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妙峰寺双塔     
妙峰寺双塔坐落在绥中县永安终塔子沟村北妙峰山上。因原塔下有一妙峰寺,故名为妙峰寺双塔。妙峰寺双塔建于辽乾统年间(1101—1114年)。该塔设计巧妙,造型美观,虽历经沧桑,至今雄姿犹存。双塔一大一小,东西对峙,相距50米,屹立于炒峰山上。大塔为砖筑,八角九级,密檐式,高19米,每边宽2米。其基座高2.4米,平面作八角形,八立面,各面塑小佛像两尊,转角处塑承托力士像。第一级塔身约占全塔高度的三分之一,塔檐下砖雕平措,每面各有砖雕大佛像一尊,手托净盘,坐于莲花之上,头上是凌空飘飞的仙女。正南菩萨项带串珠,一手抚膝…  相似文献   

2.
北京的古塔,原大约有300座,现如今尚存约150座.北京二环路内,原有五塔,砖塔胡同万松老人塔,西长安街大兴隆寺双塔,阜成门内大街妙应寺白塔,北海琼岛永安寺白塔.  相似文献   

3.
北塔法轮寺是清皇太极动建盛京城外四塔四寺之一,是现在塔、寺保存最为完整之一处。北塔法轮专,从清初至解放前一直是佛教圣地。他与寄骨寺有着密切联系。北塔法轮寺的建筑布局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土坯垒墙,东西长9丈9尺,南北长29丈,院内有僧房三间、厢房三间、水井一口。第二部分是法轮寺的主体建筑。砌砖墙,东西长36丈,南北长53丈。院内有藏式喇嘛塔一座,山门、天王殿、大殿、晾经楼、达喇嘛住房、僧房等。北砖墙外有增房五间。清初,北塔法轮寺只有一位达喇嘛和数名喇嘛。乾隆四十三年把北塔法轮寺改为“满洲喇嘛寺院”,将达…  相似文献   

4.
锦西圣水寺     
在锦西莲花山脚下有一座规模可观、建筑宏伟的寺院,这就是辽西著名的寺院——圣水寺。它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寺之名是因其山南寺中有一股清澈的泉水四季长流而得名。据寺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的“建立圣水碑记载”“圣水寺之建也,起自甲午四月庚子岁五月,……其下有清泉仰出,冬夏不竭,似有口名,其泉口圣水,而寺名亦如之。”圣水寺虽建于康熙年间,但当时规模甚小,以后经不断修建方成为占地达一万平方米的辽西名寺。圣水寺的建筑可分为东、西、中三路。中路是寺的主要建筑,最南面的是天元宫,宫高三层,一层为砖砌的方形,当中南北向辟门洞,两侧开圆窗,门洞两侧为楼梯间可通二层。二层也为方形,每面阔三问,带周围廊、室内当中设有一根通天柱直通向顶部。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南通市的寺街街区是省内现今存留为数不多的古街区。寺街古街区保留着自唐代以来的建筑群落和多处有历史价值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教育等设施,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文章针对寺街古街区的保护与建设,结合张謇旅游文化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窟檐建筑是石窟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起源于印度,早期以装饰为主。佛教传入中国后,窟檐建筑作为石窟寺的保护性设施及重要礼佛空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衍生形成类型多样的建筑形制。目前,我国大多石窟寺窟檐建筑因毁坏或缺失致使洞窟内塑像、壁画等暴露而面临环境侵蚀的危险。因此,窟檐建筑作为石窟重要的保护屏障备受学者关注,但囿于保护理念、环境风貌、建筑形制和材料技术等原因,石窟寺本体保护需求、保护措施对石窟外观影响的平衡把控、窟檐原貌的缺失与保护性窟檐建筑风格的协调性探索三个方面,成为制约石窟保护的瓶颈。本文从窟檐建筑源起、形制特征与分类、保存现状与需求、保护性实践的利弊等方面,提出石窟寺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保护对策,指出适宜的保护性窟檐修建对于石窟寺的长久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北镇庙     
从有悠久历史的名城北镇县城西行数里,在绵亘几十里的松山脉所属医巫闾山脚下,有一座规摸宏大的庙宇,即北镇庙。北镇庙是古代北镇医巫闾山的山神庙。始建于金代,元明清各朝又历次扩建与重修。据《北镇县志》元巡抚王宗彝所撰《北镇庙》中载:“舜即位分冀医巫闾之地为幽州,于时分州十二,各封一山以为一州之镇,医巫闾即幽州之镇也。去山五里四分里之一,距城三里四分之三。唐开元中封山神为广宁公,金加封为王,医巫闾密近邦畿,大德间加封贞德字,岁祀与岳读同……”明太祖洪武初年改封医巫闾山之神,“建庙设主,岁时祭享,朝廷有大典,恒遣官祭告,清代悉仍旧制……”(《北镇县志》)历代统治阶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上一篇论文中申述北镇起义的阶级斗争性质,同时,我们也认为北镇起义带有民族斗争的色彩。所以具有这样的色彩,是由于这次镇民起义是和北镇及其附近地区的山胡、勅勒人内反魏斗争交织在一起的。而北镇镇民不小一部分即来自山胡、勅勒,他们和本族人有着一定的联系。由于这(?)斗争具有民族的色彩,因此北魏统治者有时把它笼统地说成好象和拓跋本  相似文献   

9.
中会寺系千山“五大禅林”之一。位于千山中部五老峰南山坡上,因居千山五寺之中,且昔年五寺之僧多集会于此,故名“中会寺”。中会寺历史悠久,据寺内明万历八年(1580年)重修碑记记载,中会寺“历汉唐宋元,中经水火,不知几变”。清嘉庆四年(1799年)重修碑记记载,“襄平南千山上自唐敕建古刹有五,中会寺居中”。可见,中会寺于唐代已经建成,甚至可以追溯到汉代,几经水火,多次易址,后于明万历八年在现址进行了重建。至今在寺北山和西山等处有古庙遗址多处。现寺殿宇大多为明代建筑,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在《游辽东千山顶记》中曾记述:“中  相似文献   

10.
千山香岩寺     
香岩寺位于千山南部,仙人台西下方香岩峡谷内,为千山五大洋林之一。寺分大雄殿、十方堂、客堂、禅堂、斋堂、共十幅建筑,34间,737平方米。此寺木雕装饰之精巧与秀丽的山峰景色陪衬,更呈现出民族的艺术美。前后殿皆单檐硬山式建筑,脊上有彩色浮雕装饰,斜脊有跑兽,檐下有五铺做补间、柱头、转角斗拱等,每间坊下有燕尾盘龙,犀牛等透雕。从木雕和装饰看,在千山诸庙宇中,此庙最为精致。  相似文献   

11.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为代表的寺院建筑格局分属宫殿式与民居院落式两种,其作为佛教文化载体的寺院建筑与雕饰所产生的庄严、深邃、幽雅的感觉,表明这两种形式均具有佛教顶礼膜拜、超脱尘世的象征意义。普陀山又有许多摩崖石刻,内容大都是礼佛宏法或赞美景物,多数用楷体书写,端庄雄丽,与“海天佛国”的环境相谐。  相似文献   

12.
寺与塔都是与佛教有关的建筑。“寺”与“塔”是梵文的意译、音译 ,在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交融的漫长过程中 ,表示寺与塔的相关词语也逐渐产生 ,有的完全融入汉语 ,成为地道的汉语语素。  相似文献   

13.
金县大黑山     
大黑山亦名大赫山、大和尚山,在辽宁省金县城东十五里,海拔664米,是金县第一高峰,山上有隋唐山城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胜水寺,响水观、朝阳寺等名胜。胜水寺(观音阁)位于东北山腰。远在明代以前,这里就有寺庙,后来倾倒了。明洪武初年在古刹的废墟上又重建庙宇,而后从明清各代到民国年间皆重修过。其上庙建筑在半山腰的巨大岩洞之下,由飞殿,禅房等组成,另有钟楼、碑刻等附属文物。下院  相似文献   

14.
《头陀寺碑文》入萧统《文选》,佛教典籍《出三藏记集》称寺碑文“文自彼制”而“道缘成业”,亦“总入于集”,从目录学可知寺碑文兼跨僧俗两界。《头陀寺碑文》以西天佛地为参照,以中土建筑话语叙说佛教寺院与佛理,其话语跨建筑、佛教两界,由此体现了“碑文”文体其中的一类,由“主于叙事”向“主于议论”之“变”。《头陀寺碑文》以中土义理话语与文章笔法之类叙说佛理,跨中土学术与西土佛教两界。跨文化的多重话语的介入与重构,令寺碑文增添了许多魅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佛教寺院建筑,基本上都是汉式建筑,其建筑形式来源于佛教滥觞时期的洛阳鸿胪寺。众所周知,鸿胪寺是东汉专管朝祭礼仪的官署,只因西域来的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僧人,用白马驮经书来此翻译和传法,中原人便效仿他们住的地方建筑了后来的佛教道场一一寺庙。因此,可以这么说,中国飞檐斗拱式的佛教寺院,  相似文献   

16.
奉国寺     
奉国寺在辽宁省义县城内,初名咸熙寺,后改称奉国寺,因大殿内塑有七尊大佛,所以也称七佛寺或大佛寺。寺院坐北朝南,平面布置前狭后宽。山门一间,两侧各开一便门。山门外左右列石狮二座,门内设四柱三楼木牌坊三间。再进为歇山式的无量殿五间,殿后有甬路直达月台,月台前部东、西两侧有六角和方形碑亭各一座。月台后部为大雄宝殿,耸立在月台之上,宏伟壮丽。前人曾作诗称颂“大雄宝殿势威雄,今昔人称建筑崇,庙貌盛传关  相似文献   

17.
“莲性寺东园”,位于瘦西湖南岸,园门与五亭桥对峙,始称“贺园”,园在莲性寺之东,所以又称“东园”。“东园”久废,然“莲性寺”、“云山阁”、“白塔”尚存,这里是瘦西湖风景区建设较早的地方,也是扬州历史上的文化之区。一源远流长的莲性寺“莲性寺”原大门南向,主体建筑于白塔之南,清代早中期这里原有两个寺庙,法海桥对面原为“关帝庙”,“关帝庙”西为“莲性寺,寺南建殿,寺后建“白塔”,(见李斗《扬州画舫录·桥西录》)原“莲性寺”今已不存,今日的“莲性寺”是清光绪中叶后重建的。其方位改为原莲性寺之东,面东向。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美术史上,以石窟寺为代表的佛教美术源远流长,它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等为一体,形成了综合多种艺术形式的宗教艺术。中国古代的石窟寺遗存数量众多,甘肃一带更是保存了大量的石窟寺,除了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还有许多石窟寺分布各地。由于这些佛教遗存保留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因而自敦煌藏经洞发现至今,对甘肃佛教石窟寺美术等的研究成果纷至沓来。  相似文献   

19.
辽金西京之大普恩寺,即位于今大同市城区西南隅之善化寺,该寺现存有金代撰文金代刻立的石碑一通。碑文撰写者是南宋著明理学家朱熹的叔祖父朱弁。此碑记事、述史、写人,真切感人,对辽末保大二年金辽大战给佛寺带来的巨大灾祸,对圆满大师忍辱精进重建大寺的经过,以及对金代重建的大普恩寺的建筑一一作了记述。此外,朱弁对自己被金人扣留西京十七年的生活记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一段历史的真实情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飞鸟文化是日本古代史上最早以政权中心为代表接受中国大陆文化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日本文化。飞鸟文化的主要遗物有建筑物和佛像等。法隆寺即是其中之一。法隆寺的伽蓝布局、寺中木结构建筑的特色以及寺中保存完好的数尊佛像,无不向今人夸示着1300余年前飞鸟时代工匠们的精湛的工艺水准,展现着古代世界中艺术东渐的痕迹。可以说法隆寺就是飞鸟文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