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性”在沈从文心目中一直占据着至高无上的位置。在《边城》中,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作家一砖一瓦地堆砌他的理想家园,看到他对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和探索。《边城》深刻表现了作家对“美的人性”的赞美,对生命理想的倾心追求以及对于潜隐的人性悲哀的揭露,而这一切无不植根于其对理想家园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的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楼梦》的意蕴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第二个层面是《红楼梦》的悲剧性。本文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在于作家曹雪芹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必然要被毁灭的。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他的《红楼梦》就是一部“有情之天下”被吞噬的悲剧,是一部“冷月葬花魂”的悲剧。《红楼梦》的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一种哲理性的感悟和感叹:对人生(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问,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长期以来不被人注意的层面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的体系性表现在理论体制上的完整性和各理论构成要素间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紧密关联上。这种完整的体制、周密的理论布局与精细的理论安排建立在刘勰深切细密的谋略意识之上。其谋略的用意则是对与作家和创作有关的诸多问题作出系统擘画与先期安排。其理论虽为救弊而发,然其意旨则在于对文学未来走向的深远关注上。其理论谋略决定了《文心雕龙》"体大虑深"的理论特色,是《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徐訏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具有不可替代性成就的作家,他的中篇小说《盲恋》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经典作品,现代传奇性是它的重要特征。其奇异性主要表现在:对奇异人物的塑造,距离美的设置,对传统与古典的突破三个方面。其模糊性表现在:时间模糊,人物模糊,环境模糊,作者所塑造的世界的模糊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锻炼锻炼》是围绕着以杨小四、王聚海、“小腿疼”为代表的三方力量在一个政治秩序与乡土秩序激烈交锋的乡村空间中发生的较量而展开的小说。赵树理的那一颗为农民跳动的心使他敏锐地洞察到了三者面临的矛盾境地和经历的内心冲突正是两种秩序的隔阂在生存个体身上的体现。而乡土秩序的根深蒂固与政治权威的急待确立之间的矛盾隔阂便是小说世界和乡村现实中一切冲突的根源。同时小说也对作家调和政治秩序与乡土秩序的乡村政治理想期待进行了艺术化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格萨尔》曲牌的创作艺术车得驷引言《格萨尔》是藏民族文学宝库中的典型代表。它是许多世纪以来,藏族文艺创作的精华,在华夏文明之中,也不愧是个佼佼者。其艺术魅力之大,使人不敢与接,若与之相触,则不舍弃之。其中似乎充盈着多种美的旋律,丝丝藏民族特有的文学情...  相似文献   

7.
西格蒙.弗洛伊德认为创造性作家的作品即白日梦,是作家以现在某种诱发性的场合为契机,在过去经历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未来的幻想。而白日梦则以伪装的形式满足作家难以启齿或难以实现的愿望。旨在通过将《平原上的约伯》和《圣经》中的《约伯记》进行对比阅读,揭示《平原上的约伯》的创作过程与弗洛伊德理论的契合之处,解读小说中过去、现在和白日梦的关系,并分析这种关系的建构特征和小说戏仿圣经故事的艺术手法所产生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中充斥着各种中国意象及它们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与哲理,蕴涵了中国文化与哲学思想,并且成为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显示器。本文通过对《喜福会》中各种中国意象的寓意分析,来揭示其作品选用的中国意象的文化功能:一方面反映了华裔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迎合美国受众而对中国文化所做的选择,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也在这种有意无意的选择中与美国文化相互渗透,从而证明文化的传播是一个相互选择与相互渗透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张连义 《南都学坛》2004,24(3):62-64
贾平凹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充满了忧患意识,其中,《浮躁》、《废都》、《高老庄》、《怀念狼》是其创作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鲜明地表现出其忧患意识逐渐发展的过程。《浮躁》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忧患;《废都》通过庄之蝶等文人的自恋与彷徨对作为道义承担者———知识分子的沉沦表现出担忧;而《高老庄》、《怀念狼》则把关注的目光对准了人类自身以及人的生存环境。总之,随着作家创作视角的开阔,其忧患意识愈来愈显现,关注的焦点也越来越接近"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在一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往往具有隐喻象征性,使作品获得了表层情节之外的深层意蕴。《喜福会》中"喜福会"代表了母亲们过去记忆的延伸;衣服是文化身份的象征;而吃食则代表了一种文化,一种情感。这一组组象征意象都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维系两代人、家庭之间的纽带,是连接东方与西方两种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边城>和<德伯家的苔丝>以其各具特色的绘画之美、音乐之美以及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带读者走进了美丽的湘西世界和威塞克斯世界,而最终这些美丽却一步步走向毁灭,于是便成就了令人心碎的悲剧.在美的毁灭的背后,寄予了两位作家各自不同的悲剧美学观.  相似文献   

12.
《喜福会》是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这部作品有很多关于水的意象的描写。在此主要分析《喜福会》中出现的水的意象,其蕴含的寓意,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和哲理,并从中理解美国华裔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特征,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13.
杰克.伦敦是美国自然主义作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野性的呼唤》则充分体现了战胜敌人后而存活所需的力量与勇气,表达了适者生存的原则。而巴克传奇经历及其主题思想的揭示对当今中国不能不说有其特定的社会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美的毁灭”是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代表作《莎乐美》所表现出的悲剧主题。本文就这一主题,从美、恶、毁灭三方面着手,对作品进行了分析、欣赏。其中,主要是通过“月亮”这个既是美的意象又是死亡的意象来阐释全文。  相似文献   

15.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创作的长篇小说《只爱陌生人》,讲述了一个美的疯狂迷恋者为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情欲而将美的对象摧残致死的故事,这部小说与德国20世纪伟大作家托马斯·曼创作的著名中篇小说《死于威尼斯》有着许多紧密的关联,两部作品都讲述了一个美的极致所带来的死亡的故事,但是美的追求者对美的不同态度却让故事的结局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台湾作家吴明益的长篇小说《复眼人》是其继"蝴蝶生态书写"之后的又一力作,讲述了一个糅合自然、生态、记忆、原住民文化、科幻等诸多要素的悲伤故事。与其他作家总是倾向于在作品中充斥着自我滥情的萎靡,以及现实控诉的焦虑不同,吴明益在《复眼人》中以自然的角度切入,建构了一个因自然毁灭而倾颓的世界,并为人类哀伤心灵上下求索出疗救的良方。以此在书中展现了一种崭新的自然伦理关怀,即秉持永不介入的自然理念,以谦卑之心对待万物生灵,从而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逝水流伤》是学者、作家张天健晚年总结性的文字,这部精美的散文集概述其一生遭遇经历,从其散文中颇能看出一代知识精英的心路历程,以及一位知识分子古风犹存的士子情怀,这与他研究唐代文学的学者生涯及对杜甫儒家人格的追怀紧密地关联着。其所以命名为《逝水流伤》,仅从作者和他敬爱的女教师宋元谊的悲剧命运的概略描述,便可深切地感知一代知识精英在极左思潮甚嚣尘上之时,经受着血与火的煎熬。鲁迅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张天健在《逝水流伤》中让读者看到了些什么呢?《逝水流伤》其所以受到众多名人作家的赞誉,不仅在于如泣如诉地追怀了昔年的坎坷与忧伤,更在于张扬了在危境中的苦撑苦熬、万难不屈、奋发有为。这当归功于张天健自幼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18.
乐钧是乾嘉时期诗、词和小说都有所建树的作家,而文言小说集《耳食录》则足以代表乐钧的最高文学成就。《耳食录》讲述了近两百个大小不等的故事,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看,其中既有传奇小说又有笔记小说。从题材的角度入手,采用文本研究的方法,对《耳食录》的思想内容作一探析,归纳出批判类、劝惩类和爱情类三种。  相似文献   

19.
《金阁寺》中人与物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三岛由纪夫的哲理性小说《金阁寺》,揭示了主人公从崇拜美到毁灭美的心理过程,论证了作品中的主人公与作为美的象征物的金阁寺之间的关系是从统一、和谐走向冲突、对立。  相似文献   

20.
《梦十夜》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一部微型小说,是他创作高峰期的代表作之一。其第四夜篇幅更为简短,梦境更为飘忽,哲理内涵更为隐晦。文中,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从过去、现在、未来等不同时间维度,向日本近代化提出了四个基本问题,向当时的日本社会发出了叩问和警醒;表达了他对于日本近代化的强烈愿望和执着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