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玉璞 《东岳论丛》2012,33(7):182-184
在唐宋时期三教融会、“三教合一”的文化思潮中,封建帝王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上的钳制,统治者对儒、道、佛采取了分别利用的态度.一方面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又以佛、道为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补充,推行三教并用的宗教政策.唐宋诸帝这种融合三教的态度和行为,对三教在政治、思想、学术等层面上展开深层的、广泛的、有机的融合产生了极大影响,“三教鼎立”的格局逐渐被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所替代.  相似文献   

2.
孔令宏 《河北学刊》2008,28(1):40-42
陈来认为,宋明理学之所以成为理学,全在于它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话语体系。深入细致地研究这一话语体系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总结和提炼中国学术思想话语体系的构型特性。杨国荣认为,对心性和体性的关注,构成了理学的重要特点。心性之学分别从人自身的存在和人与对象关系的维度展开了对意义的追寻。向世陵认为,宋代理学所创造的"成性"说奠定了理学的本体范畴,是儒学复兴的最重要理论标志;宋代理学本体论的创立使儒学在理论上真正获得了新生。孔令宏认为,宋明理学对道家、道教的吸收,丰富了儒学的体用合一论和功夫境界论,提升了儒学的哲理思辨水平,充实了儒家的思想体系,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境界说的道儒思想辨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理论主要是从道家和儒家那里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具体地说,他所倡导的最高境界即天地境界主要是道家的,他所倡导的次高境界即道德境界主要是儒家的。有鉴于此,笔者极不赞同把冯友兰归入新儒家,因为,与其把他归入新儒家,还不如把他归入新道家,既然他最为推崇的东西是道家的。当然,较为公允的提法应是:冯友兰先生是一位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各家哲学的现代中国哲学家  相似文献   

4.
儒家"内圣外王"之人格的建立更多地依托于个体生命对儒家精神的信仰和坚持,而缺少一种坚强有力的外在规范,由此导致其在实践层面最终走向伪饰的可能.而道家的"自然"思想实际上追求一种天地人间的真性之流行,从而获得对治儒家之伪饰的可能.在这一基础之上,以王弼为代表的魏晋初期的思想家们,展开了儒道融合的思想进路.  相似文献   

5.
在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构成似乎只是儒、释、道三大学说在政治舞台上活动,以主张暴政的法家学说因其暴虐而臭名昭著从此销声匿迹,不再复出.历史的真相恰恰相反.这是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儒、释、道(主要是儒学)虽然总是以官方的哲学表现在政治舞台上,但这仅仅是思想文化形态层面的一种表象,而在封建统治集团潜在的心灵深处,法家学说才是他们对付被统治者的政治底牌与精神武器."内法外儒"或"内法外佛"、"内法外道"政治无疑是中国封建统治思想最本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理学心性论是沟通哲学之体与伦理之用的重要组成。它凸显了道德规范向道德实践转化的主体性,是儒佛的双向融合的新阶段。以重新发现的心性为平台,理学基本实现儒学复兴。  相似文献   

7.
以儒佛道为主的传统文化长期影响中国文人,现代知识分子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接受.在近现代转型时期形成的白马湖作家群,思想观念中融入了现代理念,但考察其文化接受渊源,依然不难发现传统文化思系纳羁逃跋?这可以从他们对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的身体力行,对佛家文化的皈依与认同,对崇尚自然、沉默避世的道家文化的相通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8.
朝鲜古代三国中期以后,新罗人及时敏锐地意识到更新意识形态的必要性。他们将从中国借鉴来的儒、佛、道思想与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糅合在一起,用于构筑自己独特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文化形态,新罗花郎道呈现出多重复杂的内外结构。新罗人以人美为美,而这种“人美”以人内在的真、善、美和外在的容貌美、才质美为核心。这样的人物品藻之风,真实地反映着那个时代新罗人的人物评价机制和思想文化风貌,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嵇康的思想驳杂而难求系统,统观嵇康的一生,老庄思想和儒家思想二者时刻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也正是因为这二者之间的冲突,才有了嵇康矛盾的一生。老庄思想是嵇康得以挣脱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以此为依托,嵇康得以在魏晋乱世中寻得短暂的逍遥。而儒家思想关乎嵇康的现实选择,并往往在最重要的时刻影响他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0.
儒道二家学说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儒道文化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儒道互补的形态在理论上表现为儒道融合,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儒道并行,在人格修养上表现为儒道双修。这三种形态从不同层面丰富发展了儒道互补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家为中国人提供了一条修德与进取的人与社会和谐的道路,道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找到了寄托,而少数知识分子体悟到儒道理想的虚假及人生的空漠而追求个人自身心灵的和谐,他们在禅宗和佛教思想里找到了归宿。《红楼梦》中"金玉良缘"象征着选择儒家的人生道路,"木石前缘"意味着走道家的人生道路,但最终贾宝玉断绝一切尘缘而走向了佛门。结合曹雪芹的身世和经历,《红楼梦》典型地反映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无奈抉择。这位来自一个迅速败亡的封建大家庭中的知识分子,已经没有任何条件实现中国传统思想提供的人生道路,在他身上充满着繁华散尽的人生空漠之感,最终他只能遁入空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以儒佛道三教为基本组成部分的多元融合的文化系统.悠久而丰厚的思想文化是通过具体的人而得以创造、传承和延续的.中国思想文化的三大主干离不开具体的儒佛道三教思想家实际的理论贡献和思想创造活动,儒佛道思想家的思想又能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三家的思想,从而表现整个中国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13.
张志宏 《理论界》2010,(12):176-178
"隐逸"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理论现象。其中,尤以道家和儒家的"隐逸"理论影响最为深远。二者因为出发点的不同,体现在其"隐逸"理论中各有特点。道家"隐逸"思想是建立在其"无为而治"、"齐物"、"逍遥"理论基础之上的;而儒家"隐逸"思想是建立在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理论基础之上的。道隐与儒隐虽殊途,但都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山崎闇斋是日本江户时代前期的儒学家,垂加神道的创始人。他把朱子学的基本理论与日本的神道教相结合,主张儒学之正统也就是神道之真传,从而把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注入神道教义,强调神儒合一,忠君爱国,尊王贱霸。儒学与神道的结合过程也就是儒家文化的日本本土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文化生长点。  相似文献   

15.
改写译经思想鲜明地贯穿于汉语景教经典对《圣经》的翻译中。这种翻译思想可大致体现为“形”与“壳”和“灵”与“肉”的改写策略。该思想与景教在唐代宗教、政治、文化多元系统中的边缘地位和翻译主体的文化立场息息相关。景教的改写译经思想与最终的译文效果形成了一个悖论:一方面只有通过“改写”才能使景教在汉文化语境中获得生存空间;而一味附会于儒、释、道的“改写”最终使景教丧失了立身之本。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多被解读为人与自然的合一。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指自然的天,而是指人格化或言神格化的天,所谓天人合一不过是人和人化自然的合一,而那个被合一的人也并非自然人的存在,而是社会秩序中某一阶层的存在或某一个体地位的表述。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传统社会不存在现在意义上的自然天与自然人的合一思想,我们把今天的观念强加给古人了。  相似文献   

17.
儒、墨、道、法四大流派是中国古代“治国平天下”理论的主要创制者。他们的“治平”理论具体化为“治平宗旨”、“目标模式”、“方法策略”,既各不相同,异彩纷呈,又传承互补,共同汇聚为中国古代基本完备的传统治理理论,构成华夏传统文化的一大主题  相似文献   

18.
19.
唐雄山 《江汉论坛》2007,2(10):61-63
根据贾谊的观点,人性的终极根源是道,人性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人性诸要素的组合关系随着时空与事件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贾谊认为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塑造人性,使人性诸要素的组合关系达到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20.
从柳宗元与张志和的渔父诗看儒道美学思想的异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克斌 《船山学刊》2007,(2):138-141
《江雪》在艺术上重法度、浓酽,运用“为情造境”之法,“造”出了“有我之境”,表达了诗人的崇高体验;而《渔歌子》则重神韵,淡雅,诗人“缘情写境”,“写”出了“无我之境”,折射出诗人的归依体验。这正是儒家重善、道家重真的美学思想的异趣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