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从产业技术范式的视角,结合演化经济学中的随机因素、收益递增机制、路径依赖和锁定等相关理论,运用范式中“技术一组织一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构建了产业集群演化的分析框架,研究了产业集群演化的形成、发展、成熟、衰退、升级五个阶段及其特征。文章最后指出: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想实现产业集群演化升级,首先要积极进行自主创新,其次要不断提升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再次要着力构建一种由政府参与的、优良的区域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2.
维护经济安全是我国入世后需要长期研究的战略主题。我国石蜡蜡烛产业不断遭遇美国反倾销、反规避调查和欧盟反倾销调查的纠缠,其经济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基于我国石蜡蜡烛产业频繁遭遇国际贸易摩擦的现状,分析其对我国石蜡蜡烛产业的影响,并从6个方面提出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维护我国石蜡蜡烛产业经济安全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首先分析了中国遭受最终反倾销措施的基本状况,然后通过ADI数据的测算,对中国遭受最终反倾销措施的强度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不同的视角揭示世界对华实施最终反倾销措施的严峻形势。从总量视角上考察,中国的出口市场份额长期受到最终反倾销措施非常强烈的影响,1995—1997年期间影响尤为严重。美国虽是世界出口大国,但其在全球的出口市场份额受到的影响却很小。从国别视角上考察,在美国市场,中国的出口市场份额受到的影响最为强烈;在印度、欧盟市场,中国的出口市场份额受到的影响并不是最强烈的。最后,针对中国提出了降低反倾销绝对影响的短期目标和降低反倾销相对影响的长期目标、积极参加区域性多边经济合作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全球价值链和创新集群双重视角入手,强调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不断向高端迈进;其本质涵义是从生产加工型产业集群向集生产、研发、流通为一体并以研发为驱动力和创新为目标追求的创新集群演化.从嵌入全球价值链以实现过程升级和产品升级,沿全球价值链攀升以实现功能升级,打造创新集群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驱动型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建设效益深圳,关键是要增强产业竞争力。对提高深圳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可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角度展开,以对深圳产业结构调整历程的实证分析为基础,研究产业技术创新与深圳产业结构升级相互作用的机理。通过详尽的数据分析得出,产业技术创新与深圳高科技产业、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共同推进了深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是深圳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解决资源缺乏问题的必由路径;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是依靠科技进步,围绕提高创新能力,推动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区域产业演化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产业关联以及制度环境对区域产业演化的影响.通过对1998—2013年中国337个地级单元和167个三位数制造业的实证研究发现,区域产业演化受到产业关联的显著影响,倾向于朝着与区域已有产业存在紧密联系的方向进行多样化发展.同时,对外开放度、市场自由化水平和政府干预程度三项区域制度变量作为重要的外部力量,会影响甚至改变区域产业演化的路径和方向.对外开放度高、市场自由化水平强、政府干预力度大的区域更有利于提高新产业进入和降低已有产业退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理论上,从风险收益匹配性的视角探讨了风险投资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机理,并着重对比了市场运营和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对产业升级的异质影响,同时阐释了不良贷款阻碍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实证上,通过熵权法加权14项统计指标,构建了中国29省2005—2014年的产业转型升级指数,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提出的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模式会产生预算软约束、多级委托—代理、绩效评价困难、决策偏差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而不良贷款会导致金融资源的低效配置和阻碍创造性破坏的熊彼特动态,也不利于推动中国产业升级。最后,结合经济理论与中国现实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观察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轨迹基础上,提出推动集群升级的企业业务演化活动机制,并就大企业业务演化与集群升级演化、中小企业业务自组织模式与集群升级机制进行讨论,实证分析了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立足于企业业务演化活动、企业业务变化水平和路径影响到集群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9.
从知识场视角探讨导致联盟企业选择离合创新策略的影响因素;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联盟企业协同创新与离合创新模式的演化复制动态方程,分析其创新行为演化均衡点的稳定性及演化规律;对影响战略联盟稳定性的企业离合倾向与离合收益,以及协同收益分配系数等进行比较静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离合倾向、协同收益分配系数、协同收益以及采用协同创新策略与离合创新策略的初始比例等都会对联盟稳定性产生影响,据此提出联盟管控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观察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轨迹基础上,提出推动集群升级的企业业务演化活动机制,并就大企业业务演化与集群升级演化、中小企业业务自组织模式与集群升级机制进行讨论,实证分析了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立足于企业业务演化活动、企业业务变化水平和路径影响到集群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1.
军民融合是实现强国梦和强军梦的重要战略,对推动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军民融合产业外部性效应和发展脉络的分析和梳理,发现产业外部性是军民融合推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因素。从内部机制来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契合了调整转型和创新升级的发展逻辑;从外部机制来看,军民融合集聚通过诱发政府职能转变的制度强化效应、优化资源有效配置的资本强化效应、提升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技术强化效应以及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市场强化效应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驱动因素来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实现了从资本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普遍而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保证我国经济增速的同时降低环境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的核心目标之一,而加强技术创新是降低环境污染的根本路径,同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式。文章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环境污染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尝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文章借助中国2004—2017年各省份(不包括西藏、港澳台)面板数据,构建包含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环境污染的固定效应模型,并提出产业结构升级是技术创新影响环境污染的中介变量,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对环境污染影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行分析验证,实证探究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同时从全国层面以及区域层面进行比较分析,在验证前文假设成立的基础上,对比不同区域的实证检验结果,尝试从中国区域差异性的角度得到更具针对性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研究结果表明:从直接效应看,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显著减少环境污染,作用强度与技术创新水平、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成反比,且分地区检验结果相同;东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环境污染的作用大小却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差异。从间接效应看,技术创新可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升级在技术创新降低环境污染的过程中充当中介变量。分区域检验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西部地区中介效应占比27.46%,中部地区中介效应不显著。文章的研究结果对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减少污染排放、提升环境质量至关重要,政府需要因地制宜施策,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环境污染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东部地区在追求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同时,应发挥技术创新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核心作用;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引进生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市、区)2000年—2016年的面板数据,应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强度、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互动机制。研究发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对来自环境规制强度的脉冲响应值均在短期内出现了正负交替状态,但长期存在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但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其实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现状和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分析,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3种形式创新出发,考察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创新驱动效应的内在机理,并利用2001—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估算了不同形式创新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基于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的实证研究均得出,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对中国制造业升级有显著的正向驱动效应,政府层面的制度创新不仅直接推动了中国制造业升级,而且还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间接效应驱动了制造业升级;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均能驱动制造业升级,而投资增长对制造业升级并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一直高度重视发展信息产业和提高国家的信息化水平。信息产业方面,近十年来,中国软件产品收入、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呈增长之势;电信业务收入增长较快,网络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加快;东部地区电信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水平较低。数字经济发展给中国信息产业带来机遇和挑战,也暴露出信息产业在满足数字经济发展要求方面存在不足。信息化方面,工业软件与工业互联网正在交汇融合,工业互联网领域出现全新的商业模式;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深刻影响着传统行业数字化进程;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规模扩大,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已经形成;大数据环境下,中国信息化发展依然存在短板和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未来,中国需要加快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产业产品和设备能效;突破工业软件行业技术瓶颈,加快实现软件迭代、算法改进和技术升级;优化信息产业布局,加快建设信息产业集群,服务数字经济发展;加强信息产业技术和产能的国际合作,构建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重要的"制度安排",在制度转型、市场机制培育、产业结构升级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但同时也存在政策效应边际递减、土地资源浪费、创新不足等诸多问题.梳理我国开发区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经验和不足,并展望其未来定位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详细讨论我国开发区的缘起、动力机制、发展阶段、功能演变、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文章从制度安排、比较优势、产业集聚和商业环境四个方面总结了我国开发区取得的成功经验.未来,开发区的发展应实现从生产到生活、从效率到公平、从地的繁荣到人的繁荣、从外围到中心、从专业化到多样化、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从对外开放到国内国际双循环等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分工背景下,提升产业价值链地位,破解低端锁定困境,既是化解过剩产能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从国内制造业价值链、产业全球价值链及贸易结构等宏观层面,探究中国钢铁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下的产能过剩形成机制,并聚焦于国际大型钢企,挖掘其微观原因。研究表明:钢铁产业处于中国制造业价值链近乎底部的位置,虽然增值能力总体有所增强,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制造业价值链与钢铁产业全球价值链中存在的“微笑曲线”表明,中国钢铁产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了国内外的双重挤压,产业升级压力巨大;国内议价、盈利能力普遍较差,下游业务联动不足及竞争优势缺乏是导致国内大型钢企的价值链低端锁定主要原因。目前而言,钢铁产业产能过剩与价值链低端锁定相互强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试验平台,自由贸易试验区能否有效促进出口产业升级,成为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和出口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议题。作者基于2007—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中国出口产业升级的影响,旨在考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能否通过人力资本结构优化有效推动出口产业升级,同时考虑技术水平、地理分布、“市—片区”布点、设立批次等城市异质性。研究结论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有效推动了中国出口产业升级,在开展严格的识别假设条件和稳健性检验后,实证结果仍然是稳健的;从影响机制看,自由贸易试验区通过人力资本结构优化推动出口产业升级;从城市异质性看,对于拥有高技术水平、地处东部地区以及“一市多片区”以及“长周期”的城市,其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出口产业升级的促进效应更强。文章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研究层次上,已有关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关系的研究均停留在省级层面,忽略了城市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异质性,而文章作者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更为深入地考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出口产业升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贸易摩擦、新冠疫情使我国经济贸易面临严峻挑战,人民币汇率波动及贸易壁垒将常态化地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文章基于HS分类原则,选取WTO等机构的贸易数据,通过构建BEER模型测算了人民币汇率失衡程度;通过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失衡及贸易壁垒双因素对我国出口行业影响的异质性.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失衡对我国出口贸易整体上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整体上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税和非关税构成的贸易壁垒与人民币汇率失衡双因素对我国出口贸易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对不同出口行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人民币汇率失衡与非关税壁垒双因素对大多行业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人民币汇率失衡与关税壁垒双因素对不同行业影响的正负效应及程度大小有异质性.因此,建议通过运行逆周期因子等完善人民币汇率自我修正机制;通过引导出口企业了解使用外汇衍生品等促进外汇衍生品市场运行机制的健全;通过加强"海外仓"建设及深耕RCEP框架下的东盟十国市场等实施出口行业差异化贸易策略;通过提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等加快出口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双循环,实现我国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