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道德形象     
道德形象是人类在一定条件下基于特有的道德认知和塑造能力对主体作出善恶评价或形成与善恶相关的印象。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也不同于历史形象、文化形象等概念。"道德"作为名词限定"形象"时,"道德形象"是一个价值中立的概念;而当"道德"作为形容词来限定"形象"时,就有"道德的形象"和"不道德的形象"。道德形象可以区分为个体道德形象和集体道德形象。道德形象与人类道德生活密切相关,道德形象对个体和集体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唐君毅的生命是真正儒者的生命,其于公于私、于己于人,都是他所主张的儒家道德的化身。同时,唐君毅在人生体验与道德提升、人文关怀与人文重建、传统反思与传统继承、哲学批判与思想构建等方面,体现出一种合壁东西、周流融贯、深切细微的独特精神。  相似文献   

3.
唐君毅、牟宗三虽共同继承了熊十力的学术"衣钵",但在"智入而仁守"亦即"证悟本体"的路数上仍有较大差别,唐是"即工夫显本体",牟是"即本体即工夫";因此,唐君毅的著述目标是证成生命的真实存在,"道德理性"在其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牟宗三的哲学思辨始终围绕"两层存有论"展开。因有以上不同,唐、牟的佛教哲学思想也有很明显的差异。本文以唐、牟对"佛性"及圆教判别等问题的阐释为例,比较了二人的佛教哲学思想的不同,认为唐、牟都是在各自的哲学体系中完成了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哲学途径的"现代格义",整体上说,唐君毅的佛教哲学诠释与思想判析比牟宗三更为注重学术性。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的新儒学思想各有特色又一脉相承 ,构成现代狭义新儒家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梁漱溟从生命的进路开启狭义新儒学学脉 ,熊十力由生命进入人文 ,唐君毅由人文进入道德 ,徐复观主张转仁成智 ,牟宗三最后建成道德形上学。  相似文献   

5.
大学校长是一个有其特定内涵与历史范畴的概念,其产生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通过把"大学校长"概念的诠释置入大学特定管理属性范畴,放在与其产生历史的辨证关系中进行梳理,并把这两点衔接起来,才能揭示出大学校长重要的职业面向。  相似文献   

6.
唐君毅依据朱熹言理气不离不杂,认为在朱熹那里,理贯而主乎生生之气之流行中,从而从形上学的层面把朱熹的理诠释为动态的"生生之理";从这一诠释出发,他不仅认为朱熹的"生生之理"是对于程颢言"生生之理"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进一步对朱熹的理气动静作了自圆其说的阐述。与此不同,牟宗三认为,朱熹的理是"只存有而不活动"之理,是对程颢视道体性体为"即活动即存有"者的根本转向。重要的是,唐君毅、牟宗三对于朱熹的理气动静的诠释,不同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诠释而有所创新,在现代朱子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他们的诠释相互对立,展现了朱熹学术的不同面向,并给予更多的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写生"是对20世纪中国画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的一个概念,但在中国画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其自身内涵及映射的复杂价值观念却不断发生变化。而写生内涵的变化又对20世纪中国画写实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写生"说法早在宋代画论中就已出现,而人们对它的普遍认识,大致是在本世纪初。在晚清以来民族  相似文献   

8.
在所谓"斯密问题"的理论定势中,同情往往被读解成一种行为动机,斯密却赋予同情概念以颇为特殊的含义.公正旁观者的同情作为一种普遍性的道德评价尺度,不仅成为道德赞许或责难的基础,也诠释了美德的本质及其特征.而其所内涵的对合宜性的道德诉求,更体现了对保持社会秩序与和谐的崇高冲动,这对当下社会和谐与市场社会的道德需求而言,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代港台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君毅在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中,揭示了西方文化的根本精神是"自觉地求表现"的精神,由此去说明西方文化成就的主要是客观的人文世界.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则是"自觉地求实现"的精神,因而成就的主要是道德人格.这两种根本精神既有其价值所在,但又有偏颇,因而中西文化的会通就成为文化发展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0.
唐君毅不赞成通常的宗教意识,认为它们是功利的实用的,是对真正宗教精神的"误解".在探讨真正的宗教精神的基础上,唐君毅主张,面对现代化过程中的"物化"倾向,必须对科学这把"双刃剑"的发展施以一个统领方向,而宗教便可担当这个统领方向的责任.不过,能够担当此责任的并非既存之宗教,而是一奠基于真正宗教精神之上的新宗教.在唐君毅看来,这一新宗教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以"人伦人文"为宗旨的宗教,亦是能够欣赏"异教"之价值即可以将各家各派宗教揖于一堂的新宗教.  相似文献   

11.
技术创新虽然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经济术语,但国内外对其概念、内涵的认识及内部结构层次方面还存在一些分歧.关于技术创新中的"技术"限定问题应以狭义的"技术"为主;关于对技术创新概念广义和狭义界定的认识问题应以广义的理解为主;关于技术创新的"创新"强度的限定问题应对创新程度不应加以限定为宜;关于技术创新在市场上成功实现的"成功"标准问题应适当宽泛一些,获得利润、改善市场、提高创新主体素质都属于成功实现;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是两个内涵不同、侧重点不同的概念,技术进步是与宏观相对应的,其包括多种要素,其中技术创新是核心要素;创新建立在发现、发明的基础上,但发现、发明不一定都导致创新,只有发现、发明实现了商业化应用才是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核心思想.儒、释、道诸家都对其作过论述与阐发.而儒家中和观在"中和"思想中是最原创、最有主导性、最具根本性的.对儒家的中和观,人们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中和"作为一个理论性极强的哲学概念,既有认知的成分,又渗透了道德价值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唐君毅认为心本体并非仅是一个道德本体,也是人的整个生命存在活动。心本体虽然是以无相的状态存在着,但它却在流行发用中以性相功用的方式展示出来。正是从心本体出发,唐君毅深刻揭示了作为心本体表现形式的道德自我如何在万物散殊境、依类成化境、功能序运境、感觉互摄境、观照凌虚境、道德实践境、归向一神境、我迭二空境、天德流行境九境当中确立、扩展、升进的图景。  相似文献   

14.
"道德可证立性"概念在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学界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又是晦暗不明的,加之在讨论其商谈伦理学时对之不加辨明而草率使用,这就造成了对其理论的片面诠释。于是,对此概念加以辨析、明确其逻辑,从而有效诠证哈贝马斯的道德认知主义立场,以及在此基础上追求道德普遍性之理论旨趣,乃是不可或缺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既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也给人类造成了诸多负面的影响。唐君毅从科学研究的道德价值、科学与人文之关系、科学的超政治经济性、西方科学精神与中国人文精神之区别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思想。他关于如何疏解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冲突与矛盾的思考,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展观,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荀子的性与知、义、礼、伪等核心概念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虽然荀子将"凡以知"归之于"人之性",但并没有对"知"作一个或善或恶的价值判断,可当与物相接时,却赋予人一种向善的可能。伪是对人类之性由恶转善的人文规导、价值导向,在荀子的思想中,无论是"仁义法正"之质具,还是义辨之德能,其本身都是与"知"或"智"相关联的两个不可分离的概念,"质具"是指"心以征知"的先天具有的道德逻辑推理能力,"义辨"是人"生而有知"的对于心所接之物的感知、判断、辨析的道德认知能力。从"质具"到"义辨"本身反映了从知善到行善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7.
"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它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和人的理想等等密切相关.但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如果更多关注的是语言的实用性和交际性,那么语言将被孤立地视为一种可操作的工具.因此,学生为了用语言而学语言,教师就语言而教语言,最终会脱离人文背景,而缺乏人文关怀会导致高校英语教育产生"马太效应"[1]212现象.因此,我们将"人文关怀"融人到高校英语教育中,就是要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尤其关注的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  相似文献   

18.
运气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人类的道德生活?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诠释了"结果运气"对人类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评价产生的影响。运气影响行为结果而产生的某种情感不规则性,使人们在功过判断中存在一定的偏见,也与抽象反思的"公正准则"之间产生了裂缝,而这种不规则性却具有自然所赋予的目的和效用。斯密对运气与道德关系的论述,加深了对人类道德本性的理解,也丰富了道德运气问题的当代论争。  相似文献   

19.
从构词学的角度出发,沿着"从道德、公民道德到公民道德信仰"和"从信仰、道德信仰到公民道德信仰"两个分析理路,能够梳理并搭建"公民道德信仰"这一概念的生成逻辑及其概念的谱系分析结构。公民道德信仰由"道德信仰"和"公民道德"两个概念构成,而这两个概念又都是复合概念,分别由"信仰"与"道德"、"道德"与"公民"复合而成。这种"复合"不是简单的、外在的物理学意义上的叠加和堆积,而是内涵上的、化学意义上的彼此融入与相互契合。公民道德信仰的概念是在"道德与信仰"和"国家与公民"两对关系范畴的学理分析之下,逐渐形成较为明晰的概念边界。  相似文献   

20.
基础设施概念的使用并没有多久的历史,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新的词语。目前基础设施概念有"权威"的界定,却无完全统一的定义,当前这一概念主要在经济学领域使用,随着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的日益显现,逐渐引起了人文学者的关注。其涵义也在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基础设施涵义的变化体现了学者们对其认识的不断的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