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并对现代中国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我们在肯定、利用儒家文化积极效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与现代社会制度及价值观的诸多龃龉。本文认为儒文化最致命的缺陷是逻辑结构失衡,导致儒文化体系中非此即彼的绝对化思维模式盛行,结果是儒文化诸多诱人的诺言走到了它们的反面。  相似文献   

2.
董霞 《东岳论丛》2003,24(4):143-144
由山东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彭立荣研究员所著<儒文化社会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一书,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对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是一部极有学术价值的精品力作.综观全书,其有以下创新、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作者在重点分析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之后,阐述了儒家文化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最后,作者认为,在未来的21 世纪,儒家文化将在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黄健 《人文杂志》2005,1(5):39-43
新儒家在儒家文化受到西方文化与"五四"新文化的冲击而日益式微的境况下,以恪守儒家经典的方式,寻求道德本体层面上的现代意义世界的重建,虽然使儒家文化在现代中国文化的建设得以学术上的薪火相传,但它却没有创造性地转化儒家文化,从而导致了现代意义世界重建的失败.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面对西方文化的霸权,新儒家亦未能提出创新性的文化建设策略,这样也就不能有效地回应全球化给予文化冲突、文化交流和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人民出版社于 2 0 0 3年 2月出版的彭立荣研究员的《儒文化社会学》 ,长达 33万字 ,是从社会学传入我国 10 0多年以来 ,大陆学者所撰写的第一部对儒家文化进行社会学研究的专著 ,可谓中国社会思想专题性研究之精品 ,传承中华文明之力作。第一 ,《儒文化社会学》既是传统文化研究的力作 ,又是“社会学中国化”这一理论建构的实践。 1988年 1月 ,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时发布宣言 :“如果人类要在 2 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头 2 5 0 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一警世名言 ,既深刻反映了当今世界对于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文化之认可 ,…  相似文献   

6.
儒学与中华文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孔子整理、修订的六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基础。以六经为基本经典,孔子开创了儒家文化。经过历史的选择,儒学二千多年来一直居于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儒学的承传也就是对整个中国文化的承传。历代儒家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普遍地怀有虔诚崇敬之心,并且以斯文自任,以继往圣之绝学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所以,中华文脉不息,有赖于儒脉代传不穷,有赖于儒家学者对文化命脉的体认与承担。  相似文献   

7.
":儒"在孔子之前原是亡国的遗民,柔弱的文士,虽为寄食者,却又有倨傲的个性和遗风,是为人相礼和丧葬的"小人儒",其经济地位虽卑微,但特殊的职业却又令其自感神圣和崇高。由"小人儒"到"君子儒"的跃升,不仅归功于孔子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儒行",更在于其遵循"天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行迹和高山仰止的人格操守。这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根本标志和重大转向。中国文化内在超越的心性修养学说及其传统渊源于孔子对"君子儒"的型塑。  相似文献   

8.
<正> 山东省孔子学会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9月24日至27日在济南举行.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编辑、记者60余人,围绕"孔子、儒学与现代化"这个中心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正确对待儒家文化,是现代化面临的重大课题.会议认为,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积淀之深厚、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世界各国所罕见的.尤其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文化,二千数百年来,像水  相似文献   

9.
唐君毅是能整体把握船山学并直透船山精神的现代儒者。其对船山学的探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承宋明儒而补其不足;开六经生面;涵润中国历史文化之全体。  相似文献   

10.
陆卫明  薛琳 《学术论坛》2004,(4):121-124
唐君毅是现代新儒学的首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毕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中西文化的性质、特征以及发展趋向都做过深刻详密的论述。对唐君毅中西文化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把握其思想立场和学术价值,而且对我们正确认识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深见东州儒学研究基金”是由世界艺术文化振兴协会独立设立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专项基金,其宗旨之一在于资助、支持以孔子文化大学为中心的儒学研究。经酝酿讨论,现面向全国征集有关孔子、儒学与传统文化问题的研究项目或成果,谨将有关事项说明如下: 一、参考选题 世界“文明冲突”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与祖国统一 儒家“德治”学说与中国古代政治 儒家的“德治”学说与“以德治国”理论 儒学普及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 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关系 儒学与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近代以来的尊孔与“批孔”思潮 出土文献与儒学典籍研究 …  相似文献   

12.
侯敏 《学术研究》2004,(8):132-135
唐君毅毕生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的阐释 ,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美感问题进行了具体入微的思考 ,在其理论架构中 ,他往往把中国艺术文学精神与中国文化问题结合起来研究。以前学界对唐君毅哲学思想研究较多 ,但相对忽视了他在文艺美学领域的学术运思。唐君毅在中和之道、悠游之美等方面的美学涉猎 ,直入民族心灵深处 ,洞见了中国文艺精神的幽情壮彩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威海市委宣传部、威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威海光威集团和山东省历史学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0年 8月 2 7日至 8月 30日在威海市召开。这次会议有来自北京、上海、河南、辽宁、山东和韩国清州大学、明知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热心中国传统文化、关心现代企业前途命运的社会贤达共 60余人参加 ,会议收到论文 60余篇。与会者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会议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儒…  相似文献   

14.
彭立荣  叶文琴 《东岳论丛》2000,21(5):100-103
社会科学界特别是社会学界普遍认为 ,社会学这一人文社会学科是自 19世纪 30— 40年代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首先提出了“社会学”这一概念之后 ,才开始形成与创立的。其实 ,在我国历史上早就有社会学 ,孔子就是在我国历史上最早且影响最大的社会学家 ;孔子创立的儒文化就具有着突出的社会学性质与功能 ,这就是儒文化社会学。在我国现代社会文明发展中 ,仍应重视并积极发挥孔子创立的儒文化社会学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5.
王保国 《学术论坛》2008,31(1):49-52
至少在北宋以前的历史上,中华文化史是以中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依托而展开的.中原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以儒家文化为基本框架,融道、儒、法、释为一体的政治文化.主张"教化为先,刑罚为辅"的理念,因此,其政治教化过程,又是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政治文化的传播过程.由于主要借助于政治的手段来完成传播过程,中原政治文化的传播表现为"一元主导"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强烈批判将孔子神圣化的做法,认为孔子并非是政治思想代言人,而是一个具有民间精神的"思想艺术者";主张还原孔子本来面目,艺术化地将孔子书写成幽默、近情的常人;在中西文化交流语境中,孔子则被塑造成为一个既代表中国文化形象又彰显人性价值的中国人。林语堂通过发掘孔子这个儒者的道家气质,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活泼泼的、不同于以往的孔子形象,鲜明体现出他对以儒、道为主的中国文化的深刻反思与崭新理解。  相似文献   

17.
道家文化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文化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赵吉惠中国文化在古代是以儒道为主体的多元结构,在现代则是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内外融通的多元结构。可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二千余年的儒家正统地位,长时期在思想界、学术界乃至社会的诸多层面,存在着重儒轻道之倾向,全国有孔子或儒学研...  相似文献   

18.
"文化认同"与文化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孔子>从一个侧面彰显出当下中国人对待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文化态度——对"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的先哲缺乏足够的尊重,对传统核心文化缺乏足够的"文化认同".如何从"符号化的孔子"、"妖魔化的孔子"中小心翼翼地剥离出"历史的孔子",至今尚是一个未完成的文化课题.而这一历史性课题的完成,不仅具有"求真"层面的学术意义,在建构"现代国家形态"上更具有现实意义.文化产业化,并不意味着文化媚俗化、商业化.如果文化产业不能在"文化认同"这一文化高度对全社会民众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有所引领(而非迎合),文化产业只会走向助纣为虐的文化自残.  相似文献   

19.
儒学十题     
曾枣庄 《文史哲》2011,(1):28-37
20世纪两次全盘否定孔子,否定儒学是错误的。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重新评价孔子和儒学,这对弘扬传统文化很有意义。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近年来的有些提法,似乎都有褒扬过度之嫌。在"儒学热"的当下,正确认识孔子是相当必要的,孔孟之道未必是中国文化的"规矩准绳",而儒者中亦有"君子儒"、"小人儒"之分,中国历代帝王从未真正"独尊儒术",历代的法家人物亦多以儒学为招牌,篡权夺位者亦多以儒学粉饰,凡此种种,需要我们实事求是地认识历史上的儒学和儒者,实事求是地直面"中国需要儒学吗"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安徽地域文化中的儒佛道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霞 《江淮论坛》2012,(3):109-113
安徽地域文化有三大板块,即皖北道家文化、皖南儒家文化和皖中佛教文化。儒佛道在安徽地域的这种分布特征为三者之间的交融创造了天然的便利条件。由于儒佛道交融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大势,故安徽地域文化中的儒佛道交融实际上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和历史走势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