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李安"父亲三部曲"的解读大多集中于文化视阈上,这种广角式的解读模式使得李安电影作品的本真性被消解在宏大的文化背景中.其实,自我意识才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基点所在.其作品的真正内涵就在于他用一系列的影像展示了一个自我意识的实现过程,李安以"冲撞"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文化进行批判,并在这种批判中显现了自我.  相似文献   

2.
"家庭三部曲"是李安电影的经典之作,也是华语电影中不可忽视的电影作品.利用电影叙事学这一话语理论分析可知,"家庭三部曲"中李安非常讲究时长的安排,往往通过刻意放慢叙述节奏,使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相对重合,以凸现叙事重点;通过"以一遍话语表示类似事件反复发生的重复叙述,以空间的叠加造成时间上不断循环、无限重复的艺术效果",从而实现其深刻的叙事意图.  相似文献   

3.
科幻叙事集科学元素和幻想成分于一身,与后人类想象紧密结合.从美国科幻文学学术史出发,回溯美国科幻小说对"人"的审视和书写,可以发现其从纯粹地维护人类主体性转向反思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创作流向.以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的"沙丘三部曲"为例,解读作品对人与科技、人与自然、人与生物三种关系的后人类构想,从而探索美国科幻小说有关"人"的书写怎样预示了超前的后人类境况,以及这种境况所带来的对于后人类社会中伦理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的代表,《三四郎》(1908)是其早期"三部曲"的第一部。在二项对立视角下分析《三四郎》,可见作品展示了本性与物性、天真与世俗、传统文化之根与现代文明之镜以及理想与现实这四对二项对立,作品的主题即为文明批判与时代风云中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展示。  相似文献   

5.
李安的电影除早期的<荫凉湖畔>(1982)及<分界线>(1984)外,其余的10部影片,无论是最初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还是后来的<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等,无不宿命般交织着一种恋父、审父、弑父的复杂症候,有的作品以恋父为主,有的又以弑父为主,或以审父为主.且恋中有审,弑中有恋.  相似文献   

6.
香港殖民地社会处于两种文化的交汇冲突之中,存在着身份认同的危机,因此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写出的妓女传奇,自然包含了对整个集体本身经验的艰难叙述。施叔青小说《香港三部曲》不但塑造了香港百年沧桑史,同时通过对殖民框架的认同和超越,勾勒出一个华洋共处的文化空间。该文通过对施叔青小说《香港三部曲》的解读,揭示出其中的殖民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写作理论认为,既住的文学和文化布满了男权意识.女性作家在争取话语权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独特的叙说策略.本文结合巴赫金"复调"/"对话"等小说理论解读梅娘的两篇小说,分析了其中蕴涵的丰富内容,揭示了梅娘作品对女性命运的关怀,及对男性社会文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文化中浸润日久的"帝王作家"二月河,秉承了道家"出世"思想的精神特质:追求自由旷达、推崇自我个性,崇尚"真朴"理想.正是作家的这种"出世"情结,给"落霞三部曲"增添了耐人寻味的审美意蕴,使作品的文化底蕴更加厚重而幽邃迷人.  相似文献   

9.
刘震云被称为"当代批判意识最强的作家",他坚持用权力批判的视角去审视这个花花世界,从现实穿越到历史,对权力展开了深层次剖析并无情批判;解读刘震云的作品,必须抓住权力批判意识这个关键,在当下文坛普遍缺乏批判精神的语境中,刘震云的权力批判更显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0.
余华小说对"父亲"形象的颠覆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是一位与时俱进而又风格多变的当代作家,他的先锋小说彻底摧毁了传统的父亲形象,对历史和现实的"父亲"进行了双重颠覆。随后,余华的创作观念和叙事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由先锋写作转向民间立场,回归历史与传统,关注底层人物的生命形式和生存状态,重新塑造正面的、充满温情的父亲形象,与笔下的"父亲"达成了消融和谅解。文章通过解读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探究了其对父亲形象进行颠覆与重构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1.
在《悲悼三部曲》中,坟墓意向和海岛意象是对清教文化和异教文化的讽喻,是奥尼尔对于美国文化的清教主义的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12.
纵观中外文学作品,传统小说中的父亲主题与形象是在父权制度及其宗教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既有它独特的历史背景,又有内在的生存环境。本文探讨了寻找——逃离父亲、顺从——反抗父亲的主题,从对父亲形象的解读中剖析乔伊斯作品中父亲形象的重大变化——它不仅宣告了父权文化的结束,还揭示了现代社会非理性哲学的根源,同时反映出强烈深刻的文...  相似文献   

13.
元代文人在面临仕进绝途的人生失落中丧失了对皇权仰仗与依附的信念 ,感受到摆脱传统思想控制与约束的轻松 ,激发起他们对社会历史的反省和对生命价值的沉思 ,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功名利禄的虚幻和生命本体的珍贵 ,在元曲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冷峻的否定意识和执著的恋生意识。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心态和艺术批判精神 ,既体现了元代文人的“异端”性格 ,也涵藏着他们对全真道教义和老庄哲学的欣赏与接纳、体验与解读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4.
片头叙事的功能开拓,在形成谱系的台湾电影里表现得非常突出.作为第二代导演代表,侯孝贤创造性地处理片头,使之成为影片的最佳注脚或传达和谐的自然理想,或成为一个情节隐喻而颇具"元叙事"特征,或构建散点透视的全息式结构;第三代导演的李安因置身异域文化,借助好莱坞电影在中产阶级中的优势,对片头进行了一种重情节、重节奏的剪辑处理,积极靠近古典叙事,这在他的"父亲三部曲"中尤为明显;同为第三代导演的蔡明亮执着于现代主义的艺术理念,透露出个人专断的风格.片头出现了两类情况或被强行解构,既取消了说明功能,也失去了叙事功能;或运用陌生化策略建构寓言性世界.而这是强调审丑与超越的现代主义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尘世情缘》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作家乔治·爱略特早期的一部作品。她的消费文化思想在这部小说中已初现端倪,主人公的婚姻选择、人际关系等折射出消费文化的倾向。爱略特对这种畸形消费进行了批判,认为"人本宗教"道德是医治人们消费异化的良药。  相似文献   

16.
尼尔·波兹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集中体现了波兹曼媒介技术批判的文化立场与理论旨趣。在“媒介批评三部曲”当中,波兹曼对西方当代社会中的唯科学主义、技术垄断主义、媒介帝国主义与商业娱乐主义等文化趋向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以其人文主义立场对西方当代媒介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反思与批判。由此,波兹曼的“成人化的儿童”“娱乐至死”“文化绝不向技术投降”等观点中的文化立场与理论旨趣也得到了清晰呈现。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视野下希尔作品研究》从文化角度解析了当代英国作家希尔的中国三部曲。《研究》一书独具特色:以跨文化视野来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以东方主义理论来分析西方中国形象的渊源,同时借助希尔文本来批驳新东方主义,本书富有时代意义,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号召,体现出中国学者对文学文本的跨文化解读的领悟性,为全球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读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中 ,为了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杜维明非常强调知识分子的群体批判自我意识。在他看来 ,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具有这一特性 ,只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知识分子救亡心切而抛弃了这一特性 ,现在应该继承五·四的批判精神 ,重新培养知识分子的群体批判自我意识。杜维明的这一观点对于推动现代知识分子的自身建设很有意义 ,但他在论述其观点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9.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合作出版了《启蒙辩证法》,对现代理性及其启蒙作了深刻反思和否定性批判。阿多诺在第二章"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对文化工业作了详尽分析。文化工业即是在文化领域采取工业化的组织形式,具体表现出标准化、技术化、商品化的特征,并进而具有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主体性原则的确立是文化工业产生及发展的现代性根源。  相似文献   

20.
甘肃作家雪漠的系列长篇小说"大漠三部曲"包括《大漠祭》《猎原》和《白虎关》三部,小说聚焦于河西走廊的一个普通村落,通过农民老顺一家的艰难生存与命运遭际再现了西部乡村的现实苦难,语调沉痛激越,风格粗粝狂放,为西部文学的多样化呈现提供了一种悲愤犷悍的书写。这种别具西部特色的书写在他的作品中分别表现于底层生存的观照、乡土焦虑的抒发、乡野活力的呈现、乡土批判的隐现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