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以下简称修正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得到了通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修改幅度较大,亮点较多.然而,修正案对于庭前审查的案卷移送制度的规定,废除了起诉复印件主义,改回到了1996年之前的全卷移送主义.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并不是最佳选择,是对司法实践中法官过分依赖卷宗的一种妥协,其弊端显而易见.本文就庭前审查中案卷移送制度展开研究,剖析法官庭前阅卷现象的弊端,阐述了完善中国庭前预审制度的必要性,对现行案卷移送制度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彧 《理论界》2006,(7):96-98
我国原刑事诉讼法采用的全部卷宗移送方式因易导致法官预断而致庭审流于形式,在刑事诉讼法修改时遭到废弃。新刑事诉讼法采用的部分卷宗移送主义因其改革的不彻底性又产生了种种弊端。部分学者因之提出了借鉴“起诉状一本主义”改革我国卷宗移送方式的思路。但在我国刑事诉讼改革方向尚不明确,起诉状一本主义需要的各项配套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贸然实施起诉状一本主义必然导致制度内部的冲突,甚而会因制度的反作用而产生始料未及的结果。因此,暂缓实行与我国诉讼制度适应性前景无法预料的“起诉状一本主义”,结合我国国情,重塑预审程序,实现庭审法官和预审法官的职责分离,将卷宗移送划分为向预审法官的证据移送和向庭审法官的证据移送是较为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3.
当随时提出主义被视为诉讼迟延的罪魁祸首之后,德国和日本便开始转向适时提出主义.这种改变体现于立法上的失权规定.换言之,德日民事诉讼法通过特定情形下限制当事人提出攻击防御方法以防止诉讼迟延.当事人在特定情形下提出的诉讼资料将遭受失权的效果.但是,过于严苛的适用失权规定将有损对于当事人的程序保障,有损实体真实的发现,且与当前的民事诉讼构造格格不入.在缺乏相关配套制度的情形下,我国如果要实现诉讼资料提出方式的转型--规定失权制度,必须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4.
股东代表诉讼的直接价值是通过维护公司的利益,从而间接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然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只是股东代表诉讼的表象价值。股东代表诉讼的本质价值在于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特有的“安全阀”功能,而这一功能可使公司治理结构达到更佳的动态均衡。  相似文献   

5.
群体诉讼的困境与出路:示范诉讼制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案件频发,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在解决群体性纠纷中的作用极其有限.示范诉讼通过个案审理明确具有共通性的事实或法律问题,一次性解决具有共同争点的大量诉讼请求,在缓解审判压力的同时,有助于"和谐诉讼"的司法改革目标的实现.我国应通过立法完善积极引进这一制度,同时在法院系统内部建立处理群体诉讼案件的协调机制,避免重复司法.  相似文献   

6.
自美国《谢尔曼法》于1890年颁布以来,惩罚性损害赔偿就一直是私人实施反垄断法的核心。由于认识到政府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国会创设了私人诉讼作为公共实施的补充以确保对垄断违法者的调查和指控。实践证明,私人诉权是捍卫自由市场的一件重要而有效的武器。通过对美国反垄断私人诉讼制度的考察,并结合该项制度的最新发展,从而分析制度本身的利弊之处。就各国而言,可以充分学习美国的实践经验,高度重视私人在反垄断法实施中的作用,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推动反垄断私人诉讼在全球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利益是一个社会关系范畴,是真理和价值的有机统一。在生存论视域下谈论的人本身的利益,是在对存在者揭示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展开的过程。它不仅表现为物对人的具体需要的满足,而且表现为在人所建立的普遍的社会关系中所实现的人对人的利益的实现。利益离不开主体需要的满足,追求利益是作为主体的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生存方式,由人自身出发所建立的关系越广泛,追求的利益就越明显和便利。人类正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来追求自身利益,从而在追求利益中奠定人生存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时期,公益诉讼作为一种对现实社会发展的实质回应,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公益诉讼具有法理和实践两方面的价值。以社会效益优化为逻辑起点,设计公益诉讼制度,应界定公益诉讼当事人的主体资格,明晰公益诉讼制度的适案范围,同时考究公益诉讼制度的程序保障。  相似文献   

9.
《在线诉讼规则》将民事、行政和刑事在线诉讼的程序规则归为一体,但是刑事诉讼特有的“诉讼构造、诉讼价值、诉讼原则”决定了刑事在线程序规则的特殊性,映射了刑事在线诉讼规则的独立研究价值。刑事在线诉讼的理论争鸣和实证数据,也印证了刑事在线诉讼的理论需求和规则需求。技术程序正当论可以作为刑事在线诉讼一以贯之的理论,调和技术应用和正当程序之间的矛盾,以此建构刑事在线诉讼“程序推进规则、在线审判规则、在线证明规则”的程序规则体系,实现刑事在线诉讼发展瓶颈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代表诉讼财产性与非财产性认定(涉及诉讼费用的交纳)、胜诉原告股东的权利确认等内容;而约束机制主要体现在前置程序和诉讼费用担保制度这两个方面。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设计,关乎整个制度价值的真正实现,因而在立法中必须综合权衡。  相似文献   

11.
李湘刚 《东南学术》2011,(6):143-152
中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的目的之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律不能过分地落后于社会实践,尽快构建中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已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中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构建具有极大的针对性,最直接的现实需求是大量公共利益被侵害而得不到司法救济。中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的现实设想主要在于原告资格、受案范围、启动程序、举证责任、诉讼费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行政机关在执法层面存在履职不到位的问题,针对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事前预防远比事后救济更为重要。对此,检察机关应切实发挥其监督职能和诉讼职能,秉持"风险预防原则"的理念提起预防性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检察机关在提起此类型诉讼时面临法律依据空白、救济对象难以认定、预防性责任承担方式匮乏等问题,基于实践需要,需明确检察机关提起预防性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诉求,规定法律依据,构建程序保障机制,以及探索预防性责任承担方式等举措。  相似文献   

13.
在实体法上,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债权人可以先后向不同的债务人或同时向数个债务人主张权利。但在诉讼法上,关于债权人能否先后以不同债务人为被告分别提起诉讼或以数个债务人为共同被告提起共同诉讼的问题,理论和实践中争议较大。本文从程序法和实体法两个角度进行论述,认为债权人先后以不同债务人为被告分别提起诉讼并不违反一事不再理原则,而债权人以数个债务人为被告提起共同诉讼亦符合我国共同诉讼制度之规定,应当予以准许。  相似文献   

14.
15.
16.
肖孟夏 《兰州学刊》2012,(11):34-38
一本论与二本论之争是戴震对程朱理学之批判的思想实质。戴震所谓"理"实则是流行不已的"气",这与程朱所谓"理"已经截然不同。虽然文章篇幅所限没有分析程朱理学可能存在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戴震用以反对程朱的"气"一本论所将会导致的命定论,事实上无法应对他的时代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交涉与合意:论诉讼的本质——一种诉讼法哲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讼以社会纠纷的存在为前提,以解决纠纷为直接目的。因而,诉讼体现了社会主体面临纠纷时寻求解纷的意志要求,以社会主体意志性为最本质特征。诉讼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体为了解决纠纷而进行的交涉与最终达成的合意。诉讼中的私力因素逐渐走向前台,与公力因素之间形成内容与框架的关系;不仅诉讼和解而且判决也蕴含着交涉与合意的契机,诉讼中当事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较之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处于更核心的地位。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的理论发展和制度设计也呈现出向着交涉与合意的诉讼本质不断回归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传统政治经济学认为,不同部门的劳动生产力水平与价值决定无关,这是因为不同部门的劳动生产力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本论纲(下篇)利用比较生产力这一新概念,建立了比较不同部门生产力水平的判别式,阐明了比较生产力与广义价值量成正比这一广义价值论基本定理,建立了n部门交换模型,将国内交换扩展到国际交换,并从价值一词的历史演变,对等价交换与不等价交换进行了辨析,指出广义价值是调节价格运动的一般规律,劳动价值作为广义价值的一个特例,只有在使用单一劳动要素并假定比较生产力相等的条件下才能成为价格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
和谐社会内在地蕴涵着法治精神,利益的冲突需要正当、和平的诉求渠道与公正、有效的平衡机制;社会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传统诉讼理念以私益救济为核心的制度安排逐渐受到挑战。科技活动兼备公共效益性和公共侵害性特征,易产生公、私利益的冲突,公益诉讼是解决公、私利益矛盾的重要途径,可以作为科技管理的长效机制。在和谐社会的思想内蕴与精神旨趣统筹下,以法经济学分析为视角,考量公益诉讼的机理并以社会效益优化为逻辑起点,构建一套公益诉讼的制度服务于科技管理活动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