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八十年前,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改变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事件: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与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让位几乎同时进行。一场具有开创意义的资产阶级政治大革命——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却落到了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军阀利益的袁世凯的手里。对于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这一怪事,帝国主义列强弹冠相庆,纷纷向袁世凯表示祝  相似文献   

2.
1912年孙中山辞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 ,无疑是辛亥革命史上一个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对此的既往研究大都说成是“让位”。其实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总统一席原本就属于袁世凯。其后革命党人与南方独立各省选举孙中山 ,只是革命形势发展需要一个头面人物主持政府 ,而袁世凯尚未来归、黄兴拟将赴宁代黎元洪“暂任”大总统职权而尚未成行、孙中山却适时归国并主动要求承担大计等条件下的一个权宜之计 ,“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的决定并未因此而有根本性改变。孙中山的最终辞职荐袁仅是“践前言” ,实为还位。此外 ,“让位”论还存在理论上的缺陷 ,制约了辛亥革命有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在解职临时大总统后至“宋教仁案”发生前,对袁世凯的再度妥协并非是落入袁世凯的圈套而上当受骗。孙中山对袁世凯再度妥协的原因,在于客观上为当时的形势所迫,主观上则存在着促使他再度妥协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不赞成《临时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在向南京临时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提出了限制袁世凯,巩固辛亥革命成果的三个条件,其中之一便是新大总统必须遵守临时参议院即将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同年3月11日,孙中山在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前,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这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此,孙中山便把临时约法视为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5.
武昌起义爆发后,湖北成立了革命军政府,清政府以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进攻湖北革命军。双方交战月余,革命军连连败绩,汉口、汉阳失陷,武昌被炮击。但武昌起义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省份日益增多。帝国主义担心其在华利益受到损害,乃由英国驻汉口领事当面调停战事。11月30日至12月3日,独立各省代表在汉口英租界集会,议决:若袁世凯反正,当公举为临时大总统;派伍廷芳与袁的代表唐绍仪举行具体谈判。12月3日,停战开始。12月18日,南北双方代表在上海开始会谈。会谈主要讨论“国体”问题,最后达成协议,决定召开国民会议确定“国体”问题。此时恰逢孙中山由海外归来,独立的省份遂选之为临时大总统。袁以南方有违初衷,宣布不承认已达成的协议,南北公开谈判宣布破裂,但特殊方式的接触仍在进行。孙中山就职当天就致电袁,表示若袁能推翻清廷,则“虚位以待”。袁得到许诺,加紧逼宫,并指示唐绍仪与伍廷芳就优待清室的条件进行磋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原因探析杨波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最终以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而落下了帷幕。当历史的幕帐徐徐落下的时侯,绝大多数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派都在为他们的这一选择而欢欣鼓舞,只有当袁世凯称帝的野心逐步昭然的时侯,他们才发现自己的选择是如此的...  相似文献   

7.
一九一一年十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一九一二年一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资产阶级教育家蔡元培被任命为教育总长。三月,孙中山被迫辞职,四月,临时政府北迁,袁世凯窃据了临时大总统职务,蔡元培仍在唐仪内阁中担任教育总长。七月,他因不满袁世凯的独裁统治,辞去了教育总长的职务。蔡元培在任职期间,怀着对资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满腔热情,以巨大的勇气和毅力,坚决改革清朝的封建主义教育,积极创建和发展资产阶级的教育事业,在我国奠定了  相似文献   

8.
历史资料     
袁世凯的八十几天皇帝梦 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是帝国主义的一条忠实走狗。一九一一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直接推翻了帝国主义、清朝政府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但是,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了当时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施展了反革命两面手法,赶走了孙中山,从清朝“内阁总理”摇身一变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使辛亥革命流了产。  相似文献   

9.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自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起,至1928年6月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止,历经16年,中经袁世凯、皖系、直系、奉系四个阶段。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经过一番整理、查证、比较,现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内阁的演变概述于后。 一、袁世凯窃国和败亡时期内阁的演变(1912——1916年)袁世凯夺取了清廷军政大权之后,于1911年12月9日派代表唐绍仪和革命派的代表伍廷芳在汉口举行正式和谈,18日改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进行谈判。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和谈仍然继续进行。南京方面向袁世凯提出:和谈成功后,保证举他为大总统,但必须以清帝退位和赞助共和为条件。1912年2月12日双方很快达成了协议。同日,清帝宣布退位。13日,孙中山宣布辞职,并推荐袁世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以孙中山辞职、袁世凯窃权而告失败。长期以来,史学界一直分析探讨着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在孙中山初创南京临时政府后即让位给袁世凯这一问题的分析和评判上,至今还未形成一致的意见。本文在分析孙中山旧三民主义之局限性而致的功成思想、受传统及客观环境影响而致的身退思想、对袁世凯认识的不足以及资产阶级本身固有的局限性等几个方面的基础上,提出孙中山的辞职,带有历史的必然性。一管之见,祈请各位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1.
论孙中山在创建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在南京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产物。它宣告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因而成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的最主要标志。可是,由于这个革命政权早在它诞生之前,已被许定给了反革命头子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受到里应外合的压迫,无法改变这个既成事实。本来,“孙逸仙没有妥协的意思”,但缺乏“斗赢袁世凯”的条件,“于是终于输给了袁世凯”。  相似文献   

12.
1912年,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凭借北洋军阀势力,篡夺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窃取了辛亥革命成果。随后,叉于1913年10月,强迫国会选举他做了正式大总统。为了进一步扩大总统职权,控制各省地方政权,为建立帝制做准备,袁世凯采取了大权独揽,削弱各省都督实力的办法,以防止称帝后的军阀割据和“藩镇之祸”。于是,在各省推行了一  相似文献   

13.
武昌起义爆发后,中国政局一片混乱。清王朝摇摇欲坠,陷入生死存亡之中;袁世凯东山再起,并出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革命党成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关于未来中国的政体,拥有最多在华利益的英国的态度至关重要,其态度经历了从支持君主立宪制到赞同民主共和制的过程。分析当时英国政府对中国未来政体态度转变的原因,探究这一转变对中国尤其是当时中国各政治力量的影响,对揭示英国对华政策的实质,进一步剖析当时的中英关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1911年10月10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成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建议”,皇族内阁协理大臣那桐第一个上奏朝廷,荐举三年前被赶出京师的汉族重臣袁世凯,得到朝野附和。10月14日,一道“上谕”降临:令“退居”彰德的袁世凯“出山”,扑灭南方革命大火。可是,出于清王朝意料之外的是,袁世凯却被更大的磁场吸引住了。在很短的时间内,许多革命党人,海外华侨、留学生、立宪党人等等,几乎异口同喊:只要袁世凯反正,赞成共和,推倒满清,就公举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结果,出现了两组历史性的镜头:甲,袁世凯以革命不可收拾,人心向往共和为托辞,“恭请”六岁的宣统皇帝走下龙座,与皇族们一道,在拥有9999间半房子的紫禁城内,享受民国的“优待”与“保护”,过那小朝廷的生活。乙,孙中山恪守诺言,推诚相让,推举“熟有政治经验”的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这一富有人情味的“革命”,致使中国社会不由自主地“走进了另一个房间”——一个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后时又是中国近代化道路的伟大探索者。辛亥革命后,他在指导实业建国的奔走实践中。描绘了一幅以发展铁路为中心、在大机器生产的基础上进行近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实业计划”。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研究和探讨孙山山的实业建国思想,在当今具有现实意义。1912年4月三日,孙小山任袁世凯的逼迫下,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但正如他说的、“解职不是不理事,解职以后,尚有比政治紧要的事待着手。”①他先后到上海、武汉、广州、香港、烟台、天津、北京等地,进行考察和研究,沿途所到之处受…  相似文献   

16.
重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侯贵生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下简称“临时约法”),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大创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这部约法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  相似文献   

17.
袁世凯为了巩固既得利益,急于登上正式大总统宝座,是《大总统选举法》出台的根本原因;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力量不断遭到削弱,是《大总统选举法》出台的前提条件;袁世凯操纵国会党争,促使国会通过先举总统后定宪法的议案,是《大总统选举法》出台的直接原因;社会各界的推动,是《大总统选举法》出台的社会条件;西方国家的要挟,是《大总统选举法》出台的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18.
关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原因,迄今为止仍是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学界已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但这些大多属于"外部研究",相对忽视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和民族心理对孙中山"让位"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传统思想与民族心理两个层面对这一历史公案进行阐释与解读,可以为研究孙中山"让位"原因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让位”的原因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以住的观点,囿于浮泛笼统的政治分析。笔者认为,革命党人无法克服的巨大财政困难是孙中山“让位”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谈论孙中山离不开辛亥革命,谈论辛亥革命也离不开孙中山,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孙中山的评价及对辛亥革命各方面的论述,为史学界所瞩目,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研究的深人和全面并不是说再没有问题,也不是说已经研究过的问题再没有探讨的必要.实际上,不仅辛亥革命这一伟大革命事件,就是孙中山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系统.这一系统有待于我们更深人更全面的讨论和研究,以力求得出正确的结论.本文试从两个小的方面即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的原因及对汉冶萍公司事件的评价来探讨一下南京临时政府,对这两个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