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人口文化建设的涵义家庭人口文化是一个家族在世代传承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而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家庭成员有较为秩序和理性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作风和做人处事的风格。家庭人口文化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概括起来是家庭及家庭成员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家庭人口文化是建立在家庭物质文化基础之上的,满足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和物质建设,也是满足家庭成员在文化生活,诸如文学艺术、兴趣爱好、精神生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老人精神文化生活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亮  朱即明 《南方人口》2003,18(4):45-50
精神文化生活是老人幸福晚年的一个重要因素,但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老人的物质需求关注和投入较多,对老人的精神需求则重视不够。许多事例说明,对老人精神文化生活重视不够,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本文根据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抽样调查,分析了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特点,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3.
妇女文化精神生活满意感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勇 《西北人口》2007,28(4):31-35
本文利用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2000年12月第二期妇女地位调查的数据资料,对我国妇女的文化精神生活状况做了大体描述,并利用Logistic回归对妇女文化精神满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妇女年龄、民族、受教育年限、物质生活满意感、工作能力发挥满意感、文体活动的参与、家庭婚姻生活满意感等因素对妇女文化精神生活的满意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最后对提高妇女文化精神生活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江苏省高邮市车逻镇把人口文化植根于本地浑厚的文化底蕴之中,融科学性、文明性与进步性于一体,与家庭生活、精神文化、群众需求相联姻,深入推进人口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经济社会和家庭结构双重转型导致老年人居住安排的急剧变迁,正在动摇老年人传统照顾模式的文化与家庭基础,给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构建生命历程视角下的居住安排———文化情境———精神健康分析框架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相对空巢老人而言,与子女同住对老年人精神健康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网络家庭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抑郁水平都较高;居住安排———老年人精神健康关系受到居住地、婚姻状况的调节作用,对中低龄老年人作用尤其明显。与子女同住对老年人,尤其是农村和城市高龄老年人精神健康的积极效应显著,而网络家庭主要改善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人口文化的进步反映着人口计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加强人口文化软实力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需要,是发展人口计生事业的需要,是促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建设的需要,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是人口计生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7.
日前,山西省昔阳县正在建设55个日间照料中心,建成后将极大满足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汝南县常兴乡共有1.1万户农户,其中,计生家庭占总户数的80%。大部分计生家庭的年轻夫妇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照管孩子。尽管计生留守老人每年都能享受到国家的奖扶政策,但精神生活匮乏。2008年初,常兴乡确立了“政策养老和文化养老一起抓”的思路。乡政府采取向上争取一点、乡财政拿一点、各村筹一点的办法,投资160余万元在全乡25个行政村统一建起了人口文化大院,设有游艺室、图书借阅室、广播录像室等文化活动室6间。  相似文献   

9.
一个文化社会学的新视角管窥农村养老文化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农村养老文化",主要是指家庭或社会在为农村老年人提供物质赡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养老资源方面的思想观念、社会伦理、价值取向和制度规范。家庭养老是传统农村养老文化的基本模式。本文主要探讨了传统农村养老文化的内涵与依托、当前农村养老文化面临的困境与出路,以期构建  相似文献   

10.
提高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科学认识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本文主要提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概念 ,认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老年人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老年人生命 (生存 )质量 ,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年人的生活环境、老年人口的素质和老年人充分享有权利的总和。提高老年人生活的对策应该区分为当代的老人和即将进入老年期新的老龄群体  相似文献   

11.
我国生育率转变的微观经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育率转变,即生育率下降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我国生育率转变的微观经济因素主要有家庭收入、家庭经济类型、家庭消费模式和生活质量等。  相似文献   

12.
杨春 《人口学刊》2011,(3):80-86
江苏为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的省份之一,2009年末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已达17%。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的重心将由农村转入城市。2009年江苏的调查数据表明,城市老年人心理状况及精神生活现状总体上较好,但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年人的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健康老龄化的推进还不相适应。要强化对老年人精神赡养和亲情关爱重要性的认识,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人口文化”理念在宣传教育工作中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文艺工作者和计划生育工作者率先提出“人口文化”这个概念.开始推进人口文化事业。山东、山西等地创建了以传播先进的人口文化、推动农村人口计生工作为宗旨的农村人口文化大院。由于人口文化大院开展的活动符合广大农民群众求富、求知、求乐、求美、求健康、求和谐的愿望,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4.
亲情感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现实生活中 ,亲情感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有重要影响。家庭居住形式、老年人与亲人互动的精神生活中所体现的亲情感影响着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满意度。社会经济文化变迁对老年人亲情满足感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社区服务、劳务储蓄等都可以使老年人感到心理充实、增加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成阳市把建设"新型家庭人口文化"作为提高人的素质,关注入的自身生产、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文化力",以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发展新思路,促进了家庭的发展,助推了社会的和谐进步。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的尝试与探索(一)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初具规模咸阳作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第三、第四阶段的示范市,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信宜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决定》精神,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以生育、生产、生活“三生”服务为切入点,通过项目启动、部门联动、利益驱动、典型带动“四轮驱动”,大力推进新农村新家庭人口健康促进项目,努力改善广大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况,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2007年7月,信宜市被确定为国家新农村新家庭人口健康促进项目点。  相似文献   

17.
利用贵阳市调查数据,对不同家庭结构中的老年人生活状况和生活满意度进行分析。文章假定:主干家庭中的老年人生活状况及满意度高于核心家庭,而核心家庭高于夫妇家庭和单身家庭。即:主干家庭>核心家庭>夫妇家庭>单身家庭(">"表示优于)。并从老年人对其生活状况(包括经济状况、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生活满意度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来考察这一假定。结果发现:夫妇家庭中的老年人主观生活状况及满意度最高,单身老年人次之。新的次序变为:夫妇家庭>单身家庭>主干家庭>核心家庭。文章对此进行了解释。分析还发现,生活自由度可能是影响老年人主观生活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调查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前,我国农村的老年人主要存在三大需求,即养老保障需求、医疗保障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其中精神文化需求处于农村老年人生命需求的最高层次。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浙江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从制度安排、社会支持、自身设计和现实基础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尹银 《人口研究》2012,(6):100-109
了解养儿防老、母以子贵等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对中国稳定低生育水平至关重要。使用200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因素跟踪调查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子女性别对老年父亲、母亲生活质量(包括生活满意度和婚姻满意度)、家庭地位(包括经济决策权和自我决策权)的影响发现,儿子的作用大大下降,儿女双全除了增加老年父亲的婚姻满意度以外,并没有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养儿未必能防老;生育儿子或儿女双全并没有提高老年母亲的家庭地位,甚至有儿子的老年母亲的经济决策权还更低;老年人自身的社会经济因素显著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家庭地位。养儿防老、母以子贵等传统生育文化影响逐渐减弱,这对中国稳定低生育水平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相似文献   

20.
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以上。在这4亿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将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群体。“空巢老人”在生活起居、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面临许多困难,养老服务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空巢老人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空巢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越来越脆弱,对养老服务需求日益迫切。然而,当前面临着一方面是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社保制度不完善,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公办福利院一床难求,民间投资养老机构困难重重;另一方面是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失能、半失能老人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农村,养老服务严重不足,养老机构、服务设施、护理人员等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建立一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全民支持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