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之际的爱国史家王夫之《宋论》一书,对宋史进行了精辟评论。王船山曾亲自组织抗清义军,并在南明永历朝政府担任行人等官职,因而他对南宋初抗金义军活动的评价特别深刻,许多论断很有见地。他说:“况乎义兵者,尤其不足恃者也。义军之兴也,痛故国之沦亡,悲衣冠之灭裂,念生民之涂炭,恻怛发中而不惜九族之肝脑者,数人而已。有闻义之名,而羡之以起者焉;有希功之成,而几幸其得者焉。其次,则有弱不  相似文献   

2.
公元九六○年,赵匡胤代周为帝,第二年七月的一天,他召问“富有时才,精通治道”的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如何?”赵普针对太祖的发问,回答说:“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①太祖完全明白了赵普的意思,决心改变唐末五代以来,“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②、“天子,兵马强壮者当为之”③的君弱臣强和兵变割据的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并从“权”、“钱”、“兵”三个方面着手,把政权、财权、兵权从“群犬交吠”④的四方藩镇手中拿回来,直接置于中央政府的管理下。本文仅就宋太祖“制其钱谷”,亦即集中地方财政大权的问题,作一论述,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3.
<正>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读通鉴论·叙论》)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同上者,卷十七)  相似文献   

4.
汉初政治非“黄老刑名之治”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初年指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刘启这段时期。一般认为,这段时期,西汉的统治思想为“黄老之治”,更完整的提法是“黄老刑名之治”。这个说法的始作涌者为司马迁。《史记·儒林传》说:“孝惠,目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造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班固《汉书·外戚传》也说:“景帝即位,尤好黄老,不任儒者,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书,尊其术。”从此以后,汉初政治的指导思想是“黄老刑名之术”几成定论。论者们还认为,…  相似文献   

5.
<正> 人们多知《聊斋志异》是小说,而不知其实也是历史,是写明末清初历史的部分侧面。作者既不肯抹杀或歪曲事实,又要巧妙地、曲折地、忽隐忽现地避开时忌。于是用小说手法,嘻笑怒骂,冷嘲热讽,尽情地挖苦清统治者。作者自称“异史氏”,书名标出“志异”二字。其意在于声明:所写为异族之史,为怪异之史,为异族、怪异杂糅不分,表里为用之史。明季朝政腐败,生民乱离,招致清人乘机入关,建号称帝。当时爱国人士有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诸大儒倡义于南;有傅青主抗节于北。蒲松龄与顾、黄、王、傅诸贤有共同的  相似文献   

6.
西汉人认为,婚姻制度是适应“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别’而制定。这里的“情”是指男女之间的情爱;“别”即剔别两性间非情爱的“妒忌”,以求夫妻生活和谐如意。西汉人又认为,男女间的婚配,是人类生活的新起点,“妃匹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美满的婚姻为民生幸福之源,社会繁荣之起点。相反的,倘若婚姻淫乱无度,“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以致整个社会风俗低下,家不协,国难安。总之,西汉人将婚姻之礼制,看作社会纲纪的首要。  相似文献   

7.
郑晓江 《中州学刊》2003,(5):126-131
本文主要探讨王船山生死哲学的主要内容及其生死践履 ,认为 :船山先生不仅在哲学、史学、文学、经学 ,乃至音韵学、地理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而且承接易学、孔孟之道和张载之学 ,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死哲学理论 ,在中国哲学与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王船山的生死哲学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 :“贞生贞死”的思想 ;“立人道之常”的思想 ;王船山的生死实践是“历忧患而不穷 ,处死生而不乱”。  相似文献   

8.
“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读通鉴论》卷十七,以下引文未注出处的同此)王船山在论梁元帝萧绎焚书时这样说。公元554年冬,西魏发兵攻打梁的首都江陵。城破,萧绎投降,被杀。魏兵入城时,萧绎焚毁所藏古今图书十四万卷;自叹“读书万卷,犹有今日”。王船山指出,萧绎自取灭亡,“未尝非读书之故”;因为他的读书与“六博投琼、耽酒渔色”无异,“玩物丧志”,“读书止以导淫”。王船山认为,读书必须有志,无志而读书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9.
潘志锋 《船山学刊》2007,63(1):13-15
王船山的“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的学术追求集中体现在其“气学”道统观中。王船山以传承“道统”而自任,正是为了等待“治统”的重新接续。  相似文献   

10.
<正> 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必须了解和正确对待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正是在这重要认识问题上,王船山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一在论述认识问题时,王船山指出:“圣人之知,智足以周物而非不虑也:圣人之能,才足以从矩而非不学也”。(《尚书引义》1962年版,第1页。以下凡引是书只注明页数)他认为,这才是“学之大原”。(第1页)为什么呢?王船山论述说:  相似文献   

11.
王船山神范畴析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化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特异的学说”。北宋以后的理学家,几乎无不言神。但唯物论的神化论却主要由气一无论者张载、王廷相、王船山等于以论述发展。本文则主要探讨王船山神化论的神范畴。 王船山以继承张载自命。在他精心撰写的《张子正蒙注》一书中,按注条计,共言气(包括太虚、太和、太极和阴阳)约550处,言理约364处,言神约276处,言神实属不少。王船山育神,一如张载,有三种分指之义:一是“天之神”,二是“万物之神”,三是“心之神”。天之神即“气之神”,又称作“太虚之神”;心之神,指人的精神和精神活动;万物之神,指万物的活动和活动能力。王船山接受“天生万物”的传统看法,认为物之神和心之神都来源于天。  相似文献   

12.
<正> 王船山政治,伦理观念中确有很多封建糟粕。例如,他极力鼓吹“君臣之义”“父子之仁”这些,杨昌济早就指出:“船山所论多有已成明日黄花者”。但这只是船山思想的一个方面。船山在论述自己的治学方法时曾说,“而就事论法,因其时而酌其宜,即一代而各有弛张,均一事而互有伸诎,宁为无定之言,不敢执一以贼道。”我们分析船山的政治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3.
<正>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许冠三先生陆续发表了有关王船山的专论五篇:《王船山的历史学说》,《原王船山之“理”》、《王船山的宇宙观》、《王船山的致知论》和《船山学术思想生命年谱》,共约二十三万字.下面,我们先分别介绍各篇主旨,特别是许先生关于船山思想的独到见解,然后从总体上比较作者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与大陆研究者的异同。以交流学术,启迪新思.《原王船山之“理”》一文,以八章近五万字的篇幅,专门剖析船山的“理”范畴的历史演变和逻辑层次。作者认为,船山哲学的中心范畴不是“天”,不是“道”,不  相似文献   

14.
<正> 王船山晚年自题墓铭:“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对自己一生的政治抱负和学术活动作了自我鉴定。“张横渠之正学”,指北宋张载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刘越石之孤愤”,指西晋刘琨目睹刘渊匈奴汉国之侵凌,欲奋战以雪“大耻”,却受制于“乱贼”,莫酬壮志的愤慨。关于前者,学术界已有论述,而后者则鲜有专论。笔者不揣浅陋,拟从这方面作一些探索。同时,对于船山如何评价刘琨之诗,也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正> 王船山之宗教思想与其理气论关系密切。船山从理气论宗教,创见甚多,兹分数点论之。一、天人不合船山所谓天,包括理与气。“气者,理之依也。气盛则理达。天积其健盛之气,故秩叙条理,精密变化而日新。”  相似文献   

16.
<正> 王船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似乎可从三方面、用他自己讲的三句话来概括:第一,他返本于“六经”,故曰“六经责我开生面”;第二,他出入诸子、佛老、濂洛关闽,而独服膺张载,故曰“希张横渠之正学”;第三,他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对传统文化予以创造性的发展,故曰“推故而别致其新”。王船山为何不象程朱陆王那样返本于孔孟“四书”,而要溯源于、返本于“六经”?又为何于濂洛关闽诸家中独拳拳服膺于张载的关学?王船山又在哪些方面为中国传统文化开了新生面?  相似文献   

17.
<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蓬蓬勃勃一江春水冲击着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靠吃计划经济“大奶子”生活的文艺团体同其他领域一样也是一片喧哗和骚动:“下海”者有之,成“大腕”者有之,心中“蠢蠢欲动”而行为循规蹈矩者有之,四体不勤而充满酸葡萄  相似文献   

18.
李贽和王船山都是我国历史上的进步思想家,但是王船山对李贽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好话。王船山与李贽思想异同之点在哪里,下面略加论述,并探索其所以存在分歧之原因。李贽一生极力反对道学,大声疾呼,“发道学之隐情。”(袁中道《李温陵传》)他鉴于道学家言必称圣人,因而他对六经、语、孟持否定态度,企图以此摧毁道学基础。他说:“六经、语、孟,……大半非圣人之言,纵出圣人。  相似文献   

19.
华夏“和”文化与民族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国古代是宗法社会。宗法社会以家族、家庭为本位,最终形成了“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特色,形成了包含一系列做人说教在内的“人教”文化,“礼教”便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华夏“和”文化即是由“礼教”派生的一种子文化、这种“和”文化表现为一个多维的行为文化系统。 首先,古人为了给人间之和找到一个本体论依据,便把“和”设想为宇宙天地的根本法则,这便构成了“天地之和”。《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董仲舒《春秋繁茂·循天之道》曰:“中者,天下之所始终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干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和者,天(地)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 其次,作为“天地之和”必然反映的“人间之和”体现为“天人之和”与“人人之和”两大形态。“天人之和”是人们在处理与天的关系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原则。在中国古代的宇宙生成图式中,天与人是  相似文献   

20.
<正> 王船山作为一代哲人和学者,对文化问题也有精辟独到的见解。本文试图从王船山对文化功能的认识、对文化学派的取舍和对文化发展的构想来探讨其文化思想。一、“道统”与“治统”王船山对文化功能的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