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秋>无达辞"见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是董氏对<春秋>文辞叙述特征的一种概括.针对此种叙述特征,董氏提出了"从变从义,一以奉天"的应对策略.从董仲舒对<春秋>具体事例的解释来看,他首先预设了<春秋>神圣的立场,并在解释过程中注重独修义的挖掘,在方法上通过以例见法,最后抵达"从变从义,一以奉天".这种解释体现了他对经典所包含共时伦理的把握,并超越了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解释立场.由此观之,经典解释不仅是一种学术活动,也是一种伦理活动.  相似文献   

2.
维柯通过<新科学>所欲建构的"诗性"形而上学,存在着很大的悖论性.本文拟透过对维柯<新科学>的"起源"和"结论"的阐释,来说明维柯"诗性"形而上学思想的两面性.就"起源"而言,维柯思想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就"结论"而言,维柯思想又存在着一定的保守性.这种两面性被糅合进他的"诗性"形而上学的诸多"公理"之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3.
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篇主要论述了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在文学创作中的关系,这种"情景交融"创作模式是华夏文化 "天人合一"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由此他还进一步提出了心境契合、以情状物等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4.
《艺文志》之"文"正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理解把<艺文志>的"艺文"看成联合结构,即"艺"乃"六艺"、"文"乃"诗赋(或文学)","艺"文"并称;实际上,"艺文"乃偏正结构,为"艺之文",即<艺文志>所列诸类,均是六经的文本体现或反映之意.这种说法可以通过<艺文志>文本及当时人对"艺文"一词的运用方面得到证明.传统的误读导致了人们对<艺文志>某些重要问题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相似文献   

5.
"速写"是作者对<华威先生>写作意象和写作风格的一种概括,它主要体现在对"展演"叙述技巧的倚重与合理调用上.讽刺性的模仿、看与被看者的话语选择、评说和指点性的拟想叙事者声音以及对小说"重复"性情节趣味的挖掘,使<华威先生>具有喜剧小品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那清澈流畅、朴实无华的散文文体奠定了他作为我们时代最干净利落、最清新微妙、最富有才华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家地位.在其著名短篇<白象似的群山>中,他采用客观凝练的叙事技巧,形成了生动简练,优美含蓄的语言文体,也即著名的"海明威文体",而他所倡导的有关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也因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将分析小说的片断并从四个方面说明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下的叙事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7.
唐代"贞观之治"的儒治问题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界都认为,唐代包括"贞观之治"在思想上是儒、释、道鼎立,儒治不醇,儒经主要是扩大的<九经>系统,训解只是拘泥章句,本文认为欠妥.实际上,唐代尤其是"贞观之治"在治国的政治思想上主要是儒家,儒、释、道鼎立主要是信仰领域,而且是信仰自由的表现,儒经主要是扩大的<五经>系统,训解除坚持严肃的"章句之学"外,还创造了一种新方法--"义疏".  相似文献   

8.
余英时作为当代海外卓有建树的历史学家,通过挖掘丰富的史料,对中国儒学、禅宗、道家思想中的文化底蕴作了并行综合探究.他开发中国文化矿藏,寻觅支持中国发展的现代性伦理资源,指出任何民族的"经济"背后,都隐藏着重要的"文化"背景,而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也同样有一个"韦伯式的问题".他发觉中国文化中"义之所在"、"直指本心"的精神与西方"因信称义"等思想同具普遍的合理价值,尤其是儒学中的"心、性"理论,为确立中国人"入世勤勉"心境发挥显著作用.然而,余先生似乎又不同意华人精神重返"儒学一尊"的旧途,由此为儒学的21世纪前景忧心.他上述思想主要体现于他的名著<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相似文献   

9.
李水海 《中州学刊》2006,(2):147-150
春秋晚期周景王之时,周王朝单氏擅权,在单氏党争中,老子受到迫害,而被罢官,遭罹"完刑"(或"髡"刑).帛书<老子>甲本<道经><德经>就明确记载了老子本人被当权贵族伤害而受"顽(髡)"刑或"梡(完)"刑的史实.老子刑满后虽被复官,但周王朝内战不休,而后他则被免职归居.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有诸多哲妇形象,由此而衍生的"哲夫成城,哲妇倾城"的观点可谓根深蒂固,但这种观点并不符合<诗经>的实际.重新审视<诗经>文本,我们会发现,<诗经>中并无"哲妇"."哲妇倾城"的理论,完全是后世男性本住文化的体现.从文化学、政治学、历史学的角度对"哲妇倾城"的理论构建进行批驳,还历史以公道,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命题.  相似文献   

11.
"自然之道"的深层生态学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学者认为,主张"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是当代深层生态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事实上在中国道家的学统中本身就存在着一种"自然之道"的深层生态学.这种东方古老的深层生态学有别于西方后现代的深层生态学,它植根于中国农业文明的深厚土壤,有着自身特定的文化传统内涵,为当代人类战胜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提供了独特的思想识度.道家的这种"自然之道"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时期的<老子>、<庄子>、战国晚期的<吕氏春秋>和汉初的<淮南子>等著作中.  相似文献   

12.
周克庸 《学术界》2005,(6):119-124
<论语·乡党>"寝不尸"的"尸"字,应训为"曲胫".联系到<论语>的思想体系,不难看出,"寝不尸"乃是孔子对"非礼勿"原则的身体力行,它体现的是修身进德主体在化"礼"为"仁"的过程中必经的自我磨砺.  相似文献   

13.
<傅雷书简>中"数(量)名"结构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构词,一层是造句,体现了现代汉语"数(量)名"结构用法的基本面貌.在造句这一层面上,数名、名数量、数量名又体现了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及孑遗.  相似文献   

14.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他在作品中高度戏剧化地表现了他的成功与失败,细致入微地折射或浓缩了一代人的欢乐与梦想,特别是在其杰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更以敏锐的目光预见到"美国梦想"必然走向破灭的悲剧性的结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与" 三个代表"思想的关系两者都是在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征;两者的提出,体现了我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宏伟气魄;两者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问题上表现为一个有机统一的理论整体,体现了理论上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成长于五四时期的一代学者,跨民族、跨国界的文学接受使郑振铎倡导"为人生的艺术",并提出了"血与泪"的文学主张,也使他认识到文学的情感、表现的审美特性以及人类文学的相通性,从而形成了"文学统一观".由此,他不仅积极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和理论,并在<文学大纲>中率先提出在中国实践世界文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郑声淫"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兴华 《江淮论坛》2002,(1):105-108
有关"郑声淫"的传统解释,多不离<诗经·郑风>,或认为"郑声"则<郑风>,或认为"郑声"乃<郑风>之音乐.前者与"思无邪"及<诗>之为经相抵牾,后者乐淫而诗不淫的观点有违"诗乐一致"的原则.事实上,"郑声"是产生于<诗经>之后的一种"新声",与<郑风>无关.<郑风>与"郑声"虽然都不脱郑俗的影响,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前者虽难掩其浪漫与野性,但却自然、纯净,符合孔子时代的"无邪"标准;后者则以满足声色享受为目的而有涉于淫,故孔子称前者为"无邪",而斥后者以"淫".  相似文献   

18.
丁文 《学术探索》2006,36(4):130-137
本文以<小说月报>在1921至1923年间有关"国故"话题的讨论与酝酿,以及体现<小说月报>"整理国故"集中成果的1927年17卷号外"中国文学研究"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这份杂志上一度呈现出的"国故"色彩的辨析,试图呈现出这一新文学重要刊物上关注未够的有关"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并由此透视新文学刊物在屡被言及的新文学创作与外国文学译介两方面成绩之外的话题转移,并牵涉出"五四"文化语境流变的复杂背景.  相似文献   

19.
张坤 《学术论坛》2005,(3):116-118
<太平经>中有不少财富伦理的思想,这里仅就其中三种"财富观"进行一下管窥.即无为而富的民本观、盗机有道的善财观、反对两极分化的"均富共利"观,这三种财富观是早期道教财富伦理思想的重要体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毛亨、郑玄对<诗经>解释的差异可以从他们对"昏时"、"昏期"问题的不同理解上体现出来,这种差异一方面是由二人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所阐释文本系统的开放性,也正是这种开放性,才使中国古代的学术史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