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武心波 《日本学刊》2004,(1):136-149
日本是个"特殊"而"古怪"的国家.笼罩在民主国家光环下的是传统的氏族政治原则.天皇制虽在政治领域失去了"硬权力",却在传统的文化领域拥有了至高无上的"软权力".近代国家神话的幻灭,使国家成为"恶",而被美国人改造后的国家因背离了日本民族熟悉的认知体系(国体)而显得陌生与苍白.国家的功能因被阉割而沦为"半主权国家",但"吉田路线"这一因祸得福的选择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使日本成为冷战时期的最大赢家.  相似文献   

2.
《台湾工作通讯》2021,(1):10-11
一、为什么说美国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就台湾问题作出过严肃承诺? 答:在1972年"上海公报"中,美方明确表示"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在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中,美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中国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王海滨 《日本学刊》2008,22(2):39-49
2007年3月日澳签署了<日澳安全保障联合宣言>,正式确立了"安保关系".日澳"安保关系"的发展体现了日本安全战略出现的新动向,即日本正试图确立起以日美同盟为基础、日澳"安保"为辅助的安全战略,并在2007年日本<防卫白皮书>中得以初步显现.这表明,日本正在日美同盟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与澳大利亚等其他大国的安全关系来谋求更大的地区自主权,强化向"正常国家"迈进的政治资本,也给亚太地区安全局势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日本在争取成为世界经济的超级明星方面取得的成功表明它的科技人才具有高超的质量和技能.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的社会科学相当落后.用一位学术权威的话来说,日本的社会科学仍然是"舶来品".日本的社会科学家仍然处在效法和模仿的阶段.日本社会科学中许多"新颖"的思想,其内容只不过是对外来思想,特别是美国思想的"介绍".日本社会科学不发达的原因在于其所处传统环境的特殊性.这种环境可以称为"抑  相似文献   

5.
试论制约日本回归"普通国家" 的"精神文化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心波 《日本学刊》2005,(2):94-110
日本受岛国地理环境与自身历史和其他因素的制约,精神文化素质先天发育不足.在与外界的悬殊落差中,充满了"历史悲情"的"和魂"千百年来虽几度奋起积极"补差",欲与世界缩短差距,却"初衷难改".日本在外表上与外界的一致,无法弥合其心灵深处与世界的巨大裂痕与反差.日本依然习惯于在心灵深处掩藏自己,每每固执地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维护与表诉着自己.精神文化因素在理性和非理性间的徘徊与跌宕,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日本向"普通国家"回归的未来政治进程.  相似文献   

6.
日本对核不扩散体制的认识与参与,经历了一个从消极认识到初步参与、再到寻求发挥所谓"主导作用"的自发倡议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以无核三原则为代表的"无核"政策,依赖美国核保护伞的"依核"政策与追求自身核武器制造潜力的"拥核"政策,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兼具多重性与矛盾性为特征的日本核政策。从战后70余年日本核政策来看,"无核"政策只是表面原则,"依核"政策亦是权宜之计,"潜在拥核"才是日本最终选择的核心政策。从该意义上说,日本不是"无核国",亦非"弃核国",而是一个"潜在拥核国"。就其核政策的影响因素而言,相较安全、规范、外交等因素,国内政治,特别是保守政权的认识和意图是内在性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7.
继2009年年底民主党鸠山内阁推出"新增长战略" (基本方针)之后,2010年6月18日菅直人内阁正式推出日本的"新增长战略".该增长战略被视为是民主党执政以来首次推出的有关日本经济中长期运行的发展规划.同以往的经济增长战略相比,菅内阁的"新增长战略"究竞新在何处?尚存哪些问题?未来前景如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成为本文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面孔     
正安倍晋三反对美国提"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美国盟友要阻挡奥巴马的核遗产",美国《华盛顿邮报》近日报道称,针对美国总统奥巴马希望在卸任前留下"核遗产"、正在探讨是否提出美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但美国多个盟国都表示反对,尤其是日本。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表示强烈反对,称此举会让美国对  相似文献   

9.
美国"爱国主义"与宗教信仰密切结合在一起,强调忠于美国的政治价值观,相信美国是承担着上帝赋予使命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自从建国起,美国就一直根据外部某个"邪恶堕落"的对手界定自已的"使命",凝聚国内的"爱国主义".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使美国的"爱国主义"一度失去了明确的目标,多元文化主义抬头,美国国家认同面临挑战,"爱国主义"的基础随之发生动摇."9·11"事件激发了美国人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命感、"例外论"和非白即黑的宗教善恶观为美国反恐战争中的单边主义外交提供了国内动力.  相似文献   

10.
8日 民进党当局宣布开放日本福岛等5县受核泄漏事故影响地区食品进口至台湾.台行政机构发言人表示,会以所谓"科学检验""比国际标准更严格的标准"为台湾民众的食品安全"把关",合理调整对日本"核食"的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由设在东京的联合国大学主持的"亚洲展望规划"东亚地区第二届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0月16日至18日在日本的海滨小城大矶举行.参加会议的除东道国日本外,还有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朝鲜的学者,以及联合国大学副校长武者小路和负责规划的官员内田孟男等二十余人.讨论会的主题为"国家和文化变革".参加讨论会的中国组由五人组成.他们是中央民族学院林耀华教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沈冰于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尧光、孙越生、魏章玲.会上宣读和讨论了9篇论文.中国组的  相似文献   

12.
日本语言民族主义滥觞于17、18世纪的"国学"研究对所谓"纯粹日语"的追求与制作之中,而"纯粹日语"在后来的现代化过程中以"言文一致"的形式得以"实现".其表现是存在着一种"自然的"、"本真的"的"日本语"的错觉被制造出来,并至今发挥着影响人们的思维、行为的潜作用;其实质是文化帝国主义的推行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滋生、蔓延;其结果是对内最大限度地抹平一切差异,对外则是自我东方化和在此基础上的自我绝对化、优越化.可以说,语言民族主义构成了日本文化民族主义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3.
日本民主党上台后,积极推动冷战时期日美关系史上秘密协议的公开。同时,美国也解密了对日部署核武器的有关档案,内容涉及在冲绳、硫磺岛和父岛的核部署以及美日核密约。这些档案文献所提供的信息勾勒出冷战前期美国在远东地区以日本和琉球群岛为中心的核部署史,打破了日本政府长期宣称的"无核三原则"的神话。  相似文献   

14.
陈波 《日本学刊》2010,(4):44-52
日本民主党上台后,积极推动冷战时期日美关系史上秘密协议的公开。同时,美国也解密了对日部署核武器的有关档案,内容涉及在冲绳、硫磺岛和父岛的核部署以及美日核密约。这些档案文献所提供的信息勾勒出冷战前期美国在远东地区以日本和琉球群岛为中心的核部署史,打破了日本政府长期宣称的"无核三原则"的神话。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后中日安全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控制这种安全关系的枢纽是"历史镜像"与"现实映像"交织形成的所谓"安全困境".安全问题成为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敏感神经.由于中日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增强,特别是日本国内的社会变迁导致其国民的恐惧危机意识加剧,使日本的自我中心定位意识加强,这为"虚幻的安全困境"提供了发挥作用的空间.可持续地改善中日安全关系就要揭开安全困境的面纱,关键是要弱化日本国内的恐惧危机意识,实现其政治保守化和右倾化的转向.  相似文献   

16.
当代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后半期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由多种内外因素促成的,如传统文化的集团意识、中和的儒家文化思想、大乘佛教"利他"的德以及引进西方的经济民主主义等等.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产生了"中流阶层"及"中流意识".但是近两三年,又出现新的社会定型--"差距社会",产生了"新穷人"及"差别意识".这是当代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的演变和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0月以来,在破冰、融冰、迎春、暖春之旅的中日首脑互访中,中日两国就全面构建战略互惠关系达成了共识,由此中日关系"站在了一个新起点,迎来了一个新局面".中日两国关系的新变化,为中国的日本研究创造了新条件、开辟了新思路、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通过汇率、利率等手段诱导美元贬值、压迫日元升值,不仅减少了美国的外债负担,也大大削弱了日本的经济实力,使之陷入长期的经济低迷。而同期的美国经济却实现了高增长、高就业和低通胀的少有的经济状况。近些年美国逐渐将矛头指向中国。继布什政府之后,新一届奥巴马政府也发出要求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信号。我们应充分吸取日本金融战败的教训,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应坚持以我为主、逐步增加汇率弹性的原则,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与市场化,要切实加大对金融系统的风险监控,防止"金融战败"在中国重演。  相似文献   

19.
1973年4月23日,美国国务卿、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基辛格在AP通信临时总会上发表演说,指出尼克松总统正在考虑与欧州间构建新大西洋宪章.该论点成为同年5月3日发行的美国外交白皮书的基调.这似乎是一个堪与1941年8月美英首脑会议签署的<大西洋宪章>相当的称呼,但是与理想主义、国际主义色彩较为浓厚的<大西洋宪章>相比而言,"新大西洋宪章"的调子低了许多,是一个现实主义色彩较为鲜明的构想.其主要目的是调整美国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摩擦,缓和经济矛盾,转嫁美国的防卫负担.同时,基辛格在演说当中还呼吁日本参加."新大西洋宪章"构想的提出引起了日欧的不同反应,欧洲各国态度较为消极,均认为构建新大西洋联盟的时机尚未成熟.而日本则在犹豫不决后,转变了对欧政策,通过田中政府的首脑外交,强化日欧双边关系,进而发生了日美欧三边关系的互动态势.因而通过深入研究、剖析"新大西洋宪章"构想与日本对欧政策调整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加深对世界政治对世界经济的作用分析.  相似文献   

20.
"破灭型"作家这一概念是平野谦、中村光夫、伊藤整等人在研究日本近代"私小说"作家时提出来的.它指的是在现实生活贫困不堪,在文学创作中缺乏成就,终身饱受煎熬却立志献身文学艺术的作家.具体代表人物有明治时代的近松秋江、大正时期的葛西善藏和昭和初期的太宰治、梶井基次郎等.而克服了这种双重危机,描写自己逐渐由危机转向一种精神上的安定、内心平衡的作品和作家,称为"调和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