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论儒家人格心理构成--耻辱感的现代转换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宗教与现实生活的张力相对狭小的情况下,儒者人格理想的追求与实现,重要的心理结构之一就是耻辱感.耻辱感是以儒家为主流文化形态的传统中国人的内在精神构成和"反躬修已"的"主观中介".儒家的主流文化地位的被消解,使内在心理结构面临解构危机.在当今多元价值共存的时代,儒者的心理构成的转换与重塑,对于未来文化心理结构的建设,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杜书瀛 《文史哲》2012,(5):29-36
当中国古代的诗学文论("诗文评")作为一个学科,尚处于娘胎之中而未呱呱坠地之时,诗学文论领域儒家的主流和领导地位就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之策而"被"奠定,并从此在中国历史上行霸两千余年。"独尊"局面的形成是历史选择的结果。由于政治思想的推动,儒家诗学文论渐成主流。其中,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扬雄、桓谭、班固、王充等人的文章创作思想,对儒家诗学文论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汉孝女曹娥原为"巫女"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道曹娥是一名孝女,而不知道她还有另一种身份--"巫女".东汉上虞县长度尚以"神道设教",因势利导,将中原儒家伦常观念植入曹娥故事,成功地把一个巫女塑造成为一个孝女.孝女曹娥的故事,是汉代以降占据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家伦常观念与正处于地域文化转型中的会稽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后嗣观念是人类文化观念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嗣观念的强烈程度与历史意识成正比,与宗教意识成反比.中国儒家后嗣观念重视父系嫡亲男性后嗣的单线传承,这在中国历史上居主流地位,且与中国人分外突出的历史意识相互强化;而中国儒家这种特殊的后嗣观念对中国人的宗教意识起到了一定的替代作用,使中国人的宗教意识相对淡薄.  相似文献   

5.
高述群 《文史哲》2012,(2):17-25
对儒家文明现代意义的研究,需要廓清对儒家文明的种种误读,理性、科学地甄定儒家文明的历史性地位和在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儒家文明是中国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主流文明,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儒家文明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文明禀赋和文明优势。20世纪的一百年是儒家文明内生力得到空前爆发的一百年,在这百年激变中,儒家文明丢弃了许多旧的东西,接纳了许多新的东西,但儒家文明长期凝练的文明内核与文明精髓没有丢失,反而在历次救亡图存中得到了历史性的继承与弘扬。儒家文明是表明中国人文化身份的主干文明符号,儒家文明在21世纪将进入新的辉煌发展期。儒家文明是我们文明的骄傲;儒家文明还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儒家文明还将走向未来。对儒家文明的礼敬态度,是中华民族对本民族文化应有的尊重,也是儒家文明应享有的尊严。  相似文献   

6.
古代中西主流人性思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小年 《船山学刊》2001,(1):123-126
一、古代中西主流人性思想的比较 本文根据人性思想涉及到人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划分比较。人的关系,指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人性与经济、政治,人性的变化等方面。这里所比较的主流思想,指那些在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跨度时间比较长或占据统治地位的观点。时间范围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按照这样的思路,笔者认定中国古代主流人性思想为古代儒家人性观。在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学是一门显学,到汉武帝的时候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其“人之初…  相似文献   

7.
时至今日,中国仍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作为中国现代三大主流思潮之一,现代新儒家对于如何顺利实现这种社会转型,提出了一套颇有特色的理论学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将他们的有关思想看作是一种“社会控制”理论。本文拟对现代新儒家这方面的有关思想作一简要地述评。 众所周知,现代新儒家的根本目标是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中国学术界以马克思主义、现代新儒家、自由主义三大主流社会思潮并称,其中现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复杂而曲折的关系历经变幻,其原因与过程发人思考。本文对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新儒家关系进行了历史梳理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 ,其道德的公共性相当缺乏 ,这是造成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缺乏公德意识的重要原因。对儒家与古希腊伦理思想的比较 ,具体地凸现了儒家道德公共性的缺乏及其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台湾学者刘述先把儒家分作精神的儒家、政治化的儒家与民间的儒家三类,并分别解释说,精神的儒家是指孔孟、程朱、陆王的大传统;政治化的儒家是由汉代董仲舒、班固以来发展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以三纲五常为主的传统;民间的儒家则是在草根层面依然发生作用的信仰与习惯,如重视家庭、教育的价值,维持勤劳、节俭的生活方式等等。同很多崇信现代性的当代新儒家一样,  相似文献   

11.
近30年来,学界逐渐开始关注儒家思想是如何与社会生活发生关系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作用这一问题.在宋代历史地位得到重新评估以后,宋代儒家伦理思想之落实问题就成为了学术探索新领域.文章对近30年来有关宋代儒家伦理思想的落实问题,包括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人物研究、思想落实的性质地位、思想落实途径等5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利于学者更深刻的开拓研究.  相似文献   

12.
"功利"概念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西汉时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使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成为主流,功利概念便随之湮没,自宋代开始,它才重新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并形成了与之相关的"事功"概念.近代以来,西方功利主义的传入,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功利"概念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南宋乾道、淳熙年间(1165—1189)是理学传播的黄金时期,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胡宏、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学派,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学派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相对宽松的学术与思想环境是其获得重大发展的先决条件,作为非主流派的学术与政治地位使理学得以从学理层面最大限度地完善了儒家学说的理论体系,为最后获得主流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第一章:术士说和司徒说中国两千多年间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儒学,但儒家不等同于儒学。统而言之,当“儒家”用于指称一种理论体系时,儒家和儒学便是同等价值的同义词;辨而析之,儒学只是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者创立提倡的思想理论。儒(儒家)的概念比儒学概念的外延要宽的多,其萌芽与形  相似文献   

15.
儒家哲学的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价值论又是儒家哲学的核心。分析儒家哲学的价值论,对于认识儒家哲学在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深刻影响,把握传统哲学的特征,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恩玉 《东岳论丛》2012,33(4):77-82
梁武帝的统治思想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前期以儒家为主导,突出表现是他将儒家核心思想忠孝仁义作为施政用人的基本指导原则,大力敦崇儒学,将儒学修养作为重要的选官标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梁武帝励精图治,赏罚严明,为“梁武帝之治”提供了政治保障.他统治后期沉溺佛教,佛教思想压倒儒家,占据主流地位.在此思想影响下,他荒废朝政、一再纵容官员的违法行为,造成纲纪废弛、吏治腐败与侯景之乱.梁武帝还以史为鉴,秉承宋、齐两代的衣钵,重用宗室子弟,维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他接受宋、齐皇帝猜忌杀戮宗室子弟加速前朝灭亡的教训,奉行宽大为怀的政策,一味优容宗室子弟,造成王侯的骄横不法与内讧.  相似文献   

17.
赵国历史上经历了公仲连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两次改革,这两次改革对儒家和法家思想在其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有重要影响。战国初期,赵国改革时的社会思想是儒法并济,交相为用。而到了中后期,法家思想成为赵国社会思想的主流。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的衰落和制度化儒家的解体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制度化儒家是传统儒家的基本存在方式。本文从讨论科举制与制度化儒家的关联入手 ,分析了科举制度在儒家制度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近代以来科举制的衰落对制度化儒家的影响。指出人口的压力、国内的社会动乱、科举体制的恶质化 ,导致了儒家与权力和“真理”的联系逐渐松散 ,而新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与儒家教育观和人才观之间的根本矛盾 ,使得科举制被最终废除 ,制度化儒家也就此逐步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19.
郭丽 《兰州学刊》2010,(10):132-136
在唐代,受过文学教育的女性数量虽不是很少,但基本上是集中在社会的中上层。而且,无论女性的文学才能多么杰出,诗名外扬是社会规范所不允许的。社会舆论对女性的主流评价标准仍然是传统的儒家礼法,对"四德"的强调尤为突出。寡母教孤就是唐代女性文学教育的这种文化环境下产生的独特社会现象。它既与鲜卑余俗的逐渐消亡和汉化的加强以及由此导致的儒家礼法文化的进一步渗透和社会舆论对守节的普遍肯定有关,也与寡母对"养"的自然关系的深化、对丧夫后自我情感的补偿、渴望交流、对自我存在的肯定有关。更与其施展文学才能的不自由,不得不藉由男子为中介来获得社会的认可有关。  相似文献   

20.
南宋乾道、淳熙年间(1165—1189),理学金华学派、湖湘学派、闽学与心学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吕祖谦、张栻、朱熹与陆九渊的主要学术创见及其活动都是在乾淳之际完成或开始的。相对宽松的学术与思想环境是乾道、淳熙之时理学获得重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具备着意识形态与学术思想流派双重本质的理学在经历“元祐党禁”与“绍兴学禁”后的一次再生。作为一种非主流的儒家学派,理学得以从学术思想层面发挥和阐扬儒家义理而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客观上为最后获得主流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