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说新闻无学于理不通。因为有新闻实践就有新闻理论,“学”焉源于此。但说新闻是一门纯粹的学问,似也讲不清楚。鉴于新闻工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综合体,又有人持“新闻半学”论。“半学”这个提法似通非通,不通也通,就看你怎样解释了。我是这样领会的,这“半”,有两种涵义:其一,新闻工作有自己的规律,这是成为一门学问之所本。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新闻规律缺乏研究,因而难免走样。兼以新闻工作一以政治性强,二以实践性  相似文献   

2.
教育理论指出:“学的规律”是“教的规律”的基础.探索学生“学的规律”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许多有经验的教师认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习上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就能自觉地、主动地去学,教师也就容易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3.
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指示,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朝农”经验的理解。大家认识到,学不学“朝农”,是关系到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大问题。有同志说:学“朝农”是农学院的事,与综合性大学无关。这话不对!列宁说:“学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又说: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这就为我们明确地指明了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指出了科学技术的基础是教育。  相似文献   

5.
小笑话     
吝啬鬼 吝啬鬼逼着儿子学盲文,儿子说:“我又不是瞎子,学盲文干什么?” 吝啬鬼说:“你学会盲文,晚上做作业不是可以省点电费吗?”  相似文献   

6.
作为清初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李光地论“学”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光地论“学”内容丰富,除了主要论述读书之道外,还涉及到士人的品质修养和学术态度等方面.李光地有感于世事的学术风气的败坏,试图匡正时弊,引领、开创一代新的学风,其论“学”内容实质上是对孔孟、朱熹等儒家为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可以说,李光地不仅是政治家和思想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思想家,他的论“学”思想处处闪耀着作为教育思想家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7.
自司马迁以来,人们就认为西汉初年的“与民休息”政治是“黄老之学”指导下的产物,后来索性就称之为“黄老之治”。那么,黄老之学又产生于何时呢?一般的看法是战国前期,或者更早些。这种看法的根据其实就是《史记·申不害传》中的两句话:“申子之学,本于黄老”。申不害在公元前351年为韩相,依此说,黄老之学最晚在战国前期即已形成了。《孟荀列传》又谈到齐稷下学者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等“皆学黄老道德之术”。据此,则黄老之学至齐威、宣时期已赫然成为门户众多的学派了。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趋紧迫。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使语文教坛“百花齐放”,“寓学于乐”便是这百花中的独秀奇葩。本文就“寓学于乐”的价值浅谈一点拙见。一、“寓学于乐”的历史源流在中学语文教育界,“寓学于乐”的实施虽是个初生的婴儿,但其思想的孕育由来已久,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古今中外教育家都有过精辟论述。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要和善地,愉快地教育儿童,以便在没有殴打、没有号泣、没有厌恶的气氛中,喝下科学  相似文献   

9.
我当小老师     
暑假的一天,妈妈不在家。我和弟弟商量,由我来当他的小老师,弟弟高兴地连声说:“好!”于是,我就学着老师的样子,在小黑板上写了“aoe”三个字母,同时,让弟弟端正坐好。我指着第一个字母说:“这个念‘啊’!”弟弟张开小嘴巴,跟着念起来。我又指向第二个字母,并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崇尚朱熹的“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的串讲法由来已久.愚以为此法虽可借鉴,但不宜全盘搬用,因为它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育家刘佛年同志说,“现在我们要发展各种各样的能力”,“总起来讲,有两种能力更重要:一种叫自学能力:一种叫独立工作的能力”。就自学能力的培养,他又指出,学生“在学校里最重要的不是要学得多少知识技能,而是学会一个会学习的能力”。(见《教育研究》81年第三期《有关发展学生智力的一些问题》)此话切中时弊,值得语文教师深思。  相似文献   

11.
《史学教改与统战文化研究》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给韩隆福教授的书写序是我亲口答应的。那是在去年教师节后的一段时间里,一天上午,我刚开完会,又要急急忙忙到市里办事,一出办公楼,就碰上了韩教授。招呼之后,韩教授对我说:“有件事,想麻烦一下……”当时在我的直觉中:若有违反“原则”的事,教授绝不会“麻烦”我,既然“敢”在路上“麻烦”,对我来说,肯定就不“麻烦”。于是乎,没等教授说完,我就不加思索地回答:“行,请说吧!”本来,话到这份上也就够了,也许是那天兴致较高,再加上“院长怕教授”这一大学里头不成文的东西在起作用,说完后,我还笑着加了一句“教授愿意‘麻烦’,这是我的幸运”…  相似文献   

12.
论小学在朱熹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是末学,又不可或缺朱熹毕生从事学术研究,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在涉猎的众多学科中,对于小学这样一门学问,他是并不看重的。他发挥程颐的观点说:“今之学者有三:词章之学也;训诂之学也;儒者之学也。欲通道,则舍儒者之学不可”(朱熹文集卷三十二《答张敬夫问目》)。在这里,朱熹把训诂之学断然排斥在“通道”的途径之外。在《答杨元范》一书中,他又明确地说:“字画音韵是经中浅事,故先儒得其大者多不留意”(文集卷五十)。他批评北宋神宗时“士之所以学者,不过章句文义之间,亦有浅陋驳杂之弊”,又指责吕祖谦“力主文义章句之学,意已稍偏”(…  相似文献   

13.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我国美学史上一颗闪耀着异彩的明珠.李泽厚这样评价它:“如果说,钟嵘《诗品》和《文心雕龙》还是与文艺理论混合在一起的美学;那么,司空图《诗品》和《沧浪诗话》就是更为纯粹的美学了.如果说,就文学理论的全面分析研究说,《文心》胜过《沧浪》;那么,就审美特征的把握说,后者却超过前者.”对“审美特征的把握”显然包括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妙悟说.中国古代美学对艺术的深刻悟性,使它达到了很高水平,但重领悟不重分析、重实用不重纯理论的特性又阻碍它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严羽的妙语说与克罗齐的直觉说的比较,试图对《沧浪》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及其价值有所阐发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学界质疑朱熹的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气关系上.其实,真正的问题出现在“气”上.“气”是儒家注重现世人道思想以别于释氏的理论根据所在.为了能在继承张载气学思想的同时,又避免他的“大轮回”说,于是朱熹以“生生不已”说气的初始,以“散尽”说气的终结.这个想法似乎很彻底,但在实际表述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同思维交叉的现象,使得建立在“气”上的很多思想都出现了矛盾混乱的情形.结果只能是:想挺立儒家却又背离了其思想传统,想辟佛却在终极意义上落入了佛家的“空”.  相似文献   

15.
不耻下问     
春秋时期有个大学问家叫孔子,人们都尊称他为“孔圣人”。有一次,孔子到太庙去祭(jì)奠(diàn)祖先。看见新奇的地方就不断地问别人,因此有人就嘲笑他:“你这么有学问,为什么还要问别人呢?”孔子一点儿也不感到可耻,反而问道:“不懂就问,这有什么不好呢?”他又教育学生说:“一  相似文献   

16.
饺子事件     
我以前是个不尊敬人的孩子,可是一次饺子事件让我学会了尊敬他人。那天,中午放学回家,我问爷爷做什么饭,爷爷说:“包饺子。”我一听就急了,说:“怎么又是包饺子,天天吃饺子,我都吃腻了。”爷爷瞪了瞪我,自言自语地说:“这孩子,我小时候……”“好了,好了,又要讲你小时候!”我白  相似文献   

17.
凡是提到教学法,提到启发式教学,人们常常提到“举一反三”。自古以来有许多人对“举一反三”说推崇备至,可也有人予以全盘否定。如说“孔丘及儒家的‘举一反三’,决不是什么科学的治学方法,而是一种为反动的政治利益进行辩护的主观臆断的类推法”。“是一种把学生的思想禁锢在礼教囚笼中的狡猾手段”,“完全是一种专断的教育方法,家长式的教育态度,它的全部目的就是向学生注入反动的、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观念”。①这样就把“举一反三”说贴上了反动的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标签判处了死刑。这本来是不值一驳的,但在四害横行时期,却也使人不敢再公开讲“举一反三”之可贵了。近年来在重新估价孔丘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时,不少同志又开始积极推崇“举一反三”了。有的说:“当学生不能作到举一  相似文献   

18.
作家是要通过想象去把握世界表现世界的,黑格尔在《美学》中说:“最杰出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雨果则以为“莎士比亚首先是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想象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实占有不可估量的地位,可以说,没有想象,就不可能进入创作.朱自清散文的生命力就在想象力丰富,在《文艺的真实性》一文中,他说:“想象在创作中第一重要”.在《“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一文中,他十分强调“神思”:“所谓神思,所谓玄想之兴味,所谓潜思,我认为只是三位一体,只是大规模的心的旅行”.而“心的旅行”又是无限“自由”的:“心尽可以旅行到未曾凝结的星云里,到大爬虫的中生代,到类人猿的脑筋里”;而且“又不以表面的物质世界为限”,可以到“电子世界”,“精神世界”,“数学世界,“伦理的世界”,“道德的世界”.他就常常借助想象的翅膀,进行审美创造,使被描写对象跃出纸面,熠熠生辉,透出一股活灵灵生气.这种丰富的想象,绝不是凭空飞来的,而是基于对描写对象的入微观察和细致的体验.他说:  相似文献   

19.
两千年来,历代经学家对“学而优则仕”都极力加以美化;“五四”以来,人们又把这句话当作“读书做官论”而痛加挞伐。笔者认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均不能自圆其说。 一、“优”字泽作“好”不符合逻辑。 “学而优则仕”最初见于《论语·子张》。原文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北京大学《论语批注》把“仕”解释为做官,把“优”解释为好。译文是:“子夏说:‘做官做得好(的人)就应该学习,学习好(的人)就可以做官。’”  相似文献   

20.
一九四六年元月毛主席刚由枣园移住到王家坪不久,他的大儿子毛岸英就从苏联上大学毕业回到毛主席的身边.岸英说:“爸呀,听说您身体不好.我从苏联上大学毕业回来看您来了”.毛主席很高兴,笑咪咪地对岸英说:“好,好,你在苏联上大学已经毕业了,那就好.但你学的只是书本知识,这只是知识的一半,你还有个大学没有上,需要补上这一课.”岸英接着说:“爸呀,我在苏联大学的课程都上完了.不然我还能拿上苏联大学毕业证吗?”岸英就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了个红亮亮的苏联大学毕业证.让毛主席过目.毛主席看了说;“唉!我估计那个大学你还没上”岸英说:“爸呀,我绝对上完了”.毛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