权力量占上风;通过达摩悉提的宗教改革,教权开始屈从王权,但宗教仍对封建统治起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代早期 ,商人是英国社会救济和慈善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与中世纪相比 ,近代早期商人慈善活动更加社会化 ,方式更加多样化 ,范围更加广阔。商人的慈善活动不仅反映了近代早期英国传统慈善开始向近代的转变 ,更反映了商人群体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6.
范金民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21-24
本文主要依据日本国会图书馆和南京博物院所藏清代太湖厅档案,考察了洞庭东西山商人的活动,提供了洞庭商人的经营家族、活动地域、资本构成和大额银钱结算等方面的具体实例。 相似文献
7.
徐祥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8(5):601-606
地域性和域外效力从来就是充满模糊性的术语,如何准确理解其含义对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确立和完善至关重要。知识产权地域性不等同于严格属地主义。为了避免混淆,应该将其准确界定为一国授予的知识产权原则上仅在本国地域内有效,各国相互承认和保护彼此授予的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8.
徐祥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8(5):601-606
地域性和域外效力从来就是充满模糊性的术语,如何准确理解其含义对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确立和完善至关重要.知识产权地域性不等同于严格属地主义.为了避免混淆,应该将其准确界定为一国授予的知识产权原则上仅在本国地域内有效,各国相互承认和保护彼此授予的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9.
10.
吉家友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5):96-99
战国初期,魏国率先进行改革和变法,使魏国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并成为中原首霸。魏国的改革变法具有示范效应,其他各国纷纷效仿,实行改革变法,都程度不同地达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因而可以说,是魏国开创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转型期。以贤能定身份的官僚俸禄制取代了以血缘定身份的世卿世禄制;以"初税亩"为代表的家庭土地私有制取代了土地王有的井田制;"议事以制"的秘密法被铸之于刑书、刑鼎之上的公开成文法所取代。这一切的发生都与西周末年开始的社会矛盾主体的转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宋丽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84-90
"出奔"是春秋战国时期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战国"出奔"虽在数量上少于春秋"出奔",但仍然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战国时期的"出奔"是由政治斗争、战争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出奔"者在"出奔"之前都会慎重考虑"出奔"目的国,但是由于自身和政治环境的差异"出奔"者的结局也各有不同。与春秋相比,战国"出奔"呈现出"出奔"次数较少、士阶层成为"出奔"的主力军、"出奔"多属个体性行为等特点。"出奔"对宗法制的进一步崩解和封建官僚制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才,促进了人才及以人才为载体的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天人关系方面,人们更关注人间的利害,由人而天,不再盲从于天命鬼神;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人们不再受制于自己生活于其间的小圈子,家族束缚减弱,思想言论趋于自由和多样化,个人独立意识增强,人们开始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人性问题上,人们对自身的本质也进行了反省,开始关注人的价值。春秋时期人的精神觉醒有其内在与外在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14.
唐元发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6):176-179
《逸周书》是一部很重要的先秦古籍,其成书年代至今仍众说不一。我们就相关史料及是书内容,再次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并从词汇发展史的角度,对书中几个常用词的使用情况作了历时的考察,初步推断《逸周书》的成书年代宜在战国初期。 相似文献
15.
丁秀菊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45-150
鸟虫书是我国汉字、书法史上的一朵奇葩,“花期”虽短,却因其极富美的韵味和感染力而为世人所关注。鸟虫书的魅力既表现在线条的虬曲、柔美,也表现在结构的对称、和谐,具有细巧华丽、神奇诡谲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形体的修长、挺拔在汉字字林中更是独树一帜。考察鸟虫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我们发现,它与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关: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楚国青铜铸造业的发达,尊凤尚巫的文化习俗及老庄对精神活动自由境界的崇尚等都滋润了它的产生。鸟虫书是楚人当时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是楚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何艳杰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2):84-87
战国国君不断改变称号直至最终称王体现了战国王权的形成过程.国王通过赋税征收制度、符节制度、官僚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并辅以神权来加强王权.王权的强化与相权产生了矛盾,因而国王利用俸禄选士、严刑峻法和设置大将宠臣等手段来分化控制相权.与诸侯的君权、周代王权及秦代皇权相对照,战国王权具有自身的时代特点.战国王权是诸侯君权的扩张,其专制性与西周王权有本质区别,其不成熟性则是与秦代皇权的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17.
陈水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1):87-91
在社会性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春秋战国时期,"士"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活动中充任着重要的角色,逐渐取代周代以前的"巫史",成为当时社会传播活动的主体,他们通过游说诸侯、聚徒讲学、记言记事等方式,向诸侯、学生及大众传播自己的思想观念,而这种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又展示出他们在论辩艺术、教育艺术和叙事艺术方面的高超智慧. 相似文献
18.
马卫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3):135-140
在战国的"百家争鸣"中,众多学术派别及其代表人物提出了多种农学理论。由于视角和立场不同,各个学派的农学理论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流派。李悝的"尽地力之教"理论,强调政府指导下的科学种田,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发展农业生产;商鞅学派鼓吹农战思想,通过奖励耕战来实现富国强兵;孟轲的"制民之产"理论,强调维护小农经济,保障小农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条件;管仲学派主张五谷桑麻六畜并举,重视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的生产;《吕氏春秋》全面吸收先秦农业科技成果,提出了体系完整的传统农学理论,体现了集大成的特色。不同特色农学流派的并存与发展,把战国农学理论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9.
试论战国后期秦对巴蜀的统一及社会经济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5):149-153
古代的巴蜀由于农耕条件的优越性,其农业经济发展很快,春秋、战国时期其农业、手工业、林业、渔业进一步提高。战国后期,泰国为统一天下首先对富饶的巴蜀发动了战争,想使其成为自己的后方基地而着力经营。公元前316年秦统一巴蜀,统一后秦政府大举移民巴蜀、修建城市,兴修水利,巩固在巴蜀的封建统治。秦对巴蜀的吞并战争及社会经济改革主观上看破坏了巴蜀人民的生活现状,客观上看它的一系列政策,使闭塞的巴蜀迅速融合到中原文化之中,直至西汉中期,已不再具有原有的民族特征。正是秦在巴蜀成功的经济政策,使巴蜀经济在原来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仅在后来有效地支援了秦对六国的统一战争,而且使巴蜀在自身的经济发展中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