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自"五·四"时期登陆中国就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李金发的象征诗歌开始,现代主义逐渐为中国新诗坛所接纳,并被探索中的中国诗人"为我所用",成就了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九叶诗派"和"朦胧诗派".从20年代到30、40年代至80年代,现代主义在新诗歌史上呈现出明显的发展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袁可嘉把他在40年代关于中国新诗现代化的一系列诗论文章结集出版,命名为《论新诗现代化》,这本曾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诗学思想影响,同时又结合了40年代中国新诗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九叶诗人创作实践而形成的诗学理论,在90年代被认为是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理论的重大突破。袁可嘉本人则称之为"中国式现代主义",并从思想倾向和诗艺两方面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一突破为我们寻找到一个研究的出发点,即袁可嘉的诗学理论借鉴了哪些西方话语,同时又进行了哪些中国化的探索,进而形成了中国式现代主义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现代文学与都市文化的关系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难题。由于都市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尴尬位置,致使现代文学中的都市身影如吹皱的池水中的倒影,模糊且变形。从资料看,新诗的现代主义与都市文化有密切的关系,现代主义诗歌丰富了相当薄弱的都市文化的表现领域。然而新诗的现代主义和“都市文明”曾经都遭受过蔑视,因此新诗的现代主义与都市文化的密切关系至今仍很少被人注意。发掘这份文学资料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宁波籍的袁可嘉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家的代表,他在系列文章中阐述了“新诗现代化”的方向和具体策略,其中针对新诗感伤诗风提出的反抒情,针对新诗“意义明晰”阅读惯性所倡导的“晦涩”,针对“单纯”式诗思模式提出新诗的综合性特质,都有一定的前瞻性,这些理论在后来的新诗发展中仍得到明晰的回响。  相似文献   

5.
新月诗歌不仅仅反驳了新诗初期的过于散漫、趋向解构的语言表述,而且在吸收传统和域外诗歌资源的情况下,大胆创造,为新诗确立了“熟悉而又陌生”的格律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厘定了新诗的语言表述。虽然新月诗派在后来趋向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从音韵、视觉等具有浓厚传统格律观念的新诗规律化语言理念。但它所确立的对传统汉语诗歌和域外诗歌资源的理性思辩观念却是成就现代主义新诗的关键所在。以往的研究.单从传统汉语诗歌的视角看到新月诗歌的格律化追求,却在整体上忽视了新月诗歌对新诗语言的真正理念和对传统汉语诗歌语言表述的创造性改制。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中原大地灾难深重的社会现实,孕育了河南新诗的发展.一大批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学良知的诗人承袭中原大地悠久的诗歌传统和"五四"新诗的熏陶,唱出了河南诗歌的最强音,形成了一个以现实主义诗歌为主流,象征主义、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风格流派并呈的繁荣局面.成为30年代中国新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新诗在30年代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7.
论新诗现代主义的内在逻辑和技术构成敬文东一早有论者指出:中国新诗现代主义起始于李金发和他所代表的象征诗派。①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哪里有判断,哪里就有危险。问题往往也就出在这里。由于李金发曾旅学法国,狂嗜当时业已席卷法兰西乃至欧洲大陆的象征主义诗歌②,...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古称神州,在先秦的典籍中也有“神人以和”的古训,但后来我们民族淡化了神性信仰之维而强化了实用理性之维.而从西方来看,其诗学和神学有一个交汇之处便是现代主义.当代中国现代主义也应该汲取现代神性信仰的价值,以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特性又具有普适性价值的新诗学.基督教徒作家北村的现代主义诗学呈现出了这方面的鲜明特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论“九叶”派诗歌的现代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叶”派主张在尊重新诗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更多地吸收西方现代派诗歌营养,重建新诗现代化格局。他们提出了新诗“戏剧化”的创作原则,表现出不同凡响的诗美智性化追求,并在诗歌语言和诗体形式方面作了大胆探索,其丰硕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新诗艺术的发展,并具有丰富的启示性。他们融合中西文化,坚持现实主义精神,运用现代主义表现技巧的诗歌创作,在中国诗歌史上写下了鲜亮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语:大陆与台湾新诗是逆向展开的:当大陆新诗倾心于现实主义的时候,台湾新诗却亲近现代主义;当大陆新诗向现代主义转过身来的时候,台湾新诗总体地又趋向现实主义。两岸诗歌美学的错位,是一个非常有趣、也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诗歌现象。现在,学术界在呼吁对文学进行贯通性研究,近、现、当代贯通,古今贯通,中外贯通。其实,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而言,还有一个海峡两岸的贯通。尤其是相同艺术取向的新诗在海峡两岸的状况如何,是具有很多可比性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开发的领域。刘士杰研究员的论文从政治背景、艺术传承、表现手法等几个视角考察…  相似文献   

11.
战时的现实处境使西南联大成为一个崭新的现代主义诗歌发展与成熟的土壤,它的民主、自由、开放的氛围为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人群实践新诗的现代理念提供了场所。战争促使诗人们走出象牙塔与精英话语体系,与社会底层真正融合到一起,反思全民族的灾难和个人独特的生命感受,借鉴现代主义的技法,以诗承担起时代和现实的重负,这种自觉担负显示了一代知识分子在那个风卷云集的时代丰富与痛苦的身影,也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以卞之琳为代表的现代诗派和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派拉开了新诗现代化的序幕,"九叶"之一的袁可嘉不仅创作诗歌,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诗论体系.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袁可嘉的创作和研究兴趣从西方浪漫派诗歌转到现代主义诗歌,新批评理论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袁可嘉诗论中心"新诗现代化"入手,探寻新诗现代化与英美新批评理论的渊源,并讨论袁可嘉如何将英美新批评理论"中国化".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光照之下的中国文学如何发生变化 ,走向何处 ,一直是个吸引人的话题。本文就试图借用后现代主义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理念 ,通过对中国建国以来 ,尤其是进入 90年代以后的新诗创作特点和与之相比较早时期新诗创作特点的比较 ,展示出在后现代主义大潮影响之下 ,中国文学中的一隅———诗歌创作所产生的变异。进而对这种潮流之下新诗的创作与批评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九叶”派根据本土化原则和个性化要求,合理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剔除其与时代精神相悖的因素,并藉此以与政治口号诗作出根本的区别,建立“中国式”的现代主义诗学;“九叶”诗派对于新诗现代化,提高民族审美能力,作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诗"派在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汇点上形成了自己的诗美理想,他们以独特的艺术理解去拥抱和融汇西方现代主义"新的写作方法",构建和强化诗歌自身的审美品格,坚持"戏剧化"的创作原则和意象化的美学追求,成为20世纪40年代诗坛上独树一帜的艺术生命群.  相似文献   

16.
丁惠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52-54,59
简要介绍了1949年前现代主义诗歌给中国新诗带来的新奇比喻、韵律、音乐性、异域风味等因素,尝试在多元系统理论的视域下探究它被中国文学接受的文化、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以及冲击、影响中国文学系统而又最终被其所吸纳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7.
冯至早期的浪漫主义创作已经包含了一个智者哲学沉思的特色。留学德国接受存在主义哲学和沉醉于里尔克的诗作,完成了创作美学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转变。30年代末参加《新诗》群体,介绍里尔克和尼采,创作一组《给几个死去的朋友》新诗,成为他走向现代主义的先声。《十四行集》追求在日常生活里发掘和体味与时代人生关联的哲理,表现了感情、哲理与现实的统一;传达的不单是现实感情而是经过升华的人生经验;实践里尔克的给不确定的情感以定形的雕塑性原则。它产生了笼罩一时的影响,实际上成为通向40年代“中国新诗”派代表的新现代主义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九叶”诗派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一个高度自觉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本文从两个视角对“九叶”诗派进行分析:一、诗歌理论与文学批评;二、创作实践与艺术风格。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九叶”诗派之所以在时隔30余年后得以重新浮出历史地表为时代所认可,就在于它那高度自觉的现代主义意识与追求深度经验的先锋风格和新时期的诗歌期待视野产生了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19.
论诗学中的"知性"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发展史上,"知性"一词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知性概念本身迄今仍为许多人所误解.本文全面梳理了"知性"的哲学史渊源以及它在新诗史上接受与发展的轨迹,并从诗学观念和诗学策略两个方面界定了知性的涵义.  相似文献   

20.
从现代性新诗的历史性情境入手,分析新诗创作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极为相似的社会心理背景。现代主义成为新诗写作的时髦样式,在与本土诗人群及其创作观发生分歧的同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还从地缘角度,即岛国混杂性文化的角度揭示台湾新诗创作显示出的本土方面的现代性,进而探讨目前诗学研究存在的理论空隙。肯定台湾现代主义新诗有其独到敏锐眼光的同时,借助张默的理论揭示其中存在的疏漏之处。结合台湾本土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个案说明现代新诗对台湾诗人的冲击。最后,提出小说和诗共同开发认识世界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