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大量的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法律职业人才。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强法学实践性教学具有必要性,应当建立合理的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司法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高职高专法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职教育与学科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立足于岗位、立足于需求,培养的是社会急需的实践能力强、适应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然而,我国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高专的法学教育模式,普遍注重向学生传授法学原理和基于现行规范的法律知识,而相对轻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构建高职高专法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法学教育改革的方向,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对法学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法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我国的法学教育应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发展需求,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法学本科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法学本科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4.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培养符合法律职业要求的、富有时代创新精神和实践品格的高素质、综合型的法律人才,需要创新法学实践教学模式。模拟审判作为一种介乎于法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真实与模拟之间的法学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模拟审判实践中最"真实"地感受法学教育的生动性,这样就可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通过构建模拟审判教学合理程序,建构模拟审判测评体系等措施优化模拟审判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指导效果。  相似文献   

5.
法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践证明,我国传统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法学教育的发展.因为,按此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着知识单一、实践能力较弱和知识更新慢的弊端.所以,我国法学本科教育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的新形势,建立起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需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需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和拥有一支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这些是复合、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高师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和高等法学教育的转型,法学教育的竞争将日趋激烈。有鉴于法学教育在建设法治国家中的战略地位以及法学教育自身学科特点,作为培养法律人才的高师院校的法学专业,要想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树立创新的办学理念、创新的培养目标以及创新的办学模式,以满足建设法治国家对法律人才在知识、素养和能力上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7.
法治理念与法律现代化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与路径,而法学教育又是确立和传播法治理念,推动和实现法律现代化的重要的基础。西方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均已充分说明,法学教育与法治理念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同时,两者又是法律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一国的法律现代化,既需要法学教育的发展与成熟,又需要法治理念的确立与传播,法学教育是孕育和传播法治理念的温床与载体,法治理念则是法学教育的核心与基础。因此,建设法治中国,必须高度重视法治理念与法学教育。  相似文献   

8.
法律诊所教育:价值诉求与本土化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律诊所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它在中国高校的实践,对于中国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完善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举措。我国在借鉴法律诊所教育模式,追求法学教育现代化的同时,还应注重考虑其本土化的问题,将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教育模式的创新同时进行,通过正确处理诊所教育与传统法学教育的关系,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来实现外来模式与本土模式的有机契合。  相似文献   

9.
法学教育肩负法律人才培养和法制完善的培养目标。探讨和谐社会背景下法科学生适应社会能力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基础,形成面向社会需求的学生能力培养机制,是当前法学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明确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导向作用,明确高校本科教育的办学目标与办学定位,强化人文精神培养,注重法学文化修养提升,加强旨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课程,就能改变当前法学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现状。  相似文献   

10.
法学实践性教学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实践教育要面向社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法律人才。我国法学实践教育面临着很多困境,主要是实践流于形式,对社会需求认识不足等,而社会需求的理论对指导法学实践教学很有意义,适应社会需求才是法学实践教学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美国“诊所式”教育对我国法学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大学法学教育长期处于实践性不足的瓶颈状态。文章在研究美国业已成熟的“诊所式”法学教育的基础上,指出应当通过建立与法学教育课程相配套的“法律诊所”,并以此为窗口向社会提供大学生法律援助,拓展教学平台,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法律院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法学本科教育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建立起符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关键,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育理念的转变,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针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指导,阐释法律意识的内涵与特点。研究考量了大学生法律意识偏失存在法律基本知识不足、观念陈旧、法的心理因素与自我控制力不足等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这些问题作了社会、学校、学生3个层面的成因分析;政府、社会团体和家庭应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创造条件和保障,营建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学校应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纳入到教育教学中,推动法律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改革,并用社会实践来强化法律意识;大学生应发挥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端正法律态度,在实践中深化法律意识,处理好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等这些方面,就是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的认识论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法制宣传在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中,无疑承担着启蒙民众的重任。然而,目前的法制宣传出现了形式单一、内容强硬等弊端,官方的语言、民众的意见和法学家的观点并未形成交流与互动。由于中国漫长的社会传统和不甚得当的法制宣传方式,中国的法制宣传偏离启蒙的轨道。这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法制宣传以"独语"为核心特征的传统模式,建立以对话为核心特征的新模式。法律固然是一种命令,但也是一种理性的对话。这一对话,贯穿于立法、司法、执法和法律生活的全部过程。在建立公民社会的转型时期,中国法制宣传的关键任务是提高法律素质,增强权利意识,培养法律意识,建立对法律的信心。  相似文献   

15.
和谐价值观是一种符合中国传统与马克思价值理想的新型价值观,是胡锦涛等一大批政治家几十年从政理念的集中表述,一经提出就迅速取代主体价值论与价值关系说,成为中国社会普遍接受的主流价值观。它以法治为要义,既包容了价值研究的全部成果,又对它们作出了符合逻辑与现实的改造,同时也是对普世价值理论的创新,对马克思价值理想的深化。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校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依法制定规章制度、完善规章制度,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将"依法治校"理念付诸日常管理工作中.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法治思维是其未来参与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提。高校作为人才的主要输出地,应把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作为法治教育的突破口。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涉及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法治情感、法治信仰等因素,应通过让大学生“知法”以获得法治思维的认知基础,通过“守法”以领悟法治的神圣感,通过“用法”以提升法治认同感。当前,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在高校法治教育中效果差强人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育过程过于压缩,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培育方式过于单调,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培育环境趋于行政化,缺乏民主性和渗透性。高校要积极探索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的路径,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法为主线”的理念,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手抓,同时进一步做好培育系统的顶层设计,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和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法律文化的结构性矛盾是一个客观而普遍的社会现象。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结构性矛盾在形式上表现为制度形态的法律文化与观念形态的法律文化之间的不和谐状态,在实质上体现为人治与法治两种价值的紧张状态。法律文化的结构性矛盾有其产生的众多原因,从最主要而言,是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两种文化体系之间的冲突。法律文化的结构性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应当通过制定良法、法律至上、公正司法与法律教育来消解法律文化中的这种结构性矛盾,建设和谐的法律文化,从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高校法制教育是教育在校大学生知法守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并预防与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有效途径。高校要把法制教育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抓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法律素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等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20.
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法律意识如何,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合力,加强法制教育,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