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在所有的能源类别中,石油一直是全球消费比例最高的能源。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在全球能源形势日趋紧张的严峻对局中,中国对能源需求急剧增多,2004年中国石油进口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有增无减。据资料显示,2004年生产原油1.7  相似文献   

2.
一、影响石油需求的因素分析 一次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22.7%.未来一段时期内石油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预计在25%~28%之间.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相对较小,影响石油需求的因素将比影响一次能源需求的因素更加复杂,除了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等几种常见因素外,还有石油价格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下面着重分析石油价格和国家宏观政策对石油需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移动平均、HP滤波、VAR模型等方法对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循环及趋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化石能源消费对新能源消费影响通过GDP波动而发生作用,强化能源利用效率,维持GDP的稳定增长有助于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克服循环因素波动的影响。从强化提升新能源消费水平的角度看,煤炭/石油消费量的上升会拉动新能源/天然气消费量的增加,而新能源消费量上升会抑制煤炭/石油消费量的上升。因此,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上,新能源与煤炭/石油之间存在一种制衡机制,这也印证了中国产业政策取向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政策的合理性。基于此,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超效率DEA的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框架下,综合考虑能源消费结构和非期望产出,构建一种新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超效率DEA能效评价模型。利用1998—2007年中国29个省份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差异显著,大部分的省份能源效率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节能方面,各省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5.
对日本:“V”型复苏艰难能源短缺工业乏力日本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煤炭、天然气、核能是其四大支柱。由于传统化石资源的短缺,日本在新能源开发利用上走在世界前列。目前,日本是世界第三大核能利用国,2009年核能利用量274.6TWh,占全球核能利用量的10%。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结构异质性与能源利用效率关系的基础上,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与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及其八大经济区域2002—2012年能源利用效率的结构异质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从全国来看,能源消费结构和资本配置结构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具有微弱的负面影响,产权结构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结构异质性与能源利用效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产业结构、产权结构和资本配置结构对能源利用效率均具有较强的短期影响。分区域看,产权结构和资本配置结构具有相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能源消费结构、工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却在方向和数值上表现出区域差异性,结构异质性因素在大多数区域的短期影响不显著。国家应根据各区域具体能效状况,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结构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文章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关联分析讨论了中国碳排放及其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1995~2004年).发现人口数量、煤炭能源消费和水电能源消费在各影响因素中对我国碳排放的关联度高;其次为石油消费和天然气消费因素:最后为核电与GDP.表明,人口增长对碳排放贡献最大:经济活动中能源消费结构的合理选择远比经济增长本身对碳排放的影响更为重要.同时.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预测方法对我国碳排放的可能量做出了相应预测(2010~2015年).结果说明.如果在人口政策不变的前提下,不调整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我国的碳排放将会持续增长,而且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也将会愈加严重.  相似文献   

8.
魏浩 《统计研究》2014,31(12):54-60
本文构建一个分析进口商品技术结构的新框架,对中国进口商品技术结构、各类进口商品在中国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把中国与8个发达国家、8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商品技术结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2010年期间,中国进口商品的技术结构高度整体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近年来,中国进口技术结构高度增长相对较快,目前,中等技术工业制成品是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不同类型国家向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不同,发达国家向中国主要出口中高技术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向中国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和金属类制成品;发达国家垄断了中国中高技术工业制成品进口,高技术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增加速度较快,日本高技术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水平较低、进口规模较大,美国、德国、法国的比较优势水平较高、进口规模较小。增加从西方发达国家进口高技术工业制成品是中国今后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9.
对日本:"V"型复苏艰难 能源短缺工业乏力 日本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煤炭、天然气、核能是其四大支柱.由于传统化石资源的短缺,日本在新能源开发利用上走在世界前列.目前,日本是世界第三大核能利用国,2009年核能利用量274.6TWh,占全球核能利用量的10%.据日本电力协会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底,日本共有17座核电站,55台核电机组,装机容量4.79亿千瓦.受"3.11"强地震影响,日本境内55台核电机组全部关闭,日本电力损失超过1/3,并造成某些水电和煤炭发电站故障,导致短期内的电力短缺.供电缺口目前是日本企业面临的巨大难题,这对日本加工制造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再者,由电力短缺延伸出来的对产业链、供应链和生产网络的冲击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10.
我国节能降耗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10%总目标.文章在分析了中国的节能潜力后,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循环经济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提高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我国的节能降耗目标.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2—2012年中国29个省的面板数据,采用投入导向的VRS-DEA模型,对中国环境约束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变动呈现U型特征,东部地区能效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在规模效率上较差而西部地区缺乏技术效率;全要素能源效率受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禀赋技术水平的影响;第二产业占比越高,能源消费结构越依赖煤炭,能源自给自足率越高,技术水平越低的地区往往具有更低的全要素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能源消费数据,对中国1978年至2008年的碳排放情况进行总量估算并对其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利用简约式经济--环境回归模型,分析经济结构多元化和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对碳排放演化的影响.得出结论:中国碳排放演化具有的阶段性特征,碳排放的需求和供给特征与阶段性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中国以工业化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发展,推动了碳排放量的急剧上升;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改变并不明显,但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系数的改变对碳排放变化的改变有显著性作用.最后,从经济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效率几个方面提出了减排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初级能源消费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我国能源消费的实际,将面板数据模型应用到我国初级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分析中,分析了变截距面板数据模型参数估计的原理步骤;建立了煤炭、原油、天然气和电力消费的4个初级能源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业等5个行业初级能源消费结构的特征和1999年至2002年间4种能源消费趋势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除去"生产GDP"这一主要因素,人口总数以及其结构的变化也是影响区域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文章利用GRANGER检验以及协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94-2008年期间中国的能源强度与总人口数,人口的年龄结构和人口城乡分布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不仅在生产上存在人口红利现象,而且在能源消费中也存在。中国节能减排方面的宣传已经起到一定的影响,但是对能源需求的影响力仍然较低,需要进一步提倡节能意识。城镇地区的人均能源消费远远高于农村地区,中国的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必须考虑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构建了垂直专业化下的投入产出模型及改进的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中国与日本贸易总“隐含碳”、行业“隐含碳”的排放情况,重点研究了进口中间产品“隐含碳”排放的结构变化,并与改进的投入产出法计算结果做了对比.结果表明:中国是净“隐含碳”出口国,中国在碳排放责任分担与利润间存在不平衡现象.两种方法计算的中国从日本进口“隐含碳”差距悬殊,主要体现在进口加工再出口部分.对两种方法的适应性进行探讨,垂直专业化下的计算更能真实反映中国加工贸易产生的碳排放.同时,进料加工逐渐改变着中日贸易“隐含碳”的结构性排放,这种进料加工主要集中于金属压延,焦炭、精炼石油及核燃料业等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初级制品行业中,对电气、光学设备等技术密集型行业仍然以来料加工为主.  相似文献   

16.
文章使用投入产出分析法,从产业链的角度对基于服务业最终需求的能源消费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不考虑服务业内部的行业差异就将服务业定义为环境友好产业的观点是武断的,并且服务业的发展也并不必然会导致节能减排的后果,主要结论如下:(1)在2010年中国生产用能源消费当中,用于满足服务业最终需求的能源总量为64698.2万吨标准煤,比重高达25.91%,远高于普通方法计算的服务生产中直接能源消费量;(2)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能源消费呈现出较大差异,其中公共服务部门和传统服务业部门的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强度都比较大,而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则比较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服务业实现绿色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改进作用机制以进一步提高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文章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发展的基本状况,在研读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出影响能源利用效率改进的三大因素,即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和能源消费结构,确立了反映这三大因素的五个具体指标,并收集了对应指标1989~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然后,使用路径分析模型对所选指标和数据进行建模实证分析,利用统计R语言编程求解路径分析模型并绘制出路径分析图,以直观形象展示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改进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面临着日益显著的石油消费缺口的瓶颈约束,通过对当前全球石油输出来源与石油消费竞争的分析,作者从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同美国、日本、俄罗斯及哈萨克斯坦的双边石油博弈现状,指出中外石油博弈应基于理性的全球发展观念,避免产生不良政治博弈带来的恶性石油竞争.  相似文献   

19.
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能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能源统计是对能源生产总量、消费总量、生产结构、消费结构的统计,可以为宏观能源政策的制定、能源使用的节约、生产计划的编制提供科学性的理论依据.中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也是能源消费大国,如何准确地反映能源的供需与利用情况,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能源统计工作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20.
在区域层面上因地制宜地构建经济社会低碳发展路径,对于中国实现2020年碳减排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1990-2009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扩展的STIRPAT模型和岭回归模型分析了人口、经济增长、城市化、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对陕西省碳排放的影响,并通过设置9种不同组合情景,预测了2011-2030年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发展变化趋势,提出保持经济社会适度发展,同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并有效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是实现陕西省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有效路径。研究表明,大幅提高各种碳排放抑制因素的减排作用并取得其协同效应,保持碳排放促进因素与抑制因素的均衡是区域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