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游记》中的佛教并非真正的佛教,而是道教内丹学意义上的佛教。从道教内丹学角度看《西游记》,则其中的许多佛教之谜均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2.
虚无观是道家道教思想文化重要的基础性观念之一,特别是以人体身心性命修炼实践为特质的道教内丹学理论体系中,几乎篇篇丹经说虚无,虚无乃是无上道之本源。以清代内丹学名著《乐育堂语录》为研究切入点,辅以《道藏》核心典籍,对内丹学语境下的虚无观念作一初步系统考察,可以揭示出在内丹学理论当中,虚无观与内丹学诸多范畴之间复杂深邃的逻辑传承关系;以微精神分析学阐述虚空蕴含无限能量的可能性,可厘清道教内丹学所谓虚与实、有与无之间生命能量转化的脉络与前提。  相似文献   

3.
陈抟(?—989年)字图南,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人。《宋史》有传。陈抟是五代宋初著名的道教学者,对宋代内丹道及宋儒象数学、理学,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拟就陈抟的《易》《老》之学的思想渊源及《无极图》图式源流两个问题,略陈己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陈抟的《易》《老》之学及其渊源 陈抟学术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兼融《易》学和《老》学。从《周易》卦象及《老子》书中引发出一套宇宙人物生成论,又以《周易参同契》的还丹说和《老子》返朴归真、归根复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以内丹术语注释《楚辞》,为大多数学者所诟病。他们认为,用道家术语来诠释儒者著作有失偏颇。为了更能清楚了解王夫之以丹法释骚的合理性,需从《楚辞》注本内丹法之渊源;王夫之注《离骚》、《远游》内容之丹法体现;以及王夫之"儒体道用"之内丹法等方面来探究其注《楚辞》的意义及思想主旨。  相似文献   

5.
河南陈氏本是笔者继西谛本、述古堂本和浙图本之后见到的第四个《易筋经》早期抄本。该抄本内容大致由沿承前代的《易筋经》以及抄录的道教内丹著述所组成。值得注意的是,陈氏本较之他本有其明显的特点,不仅内容上远多于前三个抄本,同时也与后来的来章氏本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清代《易筋经》内容的增演情况。因此,此份陈氏本《易筋经》有其自身的文献价值,值得引起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宋代大儒杨慈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首先体现在他对先秦道家老子、庄子学说的批评与肯定;由其晚年所撰青词,可以见出他对道教科仪的娴习,及在道教斋醮活动中汲引儒家义理,援心学人道的努力;值得注意的是,慈湖曾长期讲求内丹修炼,《慈湖遗书》所收《内丹歌》为其自述之作,表现了他在内丹修炼方面真实深湛的体验。慈湖的案例表明,儒、道两家在身心体验、证悟境界等方面,具有沟通、交流与对话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内丹学是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的生命哲学,也是道教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修道理论。其理论的核心是:何以通过内丹修炼能够超越个体生命限度,达成长生,以及如何通过内丹修炼达成长生的问题。关于内丹学理论,近年来已经有很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作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在内丹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方面犹有所未及者。因此,从思辨逻辑的视角来考察钟吕系金丹派经由对历史上长生众术的批判、内丹学轴心范畴和逻辑起点范畴的确立以及内丹学体系的自我论证四个环节建构内丹学理论体系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孙功进 《东岳论丛》2014,(2):102-105
易解丹道是李道纯内丹炼养论的重要特色。李道纯以先天乾坤到后天坎离的丹道"卦变"说符示内丹炼养之基—"药物",以卦气说晓示内丹炼养之时—火候,以取坎填离、三家相见喻示内丹炼养之方—性命混融,构建起较为完备而详明的易学视野下的内丹修炼论,在道教易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东汉末黄老学派中的炼丹家魏伯阳著的《周易参同契》一书,是世界上现存最古的一部总结炼丹技术的科学著作,被誉为“丹法之祖”和“万古丹经王”。《参同契》的丹法,主要是讲外丹,但也讲到了内丹。外丹指从金属矿中提炼丹药,内丹指炼人身体内的精气,其基本理论为铅汞论。这种丹法之所以会对后世炼丹术和道教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除了铅汞论在中国炼丹术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外,与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有很大关系。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道教是中国之本土宗教,最为殊胜之处当是其内丹修炼,这是最具中国气魄的独特的生命探索现象。在全部内丹学中,玄关一窍是内丹修炼之枢纽。例举丹道史上著名丹家对玄关一窍的体验,并以当代学术视野予以新的诠释,可以得出一些系统的结论。独特的内丹玄关体验对西方哲学、宗教的启示,对于西方语境下的本体论探索具有积极意义。包括道教内丹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未来人类安身立命有着无可限量之裨益。  相似文献   

11.
李道纯以"中"来论说内丹学理,"中"是其内丹思想的核心。李道纯的"守中"思想涵具存体摄用的心性论和致虚守静的修炼论的双重意蕴,在此基础上李道纯以"中"之体用来晓示内丹学的"玄关一窍"。由此,李道纯的内丹"中"论构建起以"中"统摄内丹心性论、内丹修炼论和"玄关一窍"的独特的内丹学理论形态。但"中派"的划分仅出于分类丹法的需要,在学理上并不具有实质的意义,必须具体分析中派代表人物的丹法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2.
《参同契》和《悟真篇》都是道教重要的内丹经,两者成书相距九百余年。本文主要探讨其间道教内丹术的发展历程。《参同契》的作者为东汉会稽上虞人魏伯阳。他是一位精于《易》理,长于气功,卓有成效的实践家。他在天人一体思想的影响下,总结汉以前的养生成就,第一次将《易》学引入养生学领域,作《周易参同契》三卷,借易道明丹道,开一学之先河。书中除总结了当时的练  相似文献   

13.
司马承祯是道教学者,也是养生家,他对养生有精到的论述,撰写了《坐忘论》、《修真秘旨》、《修生养气诀》、《服气精义论》、《天隐子》等养生专著,创建了一套以三戒、五渐、七阶为内容的养生理论体系。在《坐忘论》与《天隐子》中,他以《老子》、《庄子》和其他道教经典为依据,并吸收了儒家正心诚意和佛教止观、禅定等思想,提出了自己的修炼方法,自称为"安心坐忘之法",其中心思想是"守静去欲",对后来的道教理论和宋明理学皆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推动了道教养生思想的发展,并为此后的道教内丹心性论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道教养生的特征是超越性,是得道成真;而得道成真的最显著特征是长生不死,因此,一般习惯于把道教养生学归结为《老子》的“长生久视”之道。道教养生学首推内丹学,内丹学肯定“长生久视”;但认为其最高境界不能仅限于“长生久视”。而是与道合一的“真人境界”,萧天石称之为“道世界”。与道合一的过程是追求“合真”的过程,道教称为“全真”,正是在此意义上,萧天石称道教养生学是“全真之道”。将道教养生学的最高境界从“长生久视”提高到“道”的境界,进一步拓展了道教养生学的终极境界。  相似文献   

15.
道教经典今本《关尹子》的思想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缵叙老庄经旨,对先秦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庄思想作了发挥;二、以道教教义为本,融摄儒家、释教二家思想,力阐新说;三、内容兼涉方术、内丹与神通,并在大道的意义上将其贯通为一。今本《关尹子》有可能是在古本的残简断篇基础上连缀而成,不能将其完全视为伪书。  相似文献   

16.
气的思想是一涉及十分广泛的哲学范畴,甚至已经渗透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本文在考察了气的思想起源和发展的基础上,进入道教内丹生命哲学的语境,论述了道教真一之气这一极其重要范畴。真一之气又称为先天一气,是天地人物未生之前的元始祖炁,是天地万物之本根与源头。文章以清代内丹学家黄元吉《乐育堂语录》为基点,结合道教内丹学典籍,条分缕析,层层叠进,阐发了真一之气的真实内涵。道自虚无产一气,在道教生命实践中,相比于道而言,真一之气是最大的生命动力和能量,是具有完美的流动性和直观体验性的能量形态。在人体生命能量的逆转中,顺利招摄真一之气是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它是绽放生命之花的真种子。此外,文章指出了时下各类气功养生术对气的虚妄认识而导致的种种流弊和胡乱运气采气的严重后患,值得警醒。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年间的《河套图》,是康熙《皇舆全览图》蒙古地区分图之一,是在西洋传教士参与下绘制而成的。《河套图》是近代河套及其相邻地区最早的较为详细和准确的舆图,反映了河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通过地理信息的流传,《河套图》影响了《皇舆全览图》等清中晚期地理类文献相关内容的编撰。  相似文献   

18.
道教内丹学追求个体生命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在道教内丹学看来,所谓的"形神俱妙"之"化体"是一种形、气、神高度合一的特殊的生命存在形态,合于形则显,合于气则隐,合于神则妙。由此,道教内丹学实现了个体生命长生在理论上的圆融。  相似文献   

19.
司马承祯继承和发展道教的重玄和上清两派的传统思想 ,以老、庄、《易》和上清经等学说为依据 ,融贯儒家的“性善”和“正心诚意”说、佛教的“止观”和“禅定”论以及《西升经》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观点 ,系统地阐发了道教的修道思想和方法 ,对后世内丹道教和宋代理学的主静无欲说皆有启迪之功。  相似文献   

20.
包括黄天教和罗教在内的明代中末期民间秘密宗教,对元一明(前期)全真教教徒历经劫难而在长时间内形成的宣扬全真教教义(包括其内丹学)教史的“西游故事”,不仅加以继承利用,而且在长达八十多年的时间内。对之进行了符合自己教义的再创作,使之成为传教的重要工具。在一定意义上,这八十多年的再创作,是《西游记》定稿前创作的最后“冲刺”。它在今本《西游记》中留下了一系列明显的“胎记”。“五四”以来,大陆《西游记》研究的主流两眼只盯着儒生,对全真教与《西游记》的关联就不予承认,更难注目于此,现在是到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