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传至今的著名神话故事“牛郎织女”是怎样产生的呢?牛郎织女相会佳期为什么选定在七月七日呢?相会时为什么要选定乌鹊填河呢?这些艺术构思不会是偶然的,一定有其所以如此构思的某种社会历史渊源和思想渊源。而这些历史渊源和思想渊源往往从民俗中可以找到它们的脉络。本文有感于此,试图从民俗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新少年》2010,(7):60-61,32
“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大家都听过吧?“乞巧节”,俗称“七月七”,传说农历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天河相会的日子。每到这一晚,年轻妇女就会在星光下,展示针线活,向织女乞求,让自己能心灵手巧。所以,这一天叫“乞巧节”。  相似文献   

3.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我国流传久远而广泛。早在产生于先秦时代的《诗经》里,就出现了“织女”、“牵牛”的名称(《小雅·大东》:“跛彼织女、终日七襄。”“皖彼牵牛,不以服箱”。)。织女、牵牛从《诗经》中各自独立的两颗星发展为一对恩爱夫妻,演成一段爱情故事,至晚是在汉代。据唐代白居易所撰《白氏六帖》卷二十九“鹊门”“填河”条引《淮南子》说:“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淮南子》一书,并没有这段文字。)为果《白氏六帖》所引确系古本《淮南子》中的文字的话,那么,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了。即使《白氏六帖》所引系佚文,不足为据,那么从牛郎织女故事进入文学作品的情况来看,这个故事的产生也决不会晚于汉代:汉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一首,正是以牛郎织女隔河相望为内容的一首诗歌。东汉应劭所撰《风俗通》也记载了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并写明相会于每年七夕:“织女七夕当渡河,  相似文献   

4.
《女人世界》2008,(8):48-49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如果故事中的牛郎和织女没有彼此相爱,如果王母娘娘对这段仙人之恋不予干涉,那么也许就不会有今天人们口中争相传颂的爱情传说。每年七月七日,牛朗织女两大星座竟夜经天,鹊桥相会,给仰望星空的人们以无尽的遐想,七夕的雨水露滴,据说都是牛郎织女喜极而泣的相思之泪。在中国所有节日中,“七夕”是唯一一个由神话爱情故事演变而来的节日,  相似文献   

5.
豆芽知味     
叶轻驰 《社区》2012,(31):58-58
豆芽菜的历史颇为悠久,不过一直到宋代,才有人工培育豆芽菜的记录。《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七夕种豆芽的习俗。当时每逢农历七月七日,东京城里“以绿豆、小豆、小麦于瓷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农历七月七日是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这天晚上,我国古代妇女有“祀天孙以乞巧”的习俗,“种生”就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6.
朝鲜民族民间传说故事中有大量关于虎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有较深远的社会意义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它们在朝鲜民族中间广为流传。朝鲜民族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表现“虎”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中“虎”的形象有哪些类型?这类传说故事反映了朝鲜民族怎样的特殊民族心理?本文拟就以上诸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我们要在这里讨论“重新考虑美国经济”这个命题呢?我们要“重新考虑美国经济”是不是表示对美国经济的不满呢?如果我们的经济不能令人满意,那么应该怎样进行改革呢?我们要有的是何种经济呢?它同我们现在的经济又有些什么不同呢? 今年早些时候,乔治·古德曼(GeorgGoodman)写了一本名叫《纸币》的书,  相似文献   

8.
孟姜女故事的多重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姜女故事在我国数量浩繁的民间传说中,无论以其历史渊源之久,流传范围之广,感动人心之深,都应该冠诸首位。它也是最早受到我国现代学者重视的少数民间文艺研究课题之一。十年浩劫期间,它还受到所谓“儒法斗争”的牵连,成为一桩民间文化冤案,直至“四人帮”覆灭,方才得以平反。近年来又再度兴起了研究孟姜女的热潮。为什么这个传说故事的生命力如此顽强呢?这是因为故事的本身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又运用民间极其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因此才能够不胫而走,流传全国,遗产长存,经久不磨。  相似文献   

9.
“七”是世界性的神秘数字 ,又是七个空间代码数字的枢纽 ,它是作为宇宙观念的象征而出现的 ;七还是一个与女性相关联的‘阴’元素 ,“七”的这些特质 ,可以说也是七月七日的特质。缘于这些特质 ,七月七日在先民心目中变得非同寻常 ,在这一天 ,祖先们进行隆重的祭祀和礼仪活动 ;七月七日也是神仙降世之日 ;这些都直接决定了七月七日与牵牛织女故事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话题引入] 从“牛郎织女”的故事,六省明争暗斗,到“梁祝故里”的传说,十几个城市虎视眈眈,直至今天山西两地对“帝尧故里”的“文化攻势”和河北三地对魏征故里的各执一辞,近年来,在中国大地上,围绕着文化遗产的各种争夺战可谓烽烟四起。这一场又一场的文化遗产争夺战都打着文化保护的幌子,其中暗藏的玄机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1.
忠义是《水浒》宣扬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思想基础。宋江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理想人物。宋江曾说:“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忠义正是宋江反动思想的核心,宋江成了忠义的艺术标本。《水浒》为什么不讲一个朝廷大臣(如包龙图或宿元景之类),而要讲一个山上“盗魁”来集中鼓吹忠义呢?作者又是怎样在这个“盗魁”身上展现忠义的呢?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个忠义的特异标本呢?  相似文献   

12.
忠义是《水浒》宣扬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思想基础。宋江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理想人物。宋江曾说:“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忠义正是宋江反动思想的核心,宋江成了忠义的艺术标本。《水浒》为什么不讲一个朝廷大臣(如包龙图或宿元景之类),而要讲一个山上“盗魁”来集中鼓吹忠义呢?作者又是怎样在这个“盗魁”身上展现忠义的呢?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个忠义的特异标本呢?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生作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同学一看到文题便仓促下笔,急于成文,写到后来则要么抓耳挠腮、苦思冥想仍难以成文,要么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而有些同学则先认真思索,充分酝酿,下笔行文时挥洒自如,一气呵成.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不同情况呢?我想:写之前有没有进行认真的构思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么,什么是构思呢?通俗地说,构思就是动笔作文之前打腹稿.如果要跟它下个定义的话,则是指根据写作的意图,对已掌握的材料和自己的认识,精心思考,加以选择,然后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我国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在论述写作时说“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意思是说在写文章时,在未考虑好之前,不要急于动笔,要认真地构思,然后再动笔,这样就可以挥毫疾书,迅即成文.古人所说的“意在笔先”、“意授于思”,强调的都是构思的重要性.那么,怎样进行作文构思,或者说它包含了哪些具体过程呢?  相似文献   

14.
值得不值得     
人们经常把有些人办事或说话不符合实际或不符合规定称之为“胡来”或“胡说”。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说起来它的历史渊源还真够久远的。  相似文献   

15.
春来偏是桃花水——试论《桃花源记》的幻灭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的尼采宣告“上帝死了”,表现了对人自身的深刻觉醒,他要人类自己拯救自己。那么中国的陶渊明宣告“桃花源”的失踪,在当时社会,又预示着什么呢?它表现了作家怎样的思想意识呢?古今之人对《桃花源记》曾作过各方面的研究。人们不断地探讨其命意及其思想倾向,赞赏其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艺术风貌。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由单纯的仙境描写说,到寓意深刻说,进而发展到从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文化学,社会学及民俗学等视角  相似文献   

16.
艺术构思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精神活动。艺术构思的结果,是在艺术家的头脑中产生了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既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又不等同于客观现实;它只是客观现实经过艺术家的头脑反映的产物,是客观现实移入艺术家的头脑,并在艺术家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马克思)。那么,艺术家是怎样在他的头脑中反映客观现实的呢?说具体一点,艺术家是怎样在他的头脑中构成艺术形象的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朱熹青少年时期与佛教思想的传承关系怎样?为什么其后又“逃禅归儒”?在“逃禅归儒”中,扬弃了佛教的什么东西?这些问题的正本清源,对我们正确认识儒佛之间排斥与融合、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深入了解朱熹理学思想的实质,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试论自然美     
什么是自然美?这是美学讨论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人们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太阳为什么美?月亮为什么美?野花为什么美?原始森林为什么美?两千多年来美学家作了种种回答,但至今仍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结论。问题的困难在于,自然美,人们主要是欣赏它的形式:颜色、线条、节奏、比例、对称、和谐等等,这些形式怎么会具有美的价值呢?这些美的价值是怎样产生的呢?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然美作些初步探索,以期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一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同志称高尔基的小说《母亲》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为什么列宁如此高度评价这本书,说它“非常及时”呢?为什么列宁没有从这本书的其他方面来评价(尽管它无论从人物塑造、结构情节以至艺术语言等方面都有许多独到之处),而单单强调它是“非常及时”的,那末,它又“及时”在哪些方面呢?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了解高尔基这部小说中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写作与出版这部作品时所处的历史条件以及作家又是怎样处理、描写和对待这些历史事件并“非常及时”地正确理解和完成了第一次俄国革命前后所提出的历史使命的。  相似文献   

20.
向上的树叶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路过果园,指着树上的果子问儿子:“看见那些苹果没有?如果熟透了,它们会掉下来。为什么它们总会落地,不会飞上天呢?”父亲给儿子讲起牛顿发现的“地心引力”的故事。儿子若有所悟,问:“可是,树上的树叶为什么不落地,而是朝上长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