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对<圣经>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质的变化,除了出版多种版本的圣经故事和围绕<圣经>对西方文学、社会、政治及文化影响进行梳理和探讨之外,在全国范围内还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圣经>和基督教思想文化研究的学者,建立了研究中心或研究所,主办了<圣经>研究的期刊杂志,举办了国际和国内研讨会,并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比如在人民大学、河南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大和北京大学都聚集了一批与国际<圣经>研究接轨的学者.  相似文献   

2.
<圣经>是基督教的圣典,两希文明的"对话"与"熔融",让<圣经>的智慧烛照西方文化的各个角落,它对文学、音乐、建筑、绘画、雕刻等领域的影响超过任何一本书.<宠儿>与<圣经>的"对话"来自于莫里森对<圣经>故事的仿写.莫里森通过后现代叙事所重现的黑人历史,穿过基督教文明的厚幕,在仿写的催化下,构成了对<圣经>的戏谑与暗讽.  相似文献   

3.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对西方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约翰·斯坦贝克在他的<愤怒的葡萄>这部小说中成功的运用了<圣经>中的相关原型来渲染气氛.本文以<愤怒的葡萄>为例,揭示<圣经>相关原型在此文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文章综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生态角度对<圣经>的重新解读.<圣经>呈现出双重形象:一方面因其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而被视为当代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另一方面,它又包含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对化解地球生态危机有积极作用.通过辨明<圣经>双重形象的由来,一方面肯定<圣经>与生态危机的形成有着无法摆脱的思想和文化干系,另一方面则对其潜在的生态资源提出挖掘再造的可能.<圣经>内在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与西方人自然观、近代科技的关系,<圣经>独特的历史观与近现代进步主义的承接关系.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圣经>通过影响和塑造西方人的价值观、自然观并经由基督教文明的传播,确实介入了对全球生态的破坏.如何扭转其负面影响,重新开发<圣经>的生态资源,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当下课题.  相似文献   

5.
<圣经>的解释权自中世纪以来一直被教会权威所把持.为消除神学家在<圣经>解释上的偏见,从而将解释<圣经>的最高解释权利还归大众,斯宾诺莎在严厉驳斥以往流行的、敌对的<圣经>解释方式及各种错误观点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据<圣经>的历史以研究<圣经>"的普遍法则.他视该方法为"考求<圣经>真意的最准确的方法",同时又对其诸多"难处与缺点"作了深入剖析.斯宾诺莎的<圣经>诠释学方法及理论,对之后科学地解释和批判<圣经>以及西方诠释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典雅美是<圣经>文学所体现的主要美学特征之一.<圣经>文学的作家们极为重视审美的社会价值,把对声色美之"真"的追求同伦理道德之"善"的要求完美的统一起来,写艳情逸事而绝无秽笔淫词,真、善、美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圣经>文学的典雅美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应当为我们今天文艺创作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圣经>是古希伯来人的经典.作为宗教和文学的<圣经>,它具有非同寻常的风格特点:文体高雅,古语多;段落简短,段数多;句子开头连词多;段落开头重复多.文章用大量的实例和数据论述美国八位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对<圣经>风格的种种仿效.  相似文献   

8.
"垮掉的一代"是二战后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之一.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被誉为是"垮掉的一代"的<圣经>."垮掉的一代"以对主流文化的背离、对阶级束缚的反叛并以精神的狂欢、荒谬怪诞的行为为特征,揭示了二战后一代文学奇才对精神的探索与追求.  相似文献   

9.
洪秀全及其同仁为了让基督教信仰适应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并符合他们缔造地上天朝的政治理想.继承传教士的工作,不遗余力地实现基督教的转型,从而开创了基督教的次生文化.洪秀全本人在一系列异象下产生的神秘宗教体验,以及他屡试不第而对科举考试滋生的绝望情绪,促使他重新审视儒家经典,并重新诠释圣经.他抬高圣经的地位,打压儒家著作.洪秀全自称从上帝那里直接得到启示,借此建立起独立于西方基督教的宗教权威.尽管他从根本上否定儒家传统,但是也采借了儒家伦理道德训诫,努力净化圣经里失礼、猥亵的情节.圣经亚洲诠释学首先要处理<圣经>在所谓"非<圣经>世界"的接纳问题,太平天国在诠释<圣经>方面独特的中国经验,为圣经亚洲诠释学提供了极佳个案.  相似文献   

10.
近几十年来,中外学者对《圣经》文学性的研究,牢固确立了《圣经》的文学经典地位."圣经文学研究"历经研究"圣经中的文学",到解析"作为文学的圣经",内涵渐趋丰富.本文探讨了西方文学、中国文学与《圣经》内在而深刻的联系,揭示了《圣经》基督教对西方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01年,法国巴雅尔出版社和加拿大保罗传媒出版社联合出版了一部全新<圣经>法译本.该译本由来自法国和加拿大27位(圣经)研究专家与20位作家合作,历时6年多完成.<圣经>内在特征、其法译本现状、新时代要求以及译者的文学追求是促成新译本问世的主要原因.对<圣经>文本诗性维度的重视是该译本区别于以往大多数译本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包括对原文本词语色彩、口语化特征、多样性特征及艰涩行文风格的尊重和再现.此次<圣经>翻译活动对于我们进行其他经典文本的翻译具有多重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圣经》对西方文学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不了解《圣经》,就不可能了解西方的文明和文化。从五个方面探讨《圣经》典故的来龙去脉、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相似文献   

13.
<儿子与情人>有着深厚的圣经文化内涵.从原型批评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出,<圣经>中的主要人物耶酥、玛利亚、夏娃等及伊甸园场景都成了<儿子与情人>人物塑造、场景描绘的原型.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接受<圣经>影响与他早年在湘西及后来在北京的经历有关,现实的冷漠与严酷使他对基督精神充满渴求,并从中获得精神慰籍.沈从文从<圣经>中直接吸取艺术营养,无论是语言意象、叙述模式、人物塑造还是对爱的探寻等都受<圣经>影响颇深,他所创造的"湘西世界"也与<圣经>"诺亚方舟"有渊源.  相似文献   

15.
美国环境文学中的环境正义主题及其心思想资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环境文学以弘扬环境正义思想为皓的,谱写出追求人与自然同生共荣的新篇章.美国环境文学家是依托一定的思想资源来张扬环境正义主题的:西方追求正义的思想传统、基督教<圣经>中的生态思想、现代相邻学科中的生态理念、美国印第安文化与东方文化中的生态观念等都是美国环境文学中的环境正义主题的思想资源.这说明美国环境文学中的环境正义主题与人类文化发展历史中积淀的积极思想成果保持了应有的继承性.同时显示了美国环境文学吸纳现代进步思想和精神的巨大容量.深入探讨其思想资源,是我们把握美国环境文学中的环境正义主题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圣经研究(或圣经文学研究)中,"经文辩读"(Scriptural Reasoning)可能包含着最为深刻的批判精神. 所谓"经文辩读",源自1990年代初期一群犹太学者倡导的"文本辩读"(Textual Reasoning).他们根据犹太哲学家柯亨(Hermann Cohen)、罗森茨维格(Franz Rosenzweig)、马丁·布伯(Martin Buber)、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等人试图跨越文化分野的思想,并列研读<圣经>和<塔木德>(Talmud)的篇章.后来犹太学者彼得·奥克斯(Peter Ochs)又逐渐聚合了一批基督徒和穆斯林,使之成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经文的比较性研究.奥克斯等人还创办了"经文辩读学会" 和<经文辩读学刊>,等等.  相似文献   

17.
<桃花源记>与<荒原>在东西方文学传统中居于重要地位.文章讨论了"桃源"与"荒原"中的文化困境以及诗歌呈现的幻灭意识,并对各自的拯救途径作了比较,对途径选择的倾向性和文化传统的关系进行互动考察.  相似文献   

18.
从《圣经》看宗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宗教文化的意义出发,探讨了<圣经>对英语语言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及其赋于英语词汇的新义;从英语习语、英语格言、英语典故等方面论述了<圣经>对英语发展的贡献,旨在让英语学习者重视文化差异,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的主题是想探索人权的基督教神学基础.<圣经>里就存在着人的价值、尊严和人权.近代资产阶级学者对圣经另类解读,开启了西方人权理论的主流法律理念.新教伦理与西方近代人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现代天主教教义则为当代人权理论提供了一种神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年关于<庄子>的文学研究著作主要有七种:阮忠的<庄子创作论>,宋效永的<庄子与中国文学>,孙以昭、常森的<庄子散论>,白本松、王连锁的<庄子与中国文化>,刘生良的<庄子文学研究>,孙克强、耿纪平主编的<庄子文学研究>,孙雪霞的<文学庄子探微>,于丹的<于丹<庄子>心得>,李剑主编的<庄子很生气>.每本书都有值得肯定的成绩,但也存着局限和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