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申史事的启示白钢1944年3月19日,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郭沫若所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连载4日。这篇史论,总结了明朝未年由于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灾荒遍地、官逼民反,导致明朝灭亡的历史经验和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以后...  相似文献   

2.
试谈腐败现象滋长因素和遏制途径徐士泰我们党一贯重视廉政建设,是反腐肃贪斗争的坚强领导核心。早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就号召全党学习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并把其列入党内整风的必读文件。其目的在干提醒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高级干部,在...  相似文献   

3.
迎着抗日战争烽火,郭沫若同志别妇抛刍,慨然归国,竭尽精诚,挥笔从戎.在短短几年里,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历史剧和大量的战斗性很强的诗文.《甲申三百年祭》这篇历史论文,可称为其中的内容重要影响深远的篇章.《甲申三百年祭》脱稿于1944年3月10日,当月19日至22日就在重庆的《新华日报》上分四次连载发表.这篇历史论文阐述了明末中国社会的历史状貌;论证了明王朝灭亡的原因;总结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胜利的经验;探索了这次起义失败的教训.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很明确,是为了纪念明末农民革命运动,将其历史经验教训晓喻后世,为中国革命提供一面历史的镜子.  相似文献   

4.
60年前 ,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后 ,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文章深刻揭示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功败重成的历史教训 ,这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保持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精神 ,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仍是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相似文献   

5.
<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先生在60年前发表的著名文章.是时,抗日战争胜利在即,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动腐朽的面目日益暴露.为此,中共中央明确指出,要利用国民党允许讨论宪政问题而"冲破国民党的限制,使民主运动推进一步".此时恰逢明朝灭亡三百周年,郭沫若先生便撰此文抨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把这篇文章印发全党作为整风文件.在此政治语境下,解放区出现了<李闯王>、<闯王进京>、<甲申记>等以李自成起义为题材的戏剧作品.这些戏剧作品在戏剧情节、人物形象上表现出了较大差异,这也反映出他们在创作意图上的差别,进而表现在他们对毛泽东、郭沫若,以及大家对三百年前甲中年那段历史的误读.  相似文献   

7.
近读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不觉思绪翻飞,沉浸于三百五十年前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由胜利走向失败的悲剧氛围。掩卷沉思,虽然郭沫若在文中揭示了李自成由成功走向失败的原因,如胜利后的骄傲,首领腐化和宗派斗争,以及军纪不申,未采纳李岩的劝说对吴三桂采取正确的策略等,但其揭示的属于客观表象。笔者认为,李自成及其起义军由成功走向失败的深层次原因,是领导者之自我随意性。骄傲也罢,腐化也罢,未采纳李岩的劝说也罢,恐怕都与领导者之自我随意性不无关系。而这是李自  相似文献   

8.
一、高度重视反腐斗争最毛泽东的一贯思想 早在中国革命的初期,毛泽东在亲自主持制定和颁发的《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中就严肃指出,在艰苦的国内战争环境中而有贪污浪费现象发生,完全是一种犯罪,反贪污斗争是执行苏维埃战斗任务不可分离的部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谆谆告诫全党要经得起执政的严峻考验,要保持艰苦争斗的精神。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读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文章之后,意识到“李自成打江山十八年,坐江山十八天”的沉痛教训,是值得我们永远警  相似文献   

9.
太平大国运动是中国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农民战争发展的最高峰,它揭开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序幕,但它却终究失败了。1944年1月,毛泽东在给郭沫若的一封信小说:“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倘能经过大手笔写一篇太平军的经验,会是很有益的。”因此.探讨太平天国失败的内部原因对加强执政党建设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找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H显变化的条件,外闸涵过…  相似文献   

10.
郭老在《甲申三百年祭》文中提到,李自成失败牺牲后,“牛金星不知所终。”据《清史稿·季开生传(附常若柱)》载:“顺治初以建言名者,又有给事常若柱、张国宪。若柱疏言:贼相牛金星弑君残民,抗拒王师,力尽始降,  相似文献   

11.
由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湖北省文化厅、湖北大学、通山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李自成归宿问题学术讨论会”于十月底至十一月初在通山举行。会议代表来自京、豫、陕、湘、鄂等省市,近七十人,与会代表就李自成殉难于湖北通山九宫山还是为僧于湖南石门夹山寺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1956年,《历史教学》就通山县一位小学教员对历史教科书上说李自成战死于通城九富山所提出的疑问展开了论讨;《历史研究》也发表了有关文章。郭沫若同志还发表申明,更正了《甲申三百年祭》中李自成牺牲于通城九宫山的旧说,赞同李自成牺牲于通山九宫山的说法。1977年,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在通山进行调查,然后在《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了《李  相似文献   

12.
‘“文章最忌随,人后”,这是众所周知的古话。要写出引人注目的论文,就要继承前人的成果,而不是人云亦云地简单重复别人的结论;要吸收他人之所长,而不是亦步亦趋地生搬硬套;要敢于独树一帜,另辟缺径,创造新观点,创立新学派,而又不是无稽之谈。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是一篇历史论文,它发表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前夕。文章从农民战争的成败中总结出夺取政权的宝贵经验,即在掌握政权以后,不能骄傲自满。文章用这个历史的农民革命的经验给无产阶级作借鉴,为中国共产党进城作了很好的思想准备。中共“七大”把它定为…  相似文献   

13.
我们党绝大多数工作人员是勤政廉洁的,但是也有少数人不顾党和人民的利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敲诈勒索、徇私枉法、等等。当前,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及时刹住消极腐败现象的滋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的保证。 一、毛泽东思想一贯主张反腐倡廉 1944年,毛主席号召全党学习《甲申三百年祭》,告诫全党“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1949年3月5日,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民革命战争历史剧中基本呈现四种叙事模式:其一是贼寇祸乱模式,将农民战争视为匪寇,这种自古代农民战争历史剧以来的叙事模式在抗战的环境下又有新的含义;其二是豪杰之士拯救模式,将农民起义视为忠臣、豪士替天行道、重整朝纲的行为;其三是昏君失德模式,由于君王的昏庸而导致革命的失败;其四是亢龙有悔模式,主要出现在抗战后期中共将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作为整风文献后,在解放区出现的李自成系列历史剧,重点叙述在革命胜利后由于革命领导人骄傲自满、脱离群众而引起的溃败的历史教训,用来资鉴现实。值得注意的是,后两种叙事模式主要出现在左翼革命作家的历史剧创作中。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高峰──论郭沫若《女神》的历史地位李乐平虽然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于1917年就已大张旗鼓地进行新诗的创作了,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后起的郭沫若才称得上新诗的奠基者;虽然说胡适于1920年3月就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新诗集《...  相似文献   

16.
焚巫·祭月·祈雨──《诗·月出》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月出》一诗的主题,应是陈国贵族公开烧死了一位女巫,目的是为了祭祀月神而祈雨。古人认为,月神是雨的主宰,祈雨必由女巫主持祭月。《月出》一诗为我们所描绘的正是一幅月下焚巫、祭月、祈雨的场面。诗的作者很可能是巫的丈夫或情人。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在《求索》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和《湖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五年第二期上,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就有些注家对郭沫若旧体诗词和楹联的注释,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近日读《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二卷的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又发现了一些新的疑点,兹提出质疑,望编注诸家和读者不吝赐教。一、说“商盘”抗日战争期间,沈钧儒和郭沫若同在国统区中心,他们时相过从,情深谊笃。沈钧儒爱石,“凡游迹所至,必拾取一二小石归,以为纪念”。侯外庐曾榜其斋曰:“与石居”。郭沫若在一九四二年八月七日亦填《水龙吟》词以赞。词上阙开头一二句是:“商盘孔鼎无存,禹碑本是升庵造。”(《蜩螗集》) 所谓“商盘孔鼎”,《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二卷的注释是:“商盘,殷代的青铜器,一般铸造精美,刻有铭文。孔鼎,指卫孔悝鼎,《礼·祭统》载有此鼎铭。”这里对“孔  相似文献   

18.
晋祠的碑林     
碑碣是晋祠文物古迹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郭沫若同志在《游晋祠》诗中指出的:“宋殿唐碑竞炜煌”。晋祠碑碣之多,据粗略统计约有三百余通,故称之为“林”。这些碑碣除少数是唐、宋两代的外,大多数是  相似文献   

19.
吐鲁番出土卜天寿抄《三台词》的校释与冯唐故事话本的传承刘瑞明一1969年,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墓地的一座唐墓中,出土有卜天寿所写的《论语郑氏注》抄本,抄本末尾另有一些诗词和杂录。1971年12月,郭沫若写有《卜天寿(论语)抄本后的诗词杂录》一文,后收...  相似文献   

20.
《公车上书》百年祭何振东在一个世纪以前的1895年5月2日这一天,同时发生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两件大事:一是清政府批准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二是以康、梁为首的《公车上书》轰动了京华满城。这种时间上的巧合,却深寓着一定的历史必然。因为有民族危机就会有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