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快速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遇到了诸多困难。新型城镇化所提倡的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注重传统文化保护的理念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注重传统农业文化的活态传承的核心内涵是相吻合的。因此本文拟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提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弥合机制。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濒危传统项目的静态保护、自然文化生态中的活态传承,以及未来文化资源利用的生产性开发方面,都负有神圣的使命。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应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市场的关系,在加大抢救性保护、深化活态传承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生产性开发。既要照顾好传承人的身体和生活,又要保护好传承人的文化生态,更要利用好传承人的文化品牌,走从静态保护、活态保护、进而到生产性保护之路,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社会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生态理念来观照寿州古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利用,并以寿州古城文化遗产正阳关"肘阁抬阁"为例,对其起始渊源、历代传承、传承现状和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分析,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方面探讨了"肘阁抬阁"的生态构成.寿州古城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对其保护与发展过程中涉及传承人、传承技艺等艺术本体因素以及经济、文化、社会等非本体因素,因此要同时兼顾内在传承与外在发展的问题.此外,在保护与发展中必须以人为本,重视文化遗产的原生态,要根据生态理念的内涵明确寿州古城文化遗产传承的活态性和可持续性,希冀为寿州古城其他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各种文化都会面临变迁,这就使得保护传统文化的问题逐渐被众多专家学者先后提出,尤其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在学界引起了高度关注。在这种文化语境下,我们可以借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理念,借助"非遗"文化活态性保护的经验,实现对舟曲博峪传统采花节的活态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实践路径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促进地区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章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中国实践为线索,梳理了保护试点的推动进程与研究进展,并在全球农业文明的相互观照中,重申了传统农业知识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反思高科技农业的危机而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对世界各民族传统农耕智慧的刻意存留,更是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哲学考量,其深层的价值则是对现代化知识系统的超越,是对"后现代农业"思想的启蒙。  相似文献   

6.
GIAHS: 农业文明传承的载体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项目”是保护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系统项目.目前,已在全球11个国家评选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16个传统农业系统作为保护试点.这些GIAHS试点地是传统农业文明的缩影与代表,也是农业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们具有悠久的历史、多样的景观、丰富的生物与文化多样性和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与社会发展条件下的较强适应性,在全球农业正面临来自气候变化、人口快速增长、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带来的多重威胁的今天,这些传统的农业生产系统仍然较为健康地持续运作,为人类应对发展中的困境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本,从而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在试点地进行的“多方参与的动态保护与可持续管理”的探索和努力,一些基本的保护理念和可操作的方法正在实践中逐步清晰.  相似文献   

7.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精神调剂、文化传承、社会教育、生态维护、规范社会伦理道德、促进经济发展等社会功能。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保护与传承意识淡化,政府引导力度不够,传承保护缺乏整体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内涵连动措施缺失等问题,有必要采取活态保护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其保护与传承的内生动力,构建侗族"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高效机制,建构立体的法律保护屏障,建设侗族"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农业文化遗产以一种复合活性生态而存在,不仅呈现出明显的生态系统性特征,在遗产地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且融合了与之关联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诸多要素,是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而形成的独特的“生态与人文复合系统”。从该系统的视角梳理国外农业文化遗产相关实践动态后发现,国外农业文化遗产在分类、保护,以及开发利用实践中由于遵循了该系统的关联性、整体性与协调和谐性等原则,从而逐渐形成了有利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良好模式。这对当前我国重系统的生产功能、轻生态功能和重局部修复、轻整体保护的中国生态农业应该如何保护与发展,在理论、管理、政策、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探索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自我修复和生态持续发展机制,不仅是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文化、社会、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强烈要求,也是应对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9.
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在古代和近代农业时期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工具类农业文化,包括整地、播种、中耕、收获等17种工具类型。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旅游开发价值和教育传播价值,其保护利用方式主要有馆藏展示、入选非遗名录、缩微工艺品制作、节庆活态保护等。目前,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存在偏重于器物层面、过度依赖于旅游业等问题,亟待深入挖掘其时代和区域特色,多途径、多方式加以保护利用,以促进此类农业文化遗产的本真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其活态载体的重要承载与传递者。因此对传承人现状的系统调查和评估,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被国家2006年首批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铜梁龙舞",是集民俗、歌舞、彩扎工艺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系统,其中的彩扎工艺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因而基于系统方法和田野调查,探寻其保护、发展的机理,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打造"人文重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线性文化是我国整体文化布局的重要方向,意味着城市文化保护利用理念发生了战略性转变,而北京"三条文化带"则成为这一理念的重要实践.线性文化的提出革新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思路,把遗产保护从"单独个体"转向"线性整体",使得"三条文化带"成为北京为世界城市文化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在逻辑演进层面,线性文化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从"随机保护"走向"系统保护",使得历史意识、当代意识、文化意识、美学意识和跨界意识在"三条文化带"保护利用中凸显.在功能变迁层面,线性文化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从"物理空间"走向"文化空间",从"城市—空间—行为"关系的角度阐释"三条文化带"是人和城市思想行为的产物,并构成当代城市行为的依据.在活态保护层面,线性文化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代生活",而"三条文化带"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利用的资源,在当代发展文化旅游、吸引社会公众参与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农业文化遗产是具有活态性、复合性、系统性等特征的文化系统,融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其多元价值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动力。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牧养系统对于遗产地乡村振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生态、文化和产业等三个方面。乡村生态振兴方面的价值,主要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促进生态圈中的养分循环等。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的价值,主要包括帮助牧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推动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乡村产业振兴方面的价值,则是乌拉特后旗在戈壁红驼牧养系统的保护与利用中,探索出了一条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构建了戈壁红驼牧养系统产业体系,通过戈壁红驼相关产业的融合协同发展,为遗产地的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支撑,而乡村产业振兴和乡村文化振兴的高质量推进还能促进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等方面的实现,从而整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3.
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在古代农业和近代农业时期发明,在现代农业中缓慢或停止改进和发展的工具类农业文化,主要包括整地、播种、中耕、收获等17种工具类型。此类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旅游价值和教育价值。目前保护利用的主要方式有馆藏展示、入选非遗目录、缩微工艺品制作、节庆活态保护等。保护对象偏重于器物层面、利用手段过度依赖于旅游业、缺乏系统全面的保护方式和手段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深入挖掘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的时代和区域特色,多途径、多方式保护利用,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产业是保证此类农业文化遗产的本真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4.
十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取得了世界公认的"中国经验",一批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单纯的文化资源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甚至成为地方的支柱性产业,进而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由此迎来了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在生产性保护理念深化和实践发展的背景下,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应当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双重品牌塑造,并从生产到生态实现圈层集聚发展,通过差异化扶持和多层次推动的保障机制和一系列政策设计,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5.
"摆手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民族舞蹈.它是集休闲、娱乐、表演、健身功能于一体的与体育活动相关的身体运动内容,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采用文献资料、网络信息检索,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出了通过大学体育教育这一"活性传承方式",对"摆手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原真化、多样性的体育教育传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阿诗玛》形成于撒尼人的歌唱和叙事生活中,成为撒尼人讲唱传统的核心。保护《阿诗玛》不只是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阿诗玛》,而是保护撒尼人生活传统中的《阿诗玛》,保护以《阿诗玛》为中心的撒尼人的活态的口头传统,保护与《阿诗玛》有关的整体性的文化生态,在此基础上探索并构建撒尼人生活传统综合实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进而推进新时代撒尼人《阿诗玛》生活传承的多样化面相。  相似文献   

17.
非遗保护,特别是在基层部门的保护实践中存在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即缺乏整体性保护理念。"村落文化""活态文化""文化空间"是非遗保护中容易被忽视,但却是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途径。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区至今保留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数量均居全省之首,对研究和保护少数民族非遗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少数民族非遗整体性保护要重视"村落文化""活态文化""文化空间",这三者与非遗水乳交融、相互融合、不可分割,村落文化是非遗的载体,活态文化是非遗传承的水系,而文化空间则是非遗生发的母体。  相似文献   

18.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深入,活态传承理念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生活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东山瑶族乡的瑶族人民群众,通过不同村寨轮流举办盘王节、各地文艺队自主参加盘王节汇演以及村民捐赠善款解决节庆筹办经费等方式广泛参与盘王节的传承实践。东山瑶族乡一年一度的盘王节成为桂北地区盘王节活态传承的鲜活案例。对东山瑶族盘王节活态传承途径的研究可以拓展桂北瑶族盘王节的研究方向,有助于促进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Iture Heritage Systems,简称GIAHS)保护项目,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2002年发起的一项大型的国际计划,其目的是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按照粮农组织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按照定义及粮农组织所制定的标准,典型的GIAHS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组织极为重视的一项工作,它对传承人类文明,保护文化多样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云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以其独特的人文历史和地理环境而独具特色。民间艺人掌握的相关技艺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他们担负着传承并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近年来,剧烈的社会、文化变迁对民间艺人的存续产生了强烈冲击,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的问题。因此,立足于云南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做好民间艺人档案的征集记录,对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