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等体积共浸渍法制备了免焙烧Co-Mo加氢脱硫催化剂,以FCC汽油重馏分为原料,考察了活性组分负载量、助剂P和螯合剂对催化剂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O、MoO3负载量分别为3%和12%的催化剂具有最优的加氢脱硫活性和选择性;助剂P可提高催化剂的加氢脱硫选择性,但对活性影响较小;螯合剂柠檬酸(CA)对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影响较显著,当每摩尔(Co+Mo)中添加0.75mol的CA时,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2.
以价廉易得的工业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为基本原料,用酚醛类树脂等进行改性,并添加少量助剂,研制出一种新型高光泽外墙涂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该产品主要性能指标达到“溶剂型外墙涂料”的国家标准(GB9757-88),可广泛用于室内外装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水灰比、砂灰比、压浆助剂、膨胀剂等影响混凝土强度因素的逐一研究,在综合采用以上各项技术的基础上,配制的压浆混凝土强度达到30MPa以上。  相似文献   

4.
利用正交法设计重垢型液体洗涤剂的配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提高重垢型液体洗涤剂的去污能力为目标,通过调整各种表面活性剂和助剂的比例,采用正交设计法进行实验,优化出具有较高去污力的重垢液洗配方,并对其去污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5.
主要讨论了导电炭黑、氯化聚乙烯弹性体对HDPE树脂抗静电改性。采用配方为HDPE树脂 1 0 0 ,炭黑 1 5~ 2 0 ,氯化聚乙弹性体 1 0~ 2 0 (均为质量份 ) ,其它助剂适量 ,所得的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抗静电性能及物理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6.
为了以一种季铵盐类抗菌剂作为功能性助剂,制备具有一定抗菌性能的纸包装材料,并研究其性能。以硫酸盐针叶木浆为基材,以表面涂覆和湿部添加2种方式,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抗菌剂,通过热压工艺制备抗菌性纸包装材料,并对材料功能进行测试,从而确定最佳质量分数及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抗菌剂质量分数、添加方式、工艺参数的选择与材料性能密切相关。以表面涂覆的方式、使用相比较绝干浆质量比为0.8 mg/g的抗菌剂、在热压温度为100 ℃下热压20 min的方案最优。  相似文献   

7.
“漂染助剂在线控制系统装置”载入《中华之最》手册由我校应用技术研究所与佛山市第二针织厂共同开发研制的“漂染助剂在线控制系统装置”(由谢家治教授、陈晓龙副教授主要完成)经过一年半的实际生产运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二针织厂使用该系统后,漂...  相似文献   

8.
利用助剂K2Co3、C(52)CO3、Cu(NO3)2和Mn(No3)2对担体γ-Al2O3表面进行修饰以及KCl助剂对γ-Al2O3和SiO2相体表面修饰,制成负载型Fe-Co双金属簇催化剂。考察其CO加氢反应催化活性和选择性,比较催化刑中添加助刑对CO转化率和低碳烯烃选择性的影响,为制备高活性和选择性的CO加氢催化剂探索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初步测定了在不同助剂、表面活性剂:助剂、温度及pH值条件下AEO-3的微乳区域,并绘制了拟三元相图;确定了配制AEO-3微乳体系的优化条件.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用气质联用仪和红外光谱仪分析无机填料表面活性剂、无机填料、ACR、密封胶的实验方法,并举例说明气质联用仪和红外光谱仪作为高效、实用的分析工具在塑料助剂剖析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文笔论     
文笔之分是六朝文学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本源于两汉时的文学文章之分。随着晋代文章总集编选的兴盛,文体辨析遂显示出其必要性;再加上魏晋时骈文初步形成,与散体文逐渐分途,并得以进一步发展。此二因素应是文笔之分出现的前提与条件。具体而言,六朝时的文笔,应包括“文学”中的文笔和“文章”中的文笔两种含义。前者是从文学性质上区分的,而后者则是从文章形式上区分的。  相似文献   

12.
论21世纪道德教育发展的主导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分析和把握21世纪道德教育的主导趋势,可以使我们尽快摆脱陈腐落后道德思想观念的束缚,主动适应新世纪社会和人发展的要求,并在道德实践中做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选择。这是新世纪伊始迫切需要研究而又具有重要现实和长远意义的课题。在市场化、知识化和全球化三大浪潮中,21世纪道德教育发展的主导趋势是:实现优秀传统道德现代化的趋势;东西方优秀道德融合的趋势;人类社会道德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同时要强调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东方道德与西方道德、多元化与一体化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校专业实验室建设及管理浅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论述了高校专业实验室的重要性和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必要性及意义,分析了当前高校专业实验室建设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三个问题:(1)实验室硬件设施陈旧落后,仪器设备采购不规范:(2)实验人员待遇偏低,队伍不稳,数量不足,知识老化,素质偏低,结构失衡;(3)实验室管理滞后、利用率低。根据多年实验室管理经验和广泛调研,结合实例就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儒道互补格局的形成,既与人性结构模式中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矛盾统一密切相关,也有学说思想自身发展的内在必然性.通过制造关于圣人、经典和诗乐的神话,儒家在与君权建立神圣同盟时,早已使对语言文字、圣人经典的信仰敬畏变成普遍的民族文化心理,而百家之中,惟有道家通过彻底否定语言文字、圣人经典、君权政治等,对儒家的地位发起了挑战.儒家谋取和维护话语霸权,与道家消解和挑战其地位的努力相生相伴、相反相成,深刻影响了士人心性和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人在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追求人的存在的超越和审美化人生,追求生命、灵魂的不朽和永恒,这一取向为古希腊审美主义的发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希腊哲人对人的存在处境和世界存在的理性反思,标举和谐、逻各斯、美和善作为一种终极价值,从而不断推进人和人的生活、人类社会的完满化及其人与宇宙、人与自然的和谐建构,并依此对人生和社会意义进行哲学追求。前苏格拉底的审美价值形而上学为西方审美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6.
在探讨人与"技术"的关系方面,海德格尔是一位先驱式的人物。他对人与"技术"关系的思考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集中在《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对"用具"的分析构建出"此在"的在世方式,展现出"用具"在构建"此在"与世界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此在"在"操心"中直面"用具"而敞开自身进入真理之领域,从而实现了人的自由;后期在《技术的追问》中,他对现代技术进行了批判,追问得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此种本质将世界解蔽为单一的向度,造成了"此在"的遮蔽,使人的生存陷入困境。在这两个阶段,他分别使用了"用具"和"技术"两个概念,并指出两者是不一样的。"用具"和"技术"虽然指涉的对象一致,但是通过对两者的分析,海德格尔展现出的是此在的敞开与遮蔽状态。  相似文献   

17.
人的本质、人的世界与哲学的力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劳动以对象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诞生为前提,以内在的精神活动即思想为前提,劳动是外在化和客观化了的思想。思想本身就是劳动,是决定其他劳动的劳动,人是一种思想着的动物。哲学是思想的最高的、最彻底的和最纯粹的形态,思想规定了人的特殊存在方式,而哲学则规定了思想的存在方式。哲学活动的目标是要超越一切确定性、有限性而走向终极,追溯终极原因和认定终极意义,这决定了劳动的范围和劳动的目的。哲学还要反思自身和自我批判,其所具有的内在否定性,人因而能够突破种种限制而超越既定世界,不断创造出崭新的未来和理想天地。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最高"解释",这种解释塑造了改造世界的主体——人,奠定了人的内在世界,人内在的观念内涵决定了人外在地对世界的改造。文化世界是根据观念建立起来的,因观念的变化而提升和变化,哲学便是改变观念的活动,是改变个体心灵的活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哲学的力量是本源性的力量,人的日常行为和日常所思由其所派生。人的力量和意志来自于内在的思想,来自于内在的哲学认识和哲学信仰。  相似文献   

18.
数字城市建设中的技术理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字城市建设是目前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对数字城市建设定位以及战略意义的认识不足,导致技术理性主导数字城市化建设工作的现象突出,带来较大的社会影响.在对技术理性僭越的批判的同时,数字城市建设应当重视人文文化建设,建立人文理念,重视培育市场需求与环境建设,稳步渐进,讲求实效,在应用中求发展,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马洛继承和拓展传统,通过再现和变形策略,把普罗米修斯神话嵌入《浮士德》剧本中,构建了一个浮士德求知的神话。普罗米修斯神话这个古典范式赋予了浮士德源自希腊神话里的求知精神和欲望,他的求知行动被放大投射到西方文化传统大语境的背景上,浮士德因此被塑造成了一个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真理和知识的人物化身。把该剧与普罗米修斯神话联系起来考察,有助于了解马洛构建求知神话的渊源和过程,充分认识浮士德这个人物形象,更好地阐释和欣赏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20.
道教和道士思想是中国的国粹,陈独秀和鲁迅都洞明其弊,在文章书信中屡有针砭,且带有各自的特色。陈独秀分析造成义和拳的五种原因,把道教排在第一,认为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道士所造的迷信邪说的结晶;但这一思想在建党以后发生了变化。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要比陈更加深广,对道教和道士思想的批判更加坚持不懈,他关于“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论断真正抓住了中国文化和宗教问题的要害。以科学代宗教是他们共同的主张和遥远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