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庄子》、《列子》中重出寓言故事的分析,可以为我们考察《庄子》、《列子》之先后提供重要的学理依据。《庄子》引用《列子》,说明《列子》应早于《庄子》。此问题的辩议对梳理道家思想的演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小虎 《理论界》2014,(3):166-168
《吕氏春秋》并非杂家,而实是宗本于道家、兼采儒墨名法之善而已。故其虽未明确提出"元气"概念,但其"与元同气"之气思想却是直接继承于老子"道生一"之论,已然具备《鶡冠子》、《淮南子》所谓"元气论"的理论模型,其突出特点表现在"元气"本体论、"气化万物"的宇宙观及"气化自然"得修养论上。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张载思想"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多有研究,不过从张载思想结构来考察则不多。张载构建的太虚与气体用不二、体用相资关系体现了对《易传》气化万物以及万物之性伴随气化万物的过程而产生观点的发展,同时按照《中庸》"天命之谓性"的"天→人"的下行路线实现了天道与人性的合一,即实现了太虚与人性的合一。张载思想"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之间体现出逐步深入的特点,它们对张载思想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道"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本原,还原了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和普遍联系,进而实现了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呼应;《老子》提出"治人事天"的思想,肯定了天的独立意志性,将天命论置于人的主体性的对立面,从而使唯物主义自然观获得了蓬勃生机,实现了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呼应;《老子》强调意识的能动性在于"为无为",既是体会"道"的物质性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意识能动性的作用方式和辩证法的物质运动法则,从而实现了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呼应。  相似文献   

5.
"观复"既是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十分重要的思想命题。作为圣者,老子以其丰富阅历和知识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生命完善的文化滋养,他的"观复论"既贯穿着道德关怀意识,也蕴含着性命修持旨趣。长期以来,人们对老子的"观复论"做出了种种解释,但在理解上却存在不少分歧。如何领悟"观复论"的精神旨趣?唯有将之与《周易》联系起来。在老子《道德经》"观复论"与《周易·复》卦的象数义理之间有一条彼此贯通的思想连接线,而这条连接线正是揭开老子"观复论"奥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老庄思想的异同及价值简论吴士英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史记·老子中韩列传》),司马迁这个评价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人门往往将老、应相提并论。诚然,老、庄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相通的。但是,对老、庄思想认真进行对比研究之...  相似文献   

7.
老子在《道德经》中确立了其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而在对"道"的解析中,很多学者都将之与审美相关联。本文试图从分析"道"的特性出发,指出老子之"道"所具有的隐晦性、规律性和指示性,进而明晰老子之"道"如何与审美相关联,发掘出老子的思想体系中丰富的美学意涵。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养生主》是直接建立在《齐物论》哲学框架之上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养生主》所体现的庄子的生命观做了更加细致而深入的解读。对"缘督以为经"中的"督"、"帝之悬解"中的"悬解"等核心概念,以及对寓言"右师一足",作者都有与前人不尽相同的理解和阐释,对"庖丁解牛"、"秦失吊老聃"两则寓言,作者也进行了不同于前人的细读式分析。  相似文献   

9.
祝捷 《江汉论坛》2012,(4):59-61
张湛《列子注》是东晋时期的一本重要、但内涵和观点都比较潜藏的学术著作。通过对《列子注》中较为重要的第三章题注进行较为详细的文字考查,并通过与慧远《不敬王者论.求宗不顺化第三》中的文辞与理论进行对比与解读,我们认为,《列子注》是以道家思想为主旨,主要对佛教思想进行了文字精细而暧昧的评论,对儒家作了简单明确的反对,对篡权者作了强烈而深刻的批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庄子》中的得道之人为论题,对《庄子·逍遥游》作了解释。首先,从《庄子》内篇《大宗师》和外篇《知北游》两章找到庄子心目中确然存在着得道真人的理念;随后认为《逍遥游》是《庄子》的总纲,而在这个总纲里主要论述的是"得道真人"的含义、特点以及实现的方法途径,以此来揭示人之存在的各种不同的境界,从而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强调自由之极至境界的至高无上性及其实现之可能。  相似文献   

11.
道家思想是一个概念十分丰富的思想体系,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都有许多深入准确的洞察.其中,先秦时期道家心理保健思想就异常丰富.文章把《老子》《庄子》中的心理保健思想做一概括性的整理,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个方面为中心展开,探讨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土,《鹖冠子》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并被判定为先秦黄老道家真书。其所提"元气"思想,上承老子道气关系论,下启两汉"元气"论思潮,中与《列子》《吕氏春秋》互相印证,成为先秦黄老学派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3.
道家思想是一个概念十分丰富的思想体系,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都有许多深入准确的洞察。其中,先秦时期道家心理保健思想就异常丰富。文章把《老子》《庄子》中的心理保健思想做一概括性的整理,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个方面为中心展开,探讨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继承了朱熹"老氏之学最忍"、被用来欺诈对手的论断,并引申之。在其儒学注疏中,直接斥责老子为欺诈之小人。但是,在《老子衍》中又不得不尊重其文本,同情地理解老子。于是,其儒学注疏与《老子衍》中对老子的评价便出现了张力。我们认为,这种张力源于他的儒家道统偏见和他缺乏对老子思想深邃性的认识。老子是从天之包容无为的角度,要求统治者仁慈、利物而不争,以感化天下。王夫之却执着于儒家的教化和儒、道的区分,将老子斥为异端小人。王夫之的矛盾态度揭示出,王夫之以儒家的人类福利教化为视角,是不能出于老子之上、切中要害地批判老子的。  相似文献   

15.
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的角度对庄子<逍遥游>的价值和意叉进行新的阐释可知,老子之"道"与庄子之"道"具有根本的差别,老子之"道"是一个处于"无"、"有"之间的混沌整体,而庄子之"道"则是一个在想象中万物并呈的现象整体.庄子以其之"道"提出了人的精神自由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了精神世界的心灵自由和物质世界的行为自由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绝对自由及相对自由,提出了人的四种不同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庄子在<逍遥游>中还广泛地涉及了自由的人生价值观念与政治功利性的人生价值观念、精神世界的真实性与物质世界的真实性、事物的精神价值与实用价值等一系列哲学命题,构筑起内涵丰富的精神自由的观念,并成为其整个人生哲学体系的思想基点.  相似文献   

16.
袁青 《中州学刊》2014,(4):124-128
《老子》的"小国寡民"中"小"、"寡"都是动词,意为"以……小"、"以……寡","小国寡民"即"小其国而寡其民",意为将国家看得很小,将人民看得很少。"小国寡民"并非是通常所认为的《老子》理想社会的描述,而是一种统治术。《庄子》等书将《老子》"小国寡民"的治术之义予以消解,使得"小国寡民"的涵义发生改变,成为一种理想社会的描述,这体现出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在政治观念上的差异,老子学派重视统治术,庄子学派则消解统治术而提倡无治。  相似文献   

17.
自汉代以来,庄子学说一直归属于道家门下;庄学是老学的继承者,是以"老学"为理论抽象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业已成为一种固定的认知模式。但是,若将《庄子》内七篇和《老子》两个文本进行分析、比较,则可以看到,庄学与老学的相同之处仅仅表现在一个共同的起点——原始的"道"概念,而其学说的宗旨和目的却十分不同。在判断一种学说的性质和归属时,我们应该以学说的宗旨和目的作为基本的权重指标,而非其立论的起点。基于这一原则,庄学是一个独立于老学之外、自成一家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气”在《庄子》中内容广博,灵活多变,与老庄哲学思想融为一体。在庄子的思想中,“道”是“气”产生的基础。《庄子》中“气”的概念,建立在道家学说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源,极大地丰富了汉语文化的内涵。汉语中,有许多“气化词”,其内核和庄子中的“气”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一书从一开始也就是第二章便充分暴露了其思想体系中颇具特色的辩证思维与作为中心思想的道论之间的矛盾。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更是不打自招地从理论上承认了其辩证法与道论之间的这一对矛盾。通过矛盾的分析,将更加有助于我们理解《老子》这部奇书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老子》"道生物"简要流程"道→一→二→三→万物",可导五条基本理路:一是《文子》的法化理路,证圣王政治;二是《庄子》的言化理路,证人生真知;三是《易传》的数化理路,证象数系统;四是《淮南子》的气化理路,证宇宙生成;五是《指归》的神化理路,证自我本体。法化政治是最初完型,言化真知是丰厚意蕴,数化系统是明晰表征,气化生成是发展主干,神化本体是存在根系。由此推其理则、真知、太极、本根、自我的"道",经"生"的法化、言化、数化、气化、神化,明"物"的事务、话语、大体、枝节、众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