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存在主义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发迹于德国,当时它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人并没有系统地阐述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在西方掀起的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热潮”,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通过他主编的《现代》杂志和著作《唯物主义与革命》、《辩证理性批判》以及各种文学作品,系统地阐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萨特力图把存在主义入学塞给马克思主义,使它成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但是,萨特有个引人注目的提法,  相似文献   

2.
由于本人一直从事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之故,因而读过《现象学的使命——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萨特》(涂成林同志著,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后,觉得它是近年来研究现象学的一本好书.综观全书,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正本清源,主题突出.80年代以来,国内发表或出版了不少关于研究胡塞尔及其现象学、海德格尔和萨特及他们的存在主义的文章和著作,对这三位现代西方的哲学大师及他们的哲学思想的研究,不论从数量和质  相似文献   

3.
他人是法国现象学存在主义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其实质是探讨他人如何存在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具体关系问题。萨特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当代法国学界最早谈论他人问题的思想先驱,在批判继承康德、胡塞尔、黑格尔及海德格尔的他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建构了独具特色的他人哲学。萨特的"他人"不同于康德、胡塞尔及黑格尔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他人",也区别于海德格尔的与自我"共在"的"他人",而是真正从存在论出发的与自我相"冲突"的"他人"。  相似文献   

4.
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主张存在主义是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海德格尔不同意萨特的看法,他认为萨特的观点遗忘了存在,依然是形而上学的。海德格尔相信,重要的是为存在之真理效力的人道,而不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阿多诺等则从本体论入手,揭示了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萨特1936年发表了第一篇哲学论文《自我的超越性:现象学描述概观》,这是整个20世纪法国哲学的标志性事件,而不是单纯的法国存在主义宣言。这篇长文的含义并非像后来狭义判定的那样,是什么存在主义的序曲,而是在更广泛的范围之内,蕴涵了德里达、拉康、福柯与德勒兹等20世纪法国最重要哲学家们的思想倾向——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是这种思想倾向的最重要来源之一。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属于现代与当代的法国哲学,更是哲学本身,是最正宗的古希腊哲学传统在当代法国演变史的开端之一。  相似文献   

6.
对他人问题的讨论是存在主义现象学的一个重点。由于无法解决他人与自我之间的悖论,海德格尔和萨特都未能较好地回应这一问题。梅洛-庞蒂援引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改造和修正了存在主义现象学的他人理论。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一方面,梅洛-庞蒂的他人理论具有黑格尔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印记;另一方面,他的理论又反过来重构和解构了黑格尔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意图从认识论、反科学思潮及与此二者相结合的人道主义思潮上,阐明从胡塞尔(德1859~1988)的现象学的人道主义到海德格尔(德1899—1976)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的演变。后者对前者既有继承也有更新。一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认识论演变为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认识论,其继承性主要表现在海德格尔把胡塞尔现象学的认识论,彻底反理性主义化,发展成为一种更加彻底的反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第一,海德格尔把现象学的本质论的认识论演变为存在主义的存在论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8.
孙晓波 《理论界》2006,(9):174-175
论文分析了尤金·奥尼尔的早期作品《毛猿》。在解读该文本的众多方法中,本文采用了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中萨特的存在主义。奥尼尔在早期的生活中深受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认为“上帝已经死了”。萨特(继克尔凯郭尔、尼采、海德格尔之后非理性主义思潮中的又一代表人物)将文学和哲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将哲理浪漫化,将文学哲理化,把存在主义引申为一种自由的学说。并阐述了文学的本质,分析了文学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哲学家柏格森、罗素、杜威、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等人都抨击心物分裂的“二元论”,并竭力表明自己是克服这种二元论的最新哲学。这个所谓“二元论”问题,实际上是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即人和世界打交道过程中所产生的认识和真理问题。本文拟以海德格尔和萨特为例,阐明存在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0.
沙家强 《兰州学刊》2008,(2):199-201
存在主义死亡观将死亡哲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海德格尔提出了“向死而在”的生存论观;萨特对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进行了勇敢的拒斥,并形成了他自己独具特色的死亡观。依据存在主义死亡哲学观,文章指出,死亡是生命的绵延。由此我们认为要尊惜和把握人生,以乐观的死亡观来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李维立 《理论界》2007,(8):178-179
存在主义哲学,前期以存在主义创始人德国的海德格尔为代表,后期则以法国的存在主义者萨特最负盛名。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存在主义哲学都给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我国,近年来存在主义也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受到部分青年学生的关注,需要我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本文就萨特的理论做了客观的介绍、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存在主义者都以人道主义自居,而萨特则更以马克思主义者自诩。一九五七年后,他著书立说,声称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很“接近”,并认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的“会合”,必须用存在主义去“补充”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会使马克思主义获得“重生”。萨特肆意歪曲马克思主义,抹煞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人道主义内容,说什么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一个“人学的空场”,“马克思主义今天是无人地带”,(《给伽罗弟的一封信》)因而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贫血症”。他认为,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这种缺欠,所以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了,它已经“不再同历史一道生活下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后于实践了,它典型概念的实在内容“是一些过时的知识”。(《辩证理性批判》)他主张只有把消失了的人恢复起来,把“主观性”的因素加入现代马克思主义之中去,才能“补救”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所以能担负这一重任,因为它重新肯定了人的实在性。存在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一块“飞地”。萨特的这些观点,在西方舆论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有人认为这是西方思想史上发生的一次由黑格尔、特别是马克思开始的“决定性变革”,是为各种人道主义的“一切形式的集体化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萨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现象学曾经作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哲学“运动” 对20世纪西方哲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然而中国学术界对现象学的研究却相当薄弱.涂成林先生是我国较早致力于现象学研究的为数不多的学者之一,他所发表的数量众多的论文在我国有相当影响.最近涂先生又推出了他苦心研究现象学的集成之作《现象学的使命——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萨特》(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版,下引此书,只注页码),给现象学研究园地增添了一页新色.  相似文献   

14.
蔡剑锋 《兰州学刊》2006,1(7):19-23
萨特吸纳了胡塞尔现象学的因素来构建他的所谓现象学-存在主义,并力图以此来克服形而上学二元分立的基本困境。但是,由于萨特仅仅着眼于处理人和自然界的形而上学的抽象以及这种抽象所造成的外在的对立,却没有对形而上学抽象本身进行批判,因此萨特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只是通过经验的直观达到了个别存在者的无关的联合,其存在论仍然局限于理性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之内。在这个意义上,萨特对胡塞尔现象学乃至黑格尔辩证法因素的吸纳应当仅仅被看作是一种外在的拼接。  相似文献   

15.
亦称“生存主义”、“实存主义”,是现代资产阶级的主要哲学派别之一,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代表。十九世纪丹麦的克尔凯郭尔是它的思想先驱。克尔凯郭尔反对哲学的理性,反对哲学研究客观事物,强调哲学应该研究非理性的个人的心理状态。这种非理性主义的人生哲学和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存在主义的理论来源。存在主义正式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创始人为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的中心转到法国,其主要代表人是萨特、马塞尔、卡缪和梅洛·庞蒂等。存在主义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有神论的存在主义之分。二者共同主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的问题。他们所说的“存在”,不是指物质,而是指个人的“自我意识”,即排斥理性知识的感情意志的内心体验。存在主义认为,人只是个别的人,而这个别的人是纯粹主观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存在主义哲学思潮通过更多的渠道传入中国。本来,对这种哲学思潮加以研究、批判,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条件。但是,有的人不加分析地推崇这种思潮,宣扬什么“自我设计”、“自我选择”和“个人奋斗”的“理论”,有的地方演出宣扬存在主义的戏剧;有的在文学创作中宣扬萨特的存在主义。一部分阅历不深、缺乏鉴别能力的青年学生,盲目崇拜,企图从存在主义找到“人生的真谛”和“人的价值”,从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展对西方哲学思潮的研究和评介,抵制和消除资产阶级的精神污染,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是摆在每个严肃的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以此为宗旨,对存在主义哲学作一下剖析。 一、存在主义的产生和流传 提起存在主义,人们就说到法国哲学家和文学家让·保尔·萨特。其实,萨特是受德国海德格尔影响成为存在主义者的。因此,要了解存在主义,应当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  相似文献   

17.
萨特自由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让·保尔·萨特(1905——1980)是战后法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他继承了存在主义的前驱者基尔凯廓尔等人的非理性主义、虚无主义思想、以及德国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法,创立了一种“新”的存在主义哲学。在这种“新”哲学中,萨特把人的问题作为哲学研究对象,把人的自由作为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客,从而在人的自由、责任、选择、行动等问题上大做文章,企图以这种人学理论、自由哲学去“补充”马克思主义的空白.  相似文献   

18.
康德、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探究之清楚明白的特性和生活世界及其目的之阐释方面的确然性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思想相比要较为突出。前者可以称之为“理性现象学”,后者则可称之为“野性现象学”。正是立足于这种野性现象学的理解策略,梅洛-庞蒂主要从存在主义、辩证法与历史观、科学与哲学和虚无主义与幽灵四个方面阐述了异质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现象学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萨特存在主义美学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让一保尔·萨特(Jcan—Paul Sartre,1905—1980)是存在主义哲学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美学方面同样卓有建树,曾撰写了《美学论文选》、《什么是文学》、《想象的事物》、《想象力的现象学心理学》、《波德莱尔》等一系列著作。在现代西方美学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中,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是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之一就是从人本主义的角度考察美学问题,把美学与伦理学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在“存在”谓词的争论中,康德将其看作非实在谓词,而弗雷格将其看作二阶谓词.海德格尔对“存在”之古怪逻辑性质的分析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该谓词的二阶性质.胡塞尔式的现象学可以成功辩护,系词也是二阶谓词.系词总是伴随命题态度的,在经典现象学中,它们可以一同被悬置,但在一个存在主义转换中却必须被保留.“存在”作为二阶谓词蕴含了“存在”为意义奠基的结论,而这个结论可以通过对“空名”问题的考察找到其哲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