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科学已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使之日臻完美的基础。科学正直接和间接日益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与自然界、与社会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当代科学正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一种独特的“震源”,对人们认识周围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那么在这一新形势下,哲学又起着什么作用呢?在这个科学技术革命的时代,哲学对于个人的、以及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不会变得越来越小吗?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道”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对于这个问题,《老子》的作者当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他只是自觉地认为道的本体是“无”。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老子》是唯无主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站在现代哲学的高度,分析一下《老子》的道相当于现代的精神范畴,还是相当于现代的物质范畴。这样做是有必要的,因为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深入理解《老子》哲学,有助于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的批判继承,有助于发扬科学精神、提高理论水平。 一、“道”不是纯粹的虚无 有人认为《老子》的道是纯粹的虚无,其实不然。《老子》固然说道是“无”或“冲” (傅…  相似文献   

3.
何建津 《唐都学刊》2014,(3):102-106
青年马克思在大学和《莱茵报》期间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但《莱茵报》期间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观察使他意识到存在领域的问题比意识、观念层面的问题更有决定意义;费尔巴哈哲学颠覆了青年马克思在“存在与思维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的看法,而马克思对哲学本体论问题“什么是存在”的理解一开始就不同于费尔巴哈.当他从实践来理解什么是存在时,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就完成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使他对什么是存在这个哲学本体论问题、对人的本质、人的解放途径等问题都形成了与黑格尔派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根本不同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黑格尔在《自然哲学》(《哲学全书》第二部分)和《逻辑学》论述自然科学的那一部分中,所做的只是置经验于不顾,让自己的想象无目的地漫游。这种来自19世纪的实证主义者的偏见早已遭到否弃。一、从考察科学史出发所进行的某些确切研究证明,黑格尔这样拟订的自然哲学“完全适合他那个时代的经验认识水平”。因此,我们有权认为,把实验科学与思辨哲学对立起来的争论已经过时。但这并不意味着黑格尔的思辨逻辑必须根据科学在当时所提出的各种问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批判哲学”的结果“是启蒙思想”①,那它对近代思想的最深刻启蒙,就是其中所昭示的具有变革意义的存在观。 1《纯粹理性批判》所要阐释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构成这种普遍关系的双方在何种意义上现实地存在着呢?康德认为,自然作为“存在”,既不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讲的质料,也不是培根的经验事实。质料和经验事实只是具体的物,属于“存在者”范畴而并不是“存在”本身。本体论意义的自然作为“存在”,“它指的仅仅是一般物存在的各种规定的合乎法则性”③。它不可能在现象界中被对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作为普遍的、必然的、…  相似文献   

6.
“理性”概念是康德整个“批判哲学”的理论基石之一。本文拟从康德“三大批判”入手,对“理性”的含义作一粗浅分析。 1 《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全面展示了康德的认识论。他认为:认识指在 经验范围内主体对存在的把握;认识的区间就是经验本身,经验之外的 “物自体”不是认识机能所能把握的;认识对象是经验到的“实存”;认 识主体运用主体的“感性直观”把握“实存”,形成了具有时空形式的“现象”,“现象”是“感性认识”的结果。而对“现象”的进一步抽象把握是认识的深化,表现为运用一系列主体概念、范畴系统地对“现象”进行分解、组合、…  相似文献   

7.
“哲学是什么?”是一个基础性问题,“哲学作为哲学”这一重言判断,要从关系中去理解。“哲学”与“科学”都运用概念;但“哲学的概念”是“辩证的概念”,它自身变化发展。“辩证的概念”为“自由的概念”,以“自由概念”建构起来的“哲学大厦”,是“可移动-可变化”的“自由大厦”。概念是“自由”的,亦即概念为“创造”的。“哲学”为创造性的学问。在“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中,某种意义上,“哲学”是一种“没有常规工作”的“科学”,“哲学”只是严格意义上“范式”的科学。在某种“哲学原则-范式”指导下进行的对具体问题的“解题”工作,主要是“科学性”的,而科学家在进行“范式转换-科学革命”工作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做“哲学性”工作。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的历史哲学文献中,关于比较哲学形成过程的问题还未得到充分的阐述。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从什么时候起可以说比较哲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哲学研究流派?对这个问题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在这方面有权威的代表之一印度拉贾斯坦大学教授R·T.拉奇的意见最受欢迎和符合实际。1962年他在自己的著作《比较哲学导论》(伦敦,1962年)一书中写道:“比较哲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它不可能产生在各种不同哲学传统之间的密切接触确立之前。现在东西方彼此进入了空前规模的接触,它们彼此需要更深刻的理解。这种需要已经不是智力求知欲的问  相似文献   

9.
读了刘森林同志《论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求是学刊》1990年第4期)一文后,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现略陈于后,与刘森林同志商榷并就教于方家。 1 何谓“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这是 对马克思哲学的主导倾向的断定,即认 为主体性象一种普照之光而掩盖马克 思哲学的其他色彩,还是对马克思哲学中有关主体性的思想的阐述?综观刘森林同志的《论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以下简称刘文),作者有时在论述前一种意义上的主题,有时又似乎把主题限制在后一种意义上。然而,在我看来,不论从哪种意义上说,刘文对其所论及的马克思哲学观点的把握都有失准确。 刘森…  相似文献   

10.
怀特海的哲学被称为“后现代的”,而且是“另类后现代的”,据柯布说,主要有三大理由:第一,他的认识论认为感官感知并非是首位的;第二,他的本体论认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是实际事态,即点滴的经验,而不是如唯物论所说是无时间、无经验、无自由的基本粒子;第三,他的这些观点立足于坚实的现代科学基础,尤其是量子论.格里芬把怀特海的哲学称为广义经验论,并发展了该哲学,解决了哲学很多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诸如心-身关系、因果关系、上帝与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过程范畴与过程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曾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思想,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并认为特别是从黑格尔以来,“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已经“深入一般人的意识”.①由此,我们往往习惯于把近代以来尤其是现代的主流哲学称之为“过程哲学”,而以“实体哲学”一词概括前此哲学的本质特征.以两个范畴标志两类哲学难免失之笼统.需要推敲给予明确的问题是:作为哲学范畴的过程应作何界说?以过程标志某一种哲学的根据是什么?与此相关相对的实体和实体哲学又当如何理解?实体哲学怎样过渡到过程哲学?弄清楚这些问题,也许会为当前的哲学论争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薛德震同志在《再谈人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学习与探索》一九八二年第六期)一文中,进一步补充了他在《解放的哲学和哲学的解放》一文中的观点,对我们与他商榷的《也谈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一文,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我们十分赞成把这个讨论继续深入下去,以求得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理解。分歧的焦点在哪里?我们同薛德震同志分歧的焦点,不在于“唯物史观是怎样产生的”,也不在于“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要创立唯物史观”,更不在于人是否历史的主体,而是在于历史唯物主  相似文献   

13.
哲学是什么?这是每个时代都在重新思考的课题。在古代,哲学是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近代以来,科学纷纷独立,意识形态理论也与之分离,哲学的地盘日益缩小,它的存在成了问题。在这种情势下,分析哲学声称传统哲学已经死亡,哲学只是进行命题分析的科学方法,现代人本主义哲学也一反传统,建立了以生存的意义为本体的价值论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同样面临着现代发展的课题,哲学作为科学的科学的地位也动摇了。围绕哲学对象、哲学基本问题、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两重体系等基本理论展开了争论。总之,哲学面临着科学高度发达、人的价值问题突出的现代社会生活的挑战,它失去了传统的说明世界的功能,而又肩负起阐释人类生存的意义的新的职能。所以,哲学的前景不是消亡,而是走向现代意义论哲学。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立场.哲学大众化的真正意蕴是让哲学变为群众手里的思想武器,通过群众的行动实现哲学的理想.哲学要走向大众,就必须体现时代精神,引导社会进步,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取向的基本内容和引领社会生活的基本路径.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教条主义,不是经验主义,也不是实用主义,而是对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对时代问题的科学解答,是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把握和积极利用,是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和实现.只有坚持开放态度、批判精神、实践本性、科学理想,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相似文献   

15.
罗蒂科学哲学的主旨是反对确定性的寻求和科学主义的超越,他终结"分析的哲学"、反对哲学科学化的企图,他倡导"对话的哲学"并因此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指责,而其相对主义的根本原因正是其一直试图超越的科学主义的情结。  相似文献   

16.
关于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论以及是何种本体论的问题,中外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对此,卢卡奇提出了他的看法.在其晚期《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一书中,他提出并论证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劳动—实践本体论的观点.他通过对劳动形成的主客体关系的阐述,论证社会存在本体的关系属性,得出社会存在既不是实体本体也不是意义本体而是“关系”本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编辑先生: 方念祖确实不是我方家子孙,有家谱为证。我写的《我为伯公方伯谦鸣冤》一文中,已有说明(见《日本研究》1988年第2期)。据说方念祖是广东人,不是福建福州人。我看过戚其章先生写的《方伯谦被杀是一桩冤案吗?——与季平子同志商榷》一文,文章说“方念祖是方伯谦的嫡孙,念祖者,念念不忘其祖也”,这是错误的。方念祖不是我方家人。  相似文献   

18.
哲学学是一门新兴科学,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的前沿科学。新哲学体系和学派的创立,其实质是哲学观念的更新。可见,创建哲学学势在必行。那么,马克思主义有无自己的哲学学思想呢?有无这方面的著作呢?我们认为只有通过研究才能回答。笔者认为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作为他晚年的集大成式的精心之作,本身就蕴含了一份微型的哲学学纲要。本文予以发掘和阐述,求教于哲学界。  相似文献   

19.
哲学家通常认为哲学是不受地理、文化或历史限制的科学,认为哲学的问题和理论是有普遍意义和放之四海皆准的。所以,“有一种美国哲学吗?”这个问题本身可能显得是矛盾的。但是鉴于各国不同的文化状况在形成各国哲学的思想风格、基本设想和认识兴趣方面起着极大作用,故仍可说确有一种美国哲学。美国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被称为美国哲学  相似文献   

20.
对《哲学全书》的理解,不仅要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思辨逻辑,同时也要能够跳出来,揭示在深刻的逻辑演绎之外所要针对的现实考量。通过对《哲学全书》三版序言的考察,发现黑格尔曾较为详实地阐述他多次修订和创作《哲学全书》的外在缘由。不管是为了满足授课听众对于“一种教本”的需要以及回应一些“外行人”对于该“教本”的批评和诬告,还是为了强烈批判当时思想领域出现的不适宜“作风”“很坏的成见”以及毫无意义的争论,均鲜明地展现了《哲学全书》的现实指向与时代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