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赫哲及其先民自古以来就居住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汇流一带。根据文献记载和有关研究表明,赫哲先民可追溯到三代、商周时期的肃慎,汉魏时代的挹娄,南北朝时期的勿吉,隋唐盛世的黑水靺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与中原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形成了血肉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本文仅就赫哲先民及其中原王朝的往来关系,谈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赫哲族的源流、分布与变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赫哲族同其他通古斯系民族一样,也是古老的民族。根据考古资料,赫哲族古代文化“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六千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新石器时代文化。“赫哲族文化和三江平原上新石器文化存在着悠久的渊源关系。”沿着肃慎、挹娄、勿吉、靺鞨的发展顺序而出现的“黑水靺鞨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对三江平原地区近30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从地域民族考古学的角度对这些成果加以分析和横向对比。通过民族学、历史文献学和历史地理学对考古发掘的成果和考古调查的成果进行综合研究,能够使我们深刻理解三江平原地区掩埋在地下的古代文明的遗迹与古族的形成、发展、融合、消亡的过程。三江平原是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一系的民族发源地。  相似文献   

4.
肃慎民族的"楉矢石砮"是其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肃慎文化的特有标志和显著特点.肃慎的楉矢石砮文化是我国东北地区北部文化的源头之一,它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渊源关系,因而具有文化开创的珍贵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满族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一员,现有人口三百多万,居住在东北、河北一带以及北京等大中城市。满族是由古代居住在东北地区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人逐渐演化而来的。远在公元前十七世纪的商代,就有关于肃慎的记载。所以,她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  相似文献   

6.
在《隋书·室韦传》中记载有五部室韦,这是室韦人的主体。在五部室韦中,南室韦就是北朝时期的乌洛侯—室韦。而在呼伦贝尔草原的早期鲜卑文化与外贝加尔东部的布尔霍图伊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发展了室韦文化。室韦文化之间存在的共性说明不同部的室韦人群有一定的种族和文化联系。对北方通古斯人的民族特征进行研究,认为室韦人群有共同的族称,即"室韦",并且各部有独属于自己的团体名称。到唐代时期,突厥、回鹘的衰亡,导致室韦主体人群朝呼伦贝尔草原的西部以及嫩江流域的下游地区进行扩散,这一时期也是室韦人群的鼎盛发展时期。从历史学、考古学以及民族学的角度对室韦起源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推进对室韦族群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古代的岭南,大致包括今广东、广西以及印度支那半岛这一区域。从战国以来,史家多将此地区泛称为“越”或“百越”地”,后世治越史者多据文献考证,沿袭史文记载,将岭南的古代居民一概视为越人。随着新资料的发现及研究的逐步深入,我们认为先秦两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可明显地分为两大系统,它们应属于不同的民族集团。它们具体地表明了先秦两汉的岭南人,并非是清一色的越人。下面我们试将这两类不同内涵的考古学文化与史书中的有关记载联系分析,探讨其归属。谬讹之处,恳请指正。  相似文献   

8.
肃慎和挹娄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东北民族史中的重要议题。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先秦、秦汉时期有关古肃慎的记载虽多,但实际上中原王朝对其知之甚少,这一时期的文献都未将古肃慎与东北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原王朝与东北关系的密切,魏晋史家以"楛矢石砮"为依据,断定古肃慎位于东北的北部。而中原王朝更是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将进贡"楛矢石砮"的挹娄认定为肃慎,导致肃慎与挹娄两个族称并存于魏晋南北朝的文献之中。  相似文献   

9.
肃慎系民族的演进及其文化传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肃慎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从肃慎始向下衍生为挹娄、勿吉、(革末)(?)、女真、满洲等民族一脉相承。在民族演进发展过程中,她的文化也相应的传承与演化。可归纳为四个阶段,一是肃慎、挹娄、勿吉、(革末)(?)文化为单纯、直接传承阶段;二是渤海文化为第一次飞跃阶段;三是女真文化为第二次飞跃阶段;四是满族文化为融合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略论清代满汉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它的先人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及女真,与汉族的来往比较频繁。16世纪末,以女真为核心,有汉、蒙等族人员参加而形成的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出现在祖国东北地区后,与汉族的交往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对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拟对清代满汉关系的发展变化作些初步探讨,谈谈个人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浅谈满族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的历史悠久。满族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最早称"肃慎",汉代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女真"。16世纪后期,女真人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家族———满族。(杨烈,2010,P105)本文以东北地区满族人民的语言、服饰、饮食、民居、宗教等五个方面为重点,介绍了满族的传统民俗,及满族民俗文化对后世尤其是东北地区民俗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肃慎系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肃慎、挹娄、勿吉、靺鞨的社会组织基本处于部落联盟阶段,而渤海则由部族制发展为统一的渤海民族与国家。女真族经历了氏族部落、部族等发展阶段,建立了统一的民族与国家。金朝灭亡以后,留居东北的女真人同样经历了氏族部落、部族的发展历程,最后发展成为统一的民族与国家。  相似文献   

13.
满族婚姻习俗源流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是居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她的主体本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肃慎,战国、秦、汉的挹娄,魏、晋的勿吉,隋、唐的靺鞨,辽、金、元、明的女真,清太宗皇太极时始改称满洲。人类对自身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形式便是婚姻。婚姻是构成家庭、形成社会的基础。不同民族的婚姻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贯制习俗,这些不同的习俗,既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各民族不同的民族特性的体现。因此,对一个民族婚俗的研究,是认识它的社会形态、民族特点、民族融合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对满族婚姻习俗源流进行粗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古象雄的"鸟图腾"与西藏的"鸟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莎 《中国藏学》2007,4(3):45-54
西藏古代岩画目前可以肯定为古象雄人的文化遗存,其地理、年代、经济形态、明确的尚武性格,尤其是突出的象雄苯教文化的内涵,都说明西藏岩画的创作族群应当是生活在藏北(阿里、那曲)的古象雄部族。苯教文献记载,古象雄人是神鸟"穹"的后裔,古象雄的神鸟穹崇拜反映到西藏岩画里,便是西藏岩画中期(距今2000年前后)以后凸显出来的"鸟图腾"文化特征,岩画中后期大量出现的塔祭坛图形还显示出"鸟图腾"与古象雄的葬俗之间的密切联系。鸟葬形成的时期并不很早,其流行时期在11世纪以后,这也反映出北部象雄苯教文化对西藏民俗文化深入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条大河.历史上的氵岁貊、沃沮、高句丽、靺鞨、女真、满等民族,都曾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创造了图们江流域所特有的历史与文化和繁盛的都市文明.尤其是7-10世纪,靺鞨族在图们江流域建立了靺鞨国的王都,在接受中原大唐文化的基础上,又建立了渤海国的中京显德府和东京龙源府,成为当时东亚地区的"海东盛国".渤海国在图们江流域兴起,开创了与日本隔海交流的历史新纪元.  相似文献   

16.
明代初年壮族分布的问题涉及到明、清时期一些文献中关于壮族迁徒的记载。 壮族是否岭南土著,我国学术界曾有不同意见。经过长期探讨,七十年代以后多数学者的意见渐趋一致,认为壮族是土著民族,是从岭南百越族群发展来的。但是,对于明、清时期一些文献中有关壮族迁徙的记载,迄今未见展开研究。照这些记载的说法,明朝初年广西  相似文献   

17.
多康藏区藏族是藏族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过程一直与卫藏地区藏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考古发现和早期文献记载来看,远古时期的多康藏人与汉文史籍所载之“羌”人关系密切,藏文史书中的“董氏人”与氐羌系统人群应属同一部落群体。董氏人的部落群体从雅隆河谷一带向北、向东、向南移动和迁徙,又通过一系列分化和整合,最终形成这一特定区域的特殊族群,在不同文种以不同名称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8.
新疆史前文化陈戈一、引言汉代以前,新疆地区基本上没有什么文献记载,实应属史前时期,所以,新疆地区的史前文化应指汉代以前直至远古的文化。就考古学而言,它应包括旧石器时代文化、中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铜石业用时代文化、青铜时代文化和早期铁器时代文...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湖南是越人活动的地区之一,后来也是壮侗语民族生活繁衍之地。无论是考古学 文化还是民族学及语言文化方面,都反映出湖南地区与岭南壮族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明湖南地区的壮 侗语民族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是由古越人发展演变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巴楚文化的研究和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记载证明,古代称为夷陵的宜昌是巴人和楚人交错并交融的地段。考古发现也证实,这里巴文化与楚文化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者认为,讲巴楚文化,不是把巴文化和楚文化混为一谈,而是指在峡江地带这个特定的空间内,存在着“似巴似楚”、“亦巴亦楚”的文化。说它是巴文化,它巴中有楚;说它是楚文化,它楚中有巴。起初,是错杂型的;后来,便成为混融型的了。巴楚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考古学文化,在秦代和汉代由考古学文化向地域性文化转化,在魏晋以后主要是地域性文化。直到现在,宜昌还有巴楚文化存在,并正得到逐步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