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对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和我国高校对留学生的跨文化管理的研究和探讨也越来越深入。文章针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各方面,从文化习得的视角出发,提出高校留学生管理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文化习得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华留学生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及跨文化适应问题,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化解文化冲突,顺利度过跨文化适应阶段的重要方式。文化习得是提高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培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际商务环境中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Hofstede的文化维度模式和Hall的高—低情境模式为理论指导,以国际商务环境活动中的大量实例,论证分析了跨文化商务环境中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及文化的多维度,认为在跨文化商务交际活动中,交际者必须对全球文化的多元性和多维度有深刻的认识,对跨文化商务环境中的多元文化差异非常敏感,随时调整自身的商业决策、管理行为和交际方式,以适应国际商务环境中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基于心理资本的跨文化适应模型指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是个体-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个体资源与外部环境互动过程的产物,其中心理资本是跨文化适应最具活力和可干预的要素。学校和个人可通过组合心理资本的主要结构维度--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进行干预,在个体层面,引导留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在管理层面,加强初级预防、整合资源,实现心理资本提升的重点突破,最终促进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80年代后研究方法不断丰富,研究范围、研究层面和视角不断扩大,产生了不同的模式和理论。对跨文化适应研究发展历程、分类、研究层面和研究视角以及不同理论的系统梳理有助于对跨文化适应的深层次研究。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一脉相承的理论发展,也是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青年工作的特点所形成的实践创新。通过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理论来源和基本内涵提供的科学指引,从历史维度明确了强化青年时代责任的要求是增强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与时代同向同行;从现实维度明确了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增强意识形态建设;从青年成长个人维度明确了完善综合素质的要求是在对青年特性和社会地位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其奋斗热情。由此形成进一步发展青年事业的实践路径,即通过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增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优化青年人才培养和选拔模式,提高青年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升青年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通过对感知授课质量和课外就业帮助的促进与提高,进而对学生就业能力的两个维度产生正向影响;通过感知授课质量的提高而对课外就业帮助产生促进作用,再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维度产生正向影响。此外,学生感知授课质量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双师素质"教师的课外就业帮助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影响路径并不畅通。  相似文献   

8.
大庆精神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名片.大庆精神对外传播意义重大、可行性强,在大庆城市国际化建设和国家文化相关战略实施的当即,应加强大庆精神的对外传播.跨文化适应是大庆精神的对外传播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当前应努力提高大庆精神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变革及其伴生风险,给基层治理体系优化和治理能力提升带来巨大压力和新的挑战。如何将数字治理的技术优势与政府治理的制度优势相融合,破解传统治理模式的适应性困境,是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创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敏捷治理理论和韧性治理理论构建敏捷—韧性治理模式,并从适应性结构、过程和功能维度进行适应性创新框架分析得出结论:在结构维度,强化治理结构多元化、业务事项标准化和治理业务平台化的适应性创新;在过程维度,注重应急态的敏捷应对、后常态的危机恢复与调试学习、常态化的韧性规划和韧性建设;在功能维度,开展治理理念、治理制度和治理技术的适应性创新。同时,设计基层治理能力提升路径、资源与平台整合路径和组织文化变革路径,实现组织在复杂风险和新技术环境下的动态适应性以及创新绩效的达成。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化误读与文化宽容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化误读与文化宽容是文化学者和文学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文化误读往往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壁垒,是跨文化交际学、翻译学、语言学、哲学与文学批评的对象。在跨文化视域下,文化误读与文化宽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辨证统一的。本文从跨文化交际入手,阐释文化误读、文化宽容的文化内涵,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哲学、语言学与文学维度深入透视,为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提供理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社会适应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永恒主题。通过实证调查、理论分析,建构社会适应行为的三个维度,即自我调适、生涯活动和人际适应。在此基础上,编制小学-初中聋校学生社会适应行为量表,并进行实证验证。测量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并验证了该量表结构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陈国明  余彤 《学术研究》2012,(1):130-138
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迫切要求跨文化适应的能力,以及对此概念更加系统化的研究.针对现存文献中这一概念意义模糊化的问题,本文通过简要的文献综述来说明跨文化适应是一种跨越边际的博弈,以此为跨文化适应的理论化打下基础并尝试进行理论建构,认为跨文化适应作为跨越边际的博弈必须整体化对待,获得跨文化适应的关键是要有“边际智慧”.本文的分析为跨文化适应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个基本的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13.
赵源 《东岳论丛》2024,(2):134-144
随着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推送工作受到重视,提升中国在国际组织的任职能力、填补中国的国际组织人才缺口,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结合25个联合国司局级以上中国籍职员的案例,运用扎根理论对国际公务员跨文化领导力进行了探索性的案例研究,构建出一套“广度×深度”跨文化领导力模型。“跨文化自我管理”“跨文化业务管理”“跨文化人际和团队管理”的概念范畴代表国际公务员在横向维度上三个方面的领导力,此即领导力“广度”;“观念认知”“情感态度”“行为技能”的概念范畴即国际公务员在纵向维度上三个方面的领导力,此即领导力“深度”。从隐性领导力到显性领导力、从自我管理和业务管理到人际和团队管理,本研究为中国培养推送国际化人才的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霍夫斯戴德的文化价值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荷兰文化学者吉尔特·霍夫斯戴德教授的跨文化研究理论,总结了反映民族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五个独立维度,并且计算出了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五个维度上的量值,基本上描绘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从而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企业协同进化发展理论是在结合环境"选择说"与管理"适应说"并整合不同视角的学术观点的基础上产生的。企业协同进化发展具有多层次、多因果、非线性、正反馈以及路径依赖等特征。企业通过与其生存环境包括企业内、行业、产业等建立协同关系,与环境变迁同等进化,进而发展企业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窦立夫 《学术界》2005,(4):153-158
科学发展观条件下的中国地方政府面对的是变化了的行政生态,而首当其冲的是政府理念建设。通过分析地方政府在整个政治体系中的实际地位及其破解难题培养内生增长机制的要求和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行政生态变化的需要,作者提出了地方政府的发展———人本理念。具体展开为人本维度、制度创新维度、法治维度、资源节约维度、新发展路径维度。  相似文献   

17.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与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欧美文化研究的历史,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霍氏理论在学术研究和跨文化实践中有广泛应用,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能会有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在跨文化交流中,与西方国家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差异与冲突碰撞.本文以跨文化学家霍夫斯泰德所提出的国家文化的四个维度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中西方在文化价值观中的差异,以便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减少或消除无意识的文化冲突,更好地推动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交流研究是对不同文化人群交流特点的比对研究.在跨文化语境中,广告传播效果可能由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不同而造成巨大的差异.该文以麦当劳系列广告为例,分析其在文化语境和文化维度设置中对跨文化交流理论的应用及传播效果,探讨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和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交际加快了全球化进程,全球化趋向又呼唤着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提高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需要厘清跨文化交际失败与跨文化交际失误之别,并从语言、文化、语境等维度对跨文化交际失误进行交际者语用归因,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有效交际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