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7月29日,吉林省集安市麻线河右岸发现了一通高句丽时期的文字碑。碑石由一整块粉黄色花岗岩加工而成,是典型的圭形碑。正面镌刻汉字隶书碑文,原有10行,218字,现已识读170多字。碑文记载了邹牟王开创基业,诸王相承,好太王开拓疆土,为先王立碑,铭其烟户,制定高句丽王陵守墓制度。要求对于诸王陵墓守墓洒扫,四时祭祀,不得买卖烟户,违者子孙后代都要受到惩罚。根据集安高句丽碑的形制、碑文内容和好太王碑记载,初步断定此碑立于好太王时期。集安高句丽碑的出土是一百多年来集安考古的重大发现,碑文涉及高句丽起源、建国、好太王的统治、高句丽王陵守墓制度等问题。其价值和意义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2.
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墓碑,记录了高句丽建国的传说,前三王的传承,好太王统治时期的文治武功,好太王守墓烟户的来源、数量及相关制度。长达1775个字的碑文,是高句丽人留下来的珍贵文字资料,是研究高句丽建国和好太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重要材料。其中,第一面第8、9行记载了高句丽与新罗、百济、倭之间征战的情况,因有倭以辛卯年来渡的字样,国内外学者称之为辛卯年条。由于对这段文字的断句、解说各不相同,学者们争论了百余年。与之相关的倭的实体,以及高句丽、新罗、百济、倭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如何认识好太王碑辛卯年条和碑文中涉及到东亚古代国家之间的关系,是需要我们认真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高句丽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 ,长期生活在我国东北鸭绿江流域。公元前 37年(西汉建昭 2年 )高句丽国家建立 ,公元 312年 (东晋永嘉 6年 )势力抵达今朝鲜半岛的大同江流域 ,公元 6 6 8年 (唐高宗总章元年 )灭亡。我国史学界对高句丽的研究始于 1877年 (清光绪 3年 )。是年 ,奉天桓仁县书启关月山在通沟岗的荒草丛 (今吉林省集安市太王乡大碑村 )中发现了公元 414年 (东晋安帝义熙 10年 )建立的高句丽第 19代王———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墓碑 ,“火焚除苔 ,捶制拓本 ,传播京师” ,从而揭开了好太王碑与高句丽研究的序幕。然当时及以后…  相似文献   

4.
被誉为“辽东第一古碑”和“石文中第一篇大文字”的好太王碑,近年来在国际国内学术界引起了深入的探讨,尤其对于它的发现时间、捶拓经过及流传始末更颇滋聚讼,莫衷一是。《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发表王健群同志《好太王碑的发现和捶拓》,对该碑的发现历史提出完整的看法,该刊1985年第1期又发表刘永智同志的《好太王碑的发现及其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三年第四期载王健群同志《好太王碑的发现和捶拓》一文,读后受益良多。我国自一九三七年罗福颐编《满洲金石志》以来,迄今四十余年未见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王文对好太王碑的研究将有所促进,但是,文中对碑的发现、拓打等问题的论述,尚有值得研究之处。  相似文献   

6.
夫余亦书扶余。关于夫余、北夫余、东夫余的问题 ,中外史学界意见分歧 ,众说纷纭。笔者在已发表的两篇论文中 ① ,认为北夫余、东夫余即夫余 ,不是在夫余之外还有北夫余和东夫余。今再重新提出探讨的目的是抛砖引玉 ,希望通过争论 ,能够澄清一些问题 ,获得正确认识。不当之处 ,请大家指正。一、北夫余即夫余 ,不是在夫余之外还有一个北夫余  《好太王碑》云 :高句丽的始祖邹牟 (亦书朱蒙、东明 )“出自北夫余”。《冉牟墓墨书》云 :邹牟“元出北夫余”② 。这是关于高句丽起源最为重要而可靠的记载。但在《魏书·高句丽传》、《梁书·东夷…  相似文献   

7.
高句丽政权是以高句丽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一个地方性民族政权.其政权当时统辖区域北占扶余,东伐沃沮,南侵乐浪,至萨水,但西方却受中原王朝全力阻击,多次遭到中原王朝大规模讨伐,使高句丽政权濒于灭亡.  相似文献   

8.
结合《三国志》所载的宫与伯固的记述 ,和《三国史记》等其它史书的记载进行比较分析 ,认为太祖王宫是遂成之父 ,而不是遂成之兄 ;太祖王之称 ,不是起因于新王朝的建立 ,而是表明高句丽内新王系的开始  相似文献   

9.
好太王碑发现于吉林省集安市,此碑建于公元414年.其地另有毋丘俭纪功残石传世,约刻于公元245年前后,金毓黻《辽东文献征略》记作“毋丘俭丸都纪功碑”(卷3),是东北亚最早的碑刻.  相似文献   

10.
靺鞨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的重要古民族之一。南北朝时期发展演变为七个大的部落,白山靺鞨即为七部之一。与其他六部相区别的是,白山靺鞨一向臣属于高句丽,是高句丽对外扩张战争机器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高句丽灭亡后,白山靺鞨又帮助粟末靺鞨建立了渤海王国。因此,研究白山靺鞨的形成、发展、演变史,及其与中央王朝关系,与高句丽关系,与渤海王国关系,无疑是东北民族史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靺鞨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也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靺鞨民族与高句丽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高句丽王陵及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句丽政权存在 70 5年 ,传 2 8王 ,都城三置两迁。诸王陵墓在何处 ,墓葬形制、规模、特点如何 ,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问题。多年来的考古调查与发掘证明 ,我国集安国内城附近的某些大型方坛阶梯石室墓应是高句丽王的陵墓 ,诸如太王陵、将军坟、千秋墓、西大墓、JYM992、 3319等 ,其中 3319为典型的砖室墓。从建筑结构、年代、出土遗物 ,特别是莲花瓦当、文字瓦当和文字砖的研究成果 ,结合文献 ,可以确认某些王陵及其主人  相似文献   

12.
好太王碑碑文中镌有"下平壤"和"平壤城"。这是一南一北两个地方。下平壤在鸭绿江左岸,平壤城在鸭绿江右岸。鸭绿江右岸的平壤城不是国内城及其石城内的土城,而是"国之东北大镇"的新城,地处集安良民,为东川王所筑、故国原王增筑。  相似文献   

13.
论唐代契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是四世纪初记载于我国历史文献中的东北重要民族之一。北魏至北齐是契丹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契丹与中原政权建立联系的开始。隋朝统一北方 ,奠定了契丹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而强大统一的封建唐王朝的建立又为契丹摆脱其强邻 (突厥和高句丽 )的羁绊 ,放手发展自我创造了条件和契机。契丹与唐朝的关系 ,从总体上讲是封建大国境内少数民族局部势力与中央王朝的从属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04年以来,中国高句丽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表现为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讨论,形成了一些新的学术热点。其中政权归属、都城考证、文献考据、官制研究、早期历史探源及与中原王朝、周边民族、政权关系探究等研究内容都较以往有更进一步的讨论,文章就近年来高句丽研究的有关情况,从六个方面做综合述评。  相似文献   

15.
关于高句丽的历史与疆域归属问题 ,学者之间至今还存在着不同意见和分歧 ,诸如归属的标准问题 ,历史文献资料的选取 ,高句丽王国不同时期的政治地位及其与历代中原王朝之间的政治关系和战争的性质 ,对隋唐诸帝的高句丽政策的评价 ,高句丽疆域与历史的继承等等 ,在这些问题上 ,既存在着差别乃至在根本立场一致前提下的分歧 ,也还有认识不明确和论证不充分之处。笔者在高句丽归属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总体上不敢说还有什么新创见 ,只想在微观方面提出一些增补性的议论。一、箕氏朝鲜历史与疆域的归属是确定高句丽王国历史与疆域归属的远因条件  …  相似文献   

16.
好太王碑拓本收藏著录及其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太王碑重新发现后,碑贾争相传拓,然而保留至今并经著录者不多。目前国内收藏与著录的有17种,国外有19种。其中年代较明确的有4种:酒(?)景信双勾加墨本,1883年;任昌淳藏本,1889年;北京大学A本,1889年;沙畹拓本,1907年。依据这4种拓本的用纸、用墨及文字特点,进行比较研究,可将年代较早的拓本确认出来。它们是:水谷悌二郎拓本,金子鸥亭藏本,傅斯年图书馆藏本A、B,中央图书馆B本,王少箴藏本,北京图书馆藏本,北京大学图书馆B、C、D本,水谷悌二郎剪装本。1900年以后,经过“石灰涂抹”拓出的本子,质量与价值大大降低了。  相似文献   

17.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的一个古老少数民族,地域在鸭绿江、浑江流域.汉孝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朱蒙出走夫余来到这里,借助当地居民的支持,建立了高句丽政权,至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句丽灭亡,传二十八代王,七百零五年.吉林省集安市是高句丽故都,从公元3年至公元427年的425年间,这里一直是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高句丽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至今保留着许多高句丽时代的文物遗迹,以集安最为丰富,许多文物举世闻名.这些瑰宝有着丰富的内容,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生殖崇拜,这也正是本文论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从公元4世纪至10世纪,在东北亚地区相继发生高句丽、渤海"结援"日本的历史事件.日本则趁机插手朝鲜半岛事务,武装干涉,造成东北亚的动荡,妄图改变东北亚政治格局.高句丽引狼入室,未能挽救自身灭亡.渤海初期与唐王朝发生矛盾,曾"结援"日本,但在唐玄宗的政治对话之下,很快得到化解.终渤海之世,渤海与日本一直存在"国书之争"--日本把高句丽、渤海视为朝贡国,渤海始终不接受,不承认.高句丽、渤海"结援"日本和日本趁机称霸东北亚,给予我们很多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9.
蔡幸 《鞍山社会科学》2004,(4):42-42,47
高句骊是古代中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自公元前37年朱蒙建立高句丽政权一直到公元668年被唐所灭,它在历史长河里存在了705年。由于高句骊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占据了今我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对邻近民族和中原王朝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探讨高句骊人的流向问题,不仅具有研究少数民族源流,更好地展现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意义,而且具有更好地弄清与邻国的关系,促进国际间交流合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句丽以集安为都425年,分布在集安的大型积石墓王陵将近20座,本文首先通过分析有关文献记载,提出其分布地点是在"故国"三川之中,之后对《集安高句丽王陵》报告中确认的13座王陵和12座备选墓葬,以及太王陵、将军坟等墓的墓主人推断,则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具体分析,其中有的是已有观点的进一步论证和丰富,同时也有笔者新的思考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