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白朗起义发生在清末民初社会失范的大背景下,其动机源自对当地官民失范的仇恨,其性质则是对社会失范的反抗与矫正,因而与土匪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白朗起义是民初政府面临的重大政治危机。袁世凯政府在危机应对方面存在如下问题:官员重视不够,大意轻视;官军素质低下,腐败无能;官军之间协作缺失,关系不睦;基层政府力量薄弱,疏于防备;未能有效阻断白朗与革命派之间的互动联系。白朗起义之所以能够转战5省、持续3年有余,对民初袁世凯政府造成沉重打击,上述因素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白朗起义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1年至1914年的白朗起义,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次规模较大的农民武装斗争。它曾经横贯五省,沉重地打击了袁世凯的反动统治,同时也支援了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后还是失败了,而起义军领导集团成员之间关系松散,各自为政,没有树立白朗权威性的领袖地位和统一领导,则是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就白朗起义领导集团成员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成为失败的重要原因诸问题,分别按起义初期,盛期和末期的阶段顺序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白朗起义军在甘肃的活动及其衰败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朗起义是辛亥革命期间震惊中外的一次农民革命。它与辛亥革命同时打响,并在资产阶级“二次革命”失败之后还坚持斗争一年多的时间表现了农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顽强革命精神。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白朗起义的真相被埋没和误解。60年代以后,由于史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白朗起义的问题才基本上得到了澄清,其性质和作用亦得到了应有的历史评价。但至今仍有很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笔者注意到,目前已发表的研究成果,对白朗起义后期活动及其衰败原因的探讨尚嫌不足,而白朗起义由盛转衰的过程,恰恰是在甘肃的活动中发生的。为此不揣寡陋,对此问题试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如何理解物权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法是调整日常生活的法律,是规定经济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法律规则,属于私法。其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是意思自治,即经济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一切权利义务关系的设立、变更和消灭,均取决于当事人自己的意思,原则上国家不作干预。同时,物权法还是有形财产归属法。物权具有三个要点:特定物、支配性、排他性。物权的排他性不仅排除一般人的干涉,更着重排除国家的干涉。制定物权法的重大意义,就在于通过物权法明文规定物权的定义来教育国民。在物权法的关于国家财产的相关规定中,不应规定国有企业财产,只应规定非经营性国家财产。我们应正确认识物权法的作用:物权法的作用是定分止争,它不是保护法。制定物权法的重大意义在普及物权观念。  相似文献   

6.
何城同志在《学术研究》1962年第二期发表了题为《关于部分质变问题的商榷》的文章,对部分质变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有两种部分质变:一种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一种是总的质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而且认为“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这一原理,并不排斥某些总的质变.(即  相似文献   

7.
吴英姿在《学海》2 0 0 0年第 4期撰文认为 ,讨论判决能否发生对外效力 ,以及如何发生对外效力 ,应当从判决效力的实质和判决效力相对性规则中寻找其合理内核 ,并以程序保障为前提。片面强调判决一次解决更多的纠纷而任意扩大判决效力范围的观点 ,容易得出与判决效力相对性规则对立的结论 ,走向程序保障精神的反面。在批判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的基础上 ,作者提出以下观点 :( 1 )判决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成为第三人确定权力义务的规准———判决可以对第三人发生反射效力。所谓反射效力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判决作为一种法律实事 ,能引起第三人与当事…  相似文献   

8.
如何理解中介范畴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坚毅 《东岳论丛》2001,22(5):68-69,74
中介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范畴 ,其内涵十分丰富 :事物联系的中间环节 ,事物发展的过渡阶段 ,事物质变的转化条件 ,事物相互区分的界碑 ,事物相互作用的传递者 ,事物相互沟通的桥梁 ,等等。尽管如此 ,但不同意“对立面互为中介”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中遵循享乐主义的人不在少数,然而伦理享乐主义在学术界一直颇有争议。为了解决两者间的张力,我们有必要区分开伦理享乐主义包含的三个不同命题以及其受到的不同直觉挑战:同质性命题受到苏格拉底式挑战,唯一性命题受到康德式挑战,全称性命题受到罗尔斯式挑战。密尔放弃同质性命题来挽救享乐主义,但他对高级与低级快乐的区分难以得到辩护。不仅如此,诺齐克的体验机思想实验表明,任何只以快乐为唯一价值的理论在直观上都让人难以接受,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康德式挑战。挽救享乐主义比较可行的新策略是放弃唯一性命题,承认快乐之外还有其他内在价值。这一策略不仅可以接受康德式挑战,而且可以阐明同质性命题的合理性。此外,通过区分初定理由与初步理由,我们可以较好地回应针对全称性命题的罗尔斯式挑战。  相似文献   

10.
杨学功 《江汉论坛》2002,42(10):45-48
构成马克思哲学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或者说把马克思的自然观与一切旧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开来的本质之点,是马克思哲学视野中“自然”的社会-历史性质。换言之,“人化自然”是马克思自然观的合理域界。马克思的著名命题:“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不仅具有价值论的意义,而且具有存在论的意义。解决当代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可以从马克思这种实践中介的自然观中获得必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不仅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重大理论突破,而且对今后的改革和发展将产生极其深远和重大的影响.因此,科学把握按生产要素分配,清楚地认识其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重构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框架,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李红光  孙昉  刘平 《殷都学刊》2013,34(3):28-36
白朗起事,严重威胁了民初袁世凯政权,为剿灭白朗武装,袁世凯制定了阶段性计划:先是责令豫督张镇芳剿办;继是令豫鄂两省协剿;最后是动用全国武力联合剿讨,白朗终归失败。由于袁世凯的军政措施有一定的局限,这就为匪势再起埋下隐患。  相似文献   

13.
在讨论剩余价值是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社会主义社会中是否存在剩余价值、以及是否存在一个一般的剩余价值等等问题的时候,我认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根据马克思的原意正确地理解这一概念的涵义。只有这样,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逐步走向市场,一些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方法运渐凸显出其不足,管理上乏力,内部控制薄弱,资产大量流失,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大大削弱.企业要生存发展,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就必须强化内部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相似文献   

15.
目前 ,人们对基础设施概念的理解有很多不同的认识。本文基于对基础设施分类的分析得出若干不同的基础设施概念 :即制度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经济基础设施 (可再分为国家基础设施和地区基础设施 ) ,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基础结构 ,包括无形的制度范畴和有形的物质设施。本文在多个层面上使用基础设施的概念 ,但着重强调制度基础设施和经济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但目前人们对基础设施概念的使用还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因此 ,为了深入探讨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很有必要对它的概念、内容与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6.
《大庆社会科学》2012,(5):158-158
孟建伟指出,文化的价值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首先,可从科学与文化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文化的价值。毫无疑问,科学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和无法取代的。这也是中国前30年间之所以要大讲科学的根本原因。如今强调文化决不意味着要用文化来取代科学,而是要用文化来推动科学,从而让科学进一步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可从文化的形而下角度来理解文化的价值。以往我们往往将科学看作是一种生产力,而很少将文化也看作是一种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毫无疑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现代公共政治话语中一个无可争辩的共识。然而,在理论上去界定法律平等概念时,我们将面临诸多棘手的争议。第一个争议涉及法律适用平等,即法律平等概念要么被认为是多余的,要么会引发实证法与自然法之争;第二个争议涉及法律内容平等,即法律平等究竟规定的是消极权利还是积极权利;第三个争议涉及法律可得性平等,即如何保障公民获得法律事实上的平等保护。值得注意的是,从理想的条件出发还是从现实的条件出发对于理解这些争议迥然不同。换言之,此理论上棘手之争议,在实践层面基于诸理由即可得到解决,并能给出清晰明确的底线规定。此外,受此底线规定约束的法律平等实践,可以不通过“哲学王”而实现其“权威应奠基于知识而非暴力”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正> 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不少文人,特别是钟嵘、陈子昂、李白和严羽等,在评论建安诗歌时,都曾使用过“建安风骨”,或近似于“建安风骨”这样的概念,而且这一概念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这一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今天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它?诸如此类的问题。现在仍有作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康德哲学体系通常被解读为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统一,或者由"三大批判"所呈现出的真、善、美的内容总括,从而致使人们忽视了其宗教哲学的地位.由于康德哲学的主旨在于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而"三大批判"只是针对"我能够知道什么"与"我应当做什么"的回答,康德在第一批判、书信及晚年的<逻辑学讲义>等成熟著述中则明确提出其宗教哲学是为"我可以希望什么"而设的.因此,只有从理论哲学、实践哲学与宗教哲学的层面来理解康德哲学,才能真正接近康德哲学体系之要旨.  相似文献   

20.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对哲学思维方式本身及马克思所面对的哲学传统进行系统反思的基础上 ,通过深入研读马克思的经典文本 ,从思想内容和表述形式两个方面仔细分析了马克思的哲学变革 ,最终揭示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实现了一场哲学思维方式的范式转换 ,即从传统哲学现成论的思维方式转向了现代哲学生成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