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证据是整个民事诉讼活动的核心。是法院认定事实,据以裁判的基础。但是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一直对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收集证据问题关注不够。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权利得不到程序性保障,相关的配套制度很不健全,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的证据收集权无从实现。本文将在解析现阶段我国民事诉讼中有关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相关规定和明确保障当事人收集证据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我国完善民事诉讼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力  张一 《决策与信息》2011,(9):118-118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民商事交往的深入发展,国际民商事案件大量出现。在国际民商事诉讼活动中,查明案件事实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域外取证制度在国际民事诉讼中的作用非常关键。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自行取证属于域外直接取证的方式之一,在国际民商事诉讼活动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本文对该方式持肯定态度,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域外取证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当事人追加制度,直接关系民事诉讼法官的中立性立场,直接关系民事诉讼当事人参与民事诉讼程序的主体性问题,关系当事人诉权保障和审判的公平性与及司法权威性。本文首先从基础概念出发,介绍当事人、适格当事人、当事人追加的基本内涵,并介绍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追加制度的运行现状,分析制度缺陷和理论困境。最后以当事人中心主义为视角,提出了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4.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与内地的民事交往不断扩大,民商事纠纷也日益增多,已越来越显示出我国涉港澳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的不完善。作为区际法律冲突核心内容之一的管辖制度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更是更经常困扰着人关的法院和当事人,解决与港澳之间的区际管辖冲突有时甚至要比解决国际之间的管辖冲突还要复杂和困难。因此,针对此类民事纠纷的特定情况,在如何确定并适用我国涉港民事诉讼程序上存在不少矛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在诉讼还是仲裁中,如何获取证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是,在仲裁证据的收集上,为保证公正裁决,强化当事人或代理人收集证据的能力或者仲裁庭自行取证均面临理论和现实的困境,因而有必要请求法院协助当事人或仲裁庭取证。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导致在民事诉讼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同于传统证据的证据,这类证据往往需要专门的人员运用专门的科学技术手段来加以解读。我国的科技证据制度,尤其是民事诉讼方面,相关制度不完善,尚没有单独的科技证据立法,其中民蓼科技证据的取证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概括论述了民事科技证据取证概念,并结合我国民事科技证据取证的现状,针对我国的科技证据取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期促进科技证据取证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现在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凸显,社会经进行着各式各样的改革来平稳度过。然而,现阶段法院审判案件的主导思想就是大调解下的大审判,把调解作为审判案件的主导思想。调解的过渡使用,会不会对当事人的诉权产生影响,以及民事诉讼的发展趋向就是以调解为主,审判为辅呢?本文主要就此问题结合国外调解制度的发展说明法院调解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法院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结合我国现阶段社会条件,提出我们在完善法院调解制度的同时,应当注意良好诉讼观念的培育,应当在公正与效率的主题下对调解的社会价值观和诉讼价值观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民事诉讼在三大诉讼中的受理数量持续增加.民事诉讼的证据问题受到了法学界和司法实践部门的重视,但是证据该如何提交,什么时间提交,如何认定一直是法学界研究的课题.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该规定于2002年4月1日施行,但是该规定毕竟只是最高的司法解释,与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不衔接并且有矛盾之处.虽然该规定在我国首次确立了举证期限制度,目的是实现证据由随时提出主义向适时提出主义转变,但是制度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性,影响了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工作的顺利进行.导致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中产生了很多问题.从司法实践的角度看,解决民事审判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理顺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保障民事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将“举证责任期限”问题进行立法和细化. 举证期限制度本意是为提高诉讼效率、促使当事人尽快的提交证据、保证司法程序的公正.但是由于当事人缺乏基础的法律知识,和相关的配套制度不完善,导致举证期限在民事审判工作中无法发挥其作用.本文引入律师强制代理制度、和法律援助体系对举证期限制度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法院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结合我国现阶段社会条件,提出我们在完善法院调解制度的同时,应当注意良好诉讼观念的培育,应当在公正与效率的主题下对调解的社会价值观和诉讼价值观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1.
对于我国司法实践中常见的既涉及行政争议又涉及民事争议的案件,本文从当事人和法院两方利益出发,通过分析两种争议的内在联系及诉讼效率原则,主张建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并对该诉讼模式的适用范围和程序规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明责任,要求当事人必然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但由于我国当事人取证能力不足,以及证人作证制度存在的固有缺陷,悬赏取证应运而生。由于法律上的漏洞,悬赏取证遇到证据效力存疑的问题,导致司法实践无以适从,出现混乱。因此,对悬赏取证证据效力必须作出理论的回应,通过诉讼模式、举证责任等角度深入分析论征悬赏取证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加以规范、限制及立法完善,以期为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深入,对我国民事施诊审前程序进行重新探讨已进入紧迫性阶段。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作为整个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庭审以及当事人的实体、程序权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众多专家和学者也都提出了自己见仁见智的观点。笔者通过研究我国和外国的一些制度,提出了“预审制+被告的强制答辩+证据的灵活开示”相结合的制度。  相似文献   

14.
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项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因此.被上诉人只能基于上诉人的上诉请求被动答辩,即使存在合理的、独立的请求,也只能被视为抗辩理由.二审法院不予审查,从而造成实体判决的不公。在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理论中,上诉利益又称不服利益.是指原审法院做出当事人不利.可由当事人诉于上诉法院要求予以改判的裁判结果之一部或全部。  相似文献   

15.
新民事诉讼法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理论界对此也持肯定态度,但是对于人民法院应否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在理论界却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从法院的职权这一角度出发,来分析诚实信用原则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及对法院适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法院调解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和一种诉讼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最具有特色的制度创设,在解决民事纠纷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新的经济、文化背景之下,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司法理念不断更新,尤其是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间,法院调解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审判实践中的弊端逐步显现,为此文章对构建科学的法院调解制度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7.
张天爽 《经营管理者》2013,(6X):236-236
民事诉讼的管辖是法院受理案件的基础,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为追求胜诉的判决,常常会选择对其有利的法院进行诉讼。针对此种现状,本文在分析其表现、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体纠纷在我国社会呈逐年上升趋势,群体诉讼中民事诉讼主体与民事主体的分离冲击了传统当事人适格理论,引发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结合国内群体诉讼实践状况,通过分析国外相关制度,从权利登记程序、代表人适格等方面对我国代表人诉讼中当事人适格制度提出合理构想。  相似文献   

19.
不方便法院原则是英美法系国家的一项重要国际民事诉讼制度。该制度的确立在防止一事两诉、挑选法院问题上起到很大作用。内地与香港居民间离婚案件近年增加迅速,挑选法院、一事两诉等现象频频发生。内地司法实践中应以"最适当法院"理由确立不方便法院制度。  相似文献   

2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1条规定了在涉及专门知识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可以申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参与庭审.这一规定是我国的专家辅助人制度,但是法律对专家辅助人尚无系统规定,学界争论不一,也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困难.本文尝试在专家辅助人概念、诉讼地位、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立法比较和必要性等方面对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进行分析,指出我国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