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鲁迅作品研究中,《狂人日记》是争论最多的名篇之一,从“狂人”的艺术形象到这篇小说的许多词句应如何理解,都有不少分歧意见。通过讨论各种分歧意见,必然会逐步获得深入而一致的认识。本着求教的目的,本文拟对当前比较少人注意的《狂人日记》的情节结构作些探讨,并对《狂人日记》的艺术形象和鲁迅写作《狂人日记》时是否受到苏联十月革命影响等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一《狂人日记》有没有情节?当前有各种不同看法: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完整的情  相似文献   

2.
鲁迅一九八一年四月二日写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一个“狂人”的自述,深刻地揭露了几千年来吃人的封建社会的罪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革命呼喊,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声响亮的春雷。它比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还要忧愤深广。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共分二十段,是二十天的日记。各段的日期大多是不接连的,混乱的。小说里的狂人是一个部里的九等文官小书记(抄写员),过着穷苦的生活。他幻想部长的小  相似文献   

3.
怎样评价《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是鲁迅作品研究中多年分岐的一个问题。关辰同志撰文进行再探索,本刊予以发表,以期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已有70多年.研究它的文章难于统计。可是对“狂人”的争论似乎还未终结。评论界众说纷纭的看法,使中学教师无所适从。笔者所见,觉得有说几句的必要。在繁杂的观点中,以下几种较有代表:第一,狂人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狂人并不狂,狂是“反语”,是“化妆”,第二,狂人是真狂,但不是一般的疯子.而是战士被折磨导致发狂。发了狂还在不息战斗的勇猛战士;第三,狂人既不是“清醒的反封建的战士”.也不是发了狂仍在不息战斗的“时代先觉”,他“完全是普普通通的狂人。”《狂人日记》所呈现的深刻思想不是狂人的思想.而是作者自己的思想。“狂人”只不过是作者的借体而已;第四,狂人是一个觉醒者.叛逆者,但并非清醒的战士.是一个病狂者,又不是完全普通的疯子,并非现实中不存在的象征性人物,而是作者遵循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一个五四时期思想觉醒然而又在精神上负有重伤的先进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形象。这些说法使读者产生疑惑:“狂人”是真狂吗?或是假狂吗?或是一个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复杂的作品之一。它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狂人性格的复杂性上。如果准确地把握住狂人性格的内涵,其他疑难问题就有可能迎刃而解了。目前,对狂人性格的阐释,已有好几种主张。不过,无论是战士说、疯子说,还是寄托说、象征说,都只是从表面或一个侧面对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集感官审美和换喻隐喻为一体的重要的文学要素.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月亮作为一种扩张意象,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性意象.月亮既是使狂人变化的动因,同时月亮意象背后所内涵的是鲁迅特有的多层次隐喻和自己的生命体验.自从鲁迅发表《狂人日记》以来,月亮意象的这种多层次的意义结构便已建立.从此月亮意象不断地出现在鲁迅的其他作品中,成为了鲁迅文学世界中极为重要和有代表性的关键意象.  相似文献   

7.
鲁迅《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真假问题,大致可归纳为“战士说”“狂人说”“寄寓说”.但三说似乎都失之偏颇.事实上,小说本身可提供的“象”(疯子);“象外之象”(战士);“象外之意”(历史吃人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三者不仅不相互排斥,且紧密联系,互为依托.中国传统的美学讲求“象外之象”,“象外之旨”而这些美学原则,都是建立在艺术  相似文献   

8.
文学文本实际上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显在的文学文本世界,另一个是潜在的文本世界,包括社会、政治、作者、读者、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狂人日记》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现实主义白话小说,在“改良社会”、“改良人生”、警醒和改变国民的精神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狂人日记》文本之外“狂人”的人生历程的角度,动态地延伸出一个潜在的文本世界———“狂人”成为“狂人”之前和痊愈之后,以此从“狂人”思想斗争史的角度来讨论“狂人”形象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基本上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来评判《狂人日记》,一个突出的共同点是把“狂人”看作可以归类的具体的人物形象。但不管是“狂人说”、“战士说”,还是“统一说”,都与文本所呈现的真实存在很大的距离。其实,《狂人日记》不是现实主义小说,而是现代主义小说;“狂人”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物形象。只有将作品当作整体性的隐喻象征符号系统,才有可能破解深藏的意义密码,把握其“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狂人日记》描述的是一个癫狂话语颠覆传统神话的过程,那位癫狂的叙述人执拗地思索所谓“吃人”心思的来龙去脉,确认自己也正是染有这种心思的群体中的一分子,终于在亘古久远的历史叩问中走向了绝望的阴影。《狂人日记》式的癫狂话语的生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段,由狂人来充当叙述人,是隐含着突破“从来如此”思维定势的企图的,是尝试着引导人们进入一个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的独白,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吃人”的本质。在海峡那边的文坛重镇杨云萍深得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精、气、神韵,于1928年创作短篇小说《秋菊的半生》,描绘出一幅地狱中血淋淋的将人“炸着吃”的图画,同样也让人读出我们民族的巨大忧患。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发表得最早的一篇,虽然一直被认为是受果戈理(Nikolai Gogol)、迦尔洵(Vsevolod Garshin)、安德列夫(Leonid Andreev)等俄国作家的影响,但对"狂人"的人物形象刻画,笔者以为还应该是得自鲁迅所读的德语版、周作人所读的英语版的梭罗古勃(Fyodor Teternikov Sologub)小说《小鬼》(The Little Damon)的影响。这个"狂人形象"是在鲁迅、周作人兄弟的共同努力下建构的。  相似文献   

13.
鲁迅早期著译的文风曾受陈景韩“冷血体”的影响,陈景韩激进的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姿态在某些方面也与鲁迅改造国民性的观点有相通处:不仅如此,通过对陈景韩《催醒术》与鲁迅《狂人日记》中两个狂人形象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现代转型期文学的内在联系与突进性的嬗变.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文学创作是中西文化合璧的结晶,特别是与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中外学者在将鲁迅与俄罗斯作家进行比较时议论最多的是鲁迅与契诃夫的相似。两位作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狂人日记》和《第六病室》十分具有相通之处,而正是由于东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和主体意识的不同又造成了鲁迅笔下“狂人”形象的变异。  相似文献   

15.
1918年春,鲁迅与钱玄同在北京绍兴会馆那场关于“铁屋子”的世纪性对话,催生了现代中国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催生了现代小说人物画廊中“狂人”家族的第一个典型。“狂人”形象的大量出现,是五四文学的一个独特景观,与现代中国的历史转型和人格现代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狂人”作为那个时代特殊的群体,不仅有很高的文学审美价值,也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20世纪初是一个需要“狂人”而又产生“狂人”的时代。诚如黎锦明在(大街的角落·序》中所说:“甘世纪是精神病倾向最明显的时代”。病理学告诉我们,一般精神病…  相似文献   

16.
深广的忧愤 良苦的用心——论狂人形象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对这样一个问题疑惑不解:为什么鲁迅为中国新文学创造第一篇小说时,要以一个非常态的狂人作主人公呢?许多论者简单地回答说,是因为受了果戈理的影响。这当然是不可否认的。《狂人日记》在体裁、格式、取材角度和人物刻画上,都明显地借鉴了果戈理的同名小说,鲁迅自己也多次明确地谈到二者的联系和他对果戈理等外国作家的喜爱。但我觉得,这并不是根本的原因,更不是象有的论者所说的  相似文献   

17.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真狂,还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这两看法相互排斥,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还是有分歧的。下面笔者想谈谈自己对“狂人”形象的一个看法。 就作品中“狂人”的言行看,他无疑是一个真正的狂人,因为他的言行完全具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征:(一)幻觉妄想。“狂人”一直幻想别人要吃他。他怀疑赵贵翁,赵家的狗,村里的人,医生,以至于他的大哥;他把周围的人的言行,把他所看到、听到的一切,统统都同吃人,或者很快就要吃到他自己,联系起来,作为论据。(二)思维破裂。“狂人”的思维是跳跃的,往往第一个想法和第二个想法之间没有现实的逻辑联系。他可以从“月光”想到“赵家的狗”,从“鱼的眼睛”想到“一伙吃人的人”,从“捏起筷子”想到“妹妹死掉的缘故”;这些现象虽然都被他集中在吃人这一个意念上,但在现实中却并无直接联系。(三)感情不协调。“狂人”怀疑别人要吃他,有时觉得自己“怕得有理”,“真教”自己“怕”,有时又“不怕”,甚至“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鲁迅  相似文献   

18.
鲁迅发表于一九一八年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几千年阶级社会的吃人本质,戳穿了形形色色吃人者的丑恶咀脸,它象一面镜子,也照见了“四人帮”的狰狞面目。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愤怒揭发批判“四人帮”滔天罪行的今天,重读这篇小说,使我们仍然感到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狂人之口,高度概括和生动描绘了吃人者所共有的本质特征:“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我们只要对  相似文献   

19.
一谈到鲁迅的第一篇小说,几乎所有的鲁迅研究者都异口同声地说是《狂人日记》。这种说法,差不多已成为定论的了。我认为,这个“定论”值得商榷。因为这种说法,有一半说对了,但也有一半说不对。说对的,是指《狂人日记》在形式上用白话写,这在“五四”时期开始的白话文运动中,确是第一篇。说不对的,是指《狂人日记》在内容上却是  相似文献   

20.
八十多年来,研究《狂人日记》的文章汗牛充栋。该文从文化方位对狂人的文化性格、小说的文化价值和表现特征进行新的探讨,对鲁迅在“五四”前夜所发出的第一声呐喊,有柳暗花明的领悟和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